劉磊
摘 要:本文通過對羊頭山石窟中的裝飾圖案進行梳理,分析其秩序感的組織方式,得出羊頭山石窟的裝飾圖案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還體現出裝飾圖形的構成規律和方法,為傳統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羊頭山石窟;裝飾圖形;秩序感
1 羊頭山石窟概況
羊頭山石窟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的神農鎮,北魏時期,佛教藝術的發展帶動了石窟藝術的繁榮。晉東南地區位于兩京要道,官員商賈來往頻繁,羊頭山又恰好處于潞澤兩地的交界處,所以其風格帶有云岡和龍門石窟的特征,且對晉東南周邊其他石窟造像產生影響。羊頭山石窟不像其他石窟那樣在陡直的山體上直接雕鑿,而是選擇大型沙石巖體為雕刻材料;由于地勢較高,巖體從山上滾落,石窟摩崖造像從山頂到山腰零散分布,形成了羊頭山石窟獨一無二的特色。
羊頭山石窟從上至下可分為10個區,按字母A到J排列,北魏至唐都有開鑿,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平城時期,多為一佛二菩薩的主題。每個時代的石窟造像都有不同的特點,早期雕刻延續了犍陀羅的風格特征,衣紋厚重,人物渾厚健碩,姿態直立挺拔。在文化的交融過程中,北魏中后期,褒衣博帶、瘦骨清像的漢化風格逐漸流行于造像之中;到了唐代,煩冗的裝飾和富于動感的姿態又重新復蘇,這時的造像變得華麗圓潤,有了世俗氣息。
羊頭山石窟雖不是皇家建造,但整體造像風格和體系與兩京石窟依然是一脈相承。除了石窟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外,羊頭山石窟的圖形裝飾藝術也豐富多彩,內容多樣,從藻井到地面,從窟門到墻體,都有不同題材。雖然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工匠們并沒有運用現代設計構成的思維進行造型,但其對畫面進行有秩序的組織安排,運用相關裝飾圖形去完善石窟造像,也間接表達了當時的工匠們的審美思維和圖形創作意識。因此應進一步研究和挖掘羊頭山石窟藝術中所體現出的裝飾風格和秩序感。
2 羊頭山石窟裝飾圖形分析
2.1 蓮花
蓮花在佛教造像中作為經典的象征符號,經常出現在臺座、柱頭和藻井裝飾中,羊頭山石窟的蓮花形象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蓮花座。蓮花座是安置佛和菩薩等造像的臺座,在羊頭山石窟中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圓形或方形臺座上雕刻覆仰蓮花,蓮瓣比臺面略低,層次豐富,錯落有致。早期蓮花座的花瓣多厚重飽滿,以雙線雕刻,起伏明顯,線體粗實,如F區窟前的蓮花座,花瓣基本呈長方形,末端為圓弧狀,雙線高浮雕造型,圍繞圓形臺座平均分布,造型古樸簡潔。到中后期臺座上的花瓣造型寫實,呈桃尖形狀,沒有雙線裝飾,光滑素面為主,以淺浮雕層層向內雕刻。如E區的束腰覆仰蓮花座,仰蓮層層錯落包圍方形臺座,如同盛開的蓮花一般,層次高低都有變化,覆蓮向下,層次較少,但花瓣較大。第二種是并蒂蓮花座。蓮座下不是方形或圓形的臺座,而是花莖向兩側對稱生長出多支蓮花,有并蒂三蓮、并蒂五蓮等多種樣式,每枝蓮花臺上都可站立人物。此類樣式最早在漢晉時期就已出現,到唐逐漸興盛,羊頭山石窟中并蒂蓮座基本都在I區和J區這兩個唐代開鑿的石窟當中。如J區石窟中的并蒂七蓮座,蓮莖主干向上支撐中間最大的蓮臺坐佛,同時向左右對稱伸出六枝花莖,莖上蓮花分別站立二菩薩、二弟子、二側跪供養人,人物按等級從大到小排列,構圖復雜。蓮花臺均以半圓形高浮雕表現,花瓣用淺浮雕做覆仰蓮花,層次分明。I區共計19個摩崖龕,龕內組合一佛二菩薩都是以并蒂蓮花座來表現的,如I-7龕中為并蒂五蓮的樣式。中間坐佛,左右蓮臺分立菩薩,剩余兩朵蓮花含苞待放,蓮花均為覆仰蓮花,仰蓮用淺浮雕向內刻出三層蓮瓣,下方覆蓮較小,僅雕刻一層;花瓣同E區束腰覆仰蓮花座應屬同一時期,花瓣中間外擴末端收尖呈桃心狀,花苞的雕刻也栩栩如生,造型寫實,線條輕盈流暢。
第二,柱頭、門楣等裝飾。隨著石窟藝術的發展,石刻造像外的龕型也變得多樣化,如屋形龕、帳型龕等,都在石窟的窟門兩側裝飾有龕柱、龕楣。蓮花多出現在柱頭、柱礎和中腰部位。如F-2龕的龕柱,其柱頭為覆仰蓮花狀,覆瓣下垂并微向上卷,仰瓣略小微外擴,向上生長。中腰處束環,上下也裝飾有覆仰蓮花瓣,花瓣細長,以淺浮雕造型,層次分明,生機盎然。羊頭山石窟的龕楣都是尖拱形,龕楣兩側為卷草紋,中央裝飾一束蓮花,花瓣兩端尖,中間略寬,細長樣式。背光和藻井也運用了蓮花圖案,如E區石龕中的佛像頭光為蓮花狀,蓮花整體為圓形置于頭光的最中央,花瓣接近長方形,末端尖角用雙層陰線雕刻并在花瓣上做縱向豎線裝飾。藻井上的蓮花圖案僅B區第2窟裝飾,窟形為覆斗頂,正中裝飾有蓮花,整體接近圓形,花瓣略厚呈長方形,末端圓弧狀與早期蓮臺的風格一致,古樸厚重。
2.2 卷草
卷草紋是S形曲線排列的花草造型的統稱,作為外來紋樣,經過漢地的傳承和演變,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獨特紋樣,南北朝時期被大量運用在裝飾紋樣當中,廣為流行。羊頭山石窟中的卷草紋樣式大致為以下3種:第一種為環裝卷草內生出三葉一組的忍冬紋正反交錯排列,E區石龕內背光中和佛座下方運用此裝飾;第二種是三葉一組的忍冬紋向左右重復排列的波浪狀紋樣,葉片修長纖細,常和蓮花組合出現;第三種是卷草紋每波段分別于左右分出三葉一組的忍冬紋,起伏較小,沒有第二種強烈。羊頭山北朝石窟的龕楣上大多都是第二種類型,個別為第三種。北朝時期的卷草紋卷草偏向纖細,減地平雕;唐代卷草紋雕刻多為淺浮雕的方式,沒有層次,但圓潤肥厚,構圖都以二方連續重復排列。
2.3 動物
石窟中常見的動物形象多為龍、鳳、獅子、馬、象等,在佛經故事當中都有很深的象征寓意。龍鳳圖形是中華本土文化與佛教相互融合的結果,北朝石窟中非常流行的裝飾圖案,在羊頭山石窟中一般裝飾在石窟外立面的門梁尾部,做回首反顧狀。如B區第二窟的石窟外,門梁尾雕刻鳳鳥一只,回首反顧,尾部上翹,單腿立于石龕柱上;或在梁尾飾龍頭,也是回首反顧狀,嘴微張,立耳,眼睛突出,如G區第6窟的龍首,形象生動有趣。龍鳳紋樣構圖簡單,基本都在梁尾左右對稱裝飾,有時還與卷草紋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