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 要:性格是人在心理上呈現出個性差異的主要方面,具體體現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心理特點。如今高校的大學生多為“95后”,他們這一代年輕人與之前的“80、90后”大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差異,無論是在思想上、行為上,還是在性格上都有著更為鮮明的集體特征。本文通過深入剖析“95后”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個性心理特征,強調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性格特征的把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95后”大學生;性格特點;管理
1 “95后”大學生性格特點
“心理學認為,性格是一個人‘典型的行為方式,這是經常的,不是偶然的。這就是性格。”[1]大學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期,而一個人性格塑造的成熟期也處于大學階段。性格特點對他們在未來道路上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既然我們談到“95后”大學生在性格上與“80、90后”大學生有不同的一面,那就要深入探討是如何不同?學生的性格到底有什么特點?
1.1 獨立卻依賴
“95后”大學生性格特點,在思想上有自己獨到的想法與見解,他們重視隱私,獨立自主意識、平等意識、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強。在教學過程中與這些同學接觸時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學生并不像人們誤解的那樣任性,沒有責任感,反而獨立性很強,想要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在經濟上努力做到獨立,不完全依賴父母,并非享樂主義。在他們當中,無論是家境富裕還是家境貧困的學生,在入學初期就開始規劃自己的前途與未來,很多學生在就讀期間利用課余時間創業或者做兼職。然而,在他們獨立的性格中,又夾雜著依賴的特質,這種依賴體現在對父母以及網絡的依賴較為嚴重。
1.2 開放卻脆弱
“95后”的高校大學生朝氣蓬勃,思維活躍而開放、前衛而不囿于傳統。在看待很多問題時有著個人的見解和想法。從自身成長發展來看,他們具有較強地接受新事物的意識,有很強的包容能力。
但同時他們又是一個內心脆弱的群體。出生在物質繁華的時代,與以往“80、90”后的高校大學生所出生的時代背景不同,他們沒有經歷過艱苦奮斗,一切都是順風順水。作為獨生子女,父母和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很高,希望他們成為同學當中的佼佼者。而當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或矛盾時,遇到失敗時,他們內心會極度失衡,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的人,往往會選擇逃避。
1.3 好學上進卻目標不明確
社會普遍認為“95后”的高校大學生浮躁、張揚,或缺乏上進心。事實上并非如此,在對一些學生進行調查之后發現,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求強烈,甚至也在學習與專業相關的新知識與技能。他們好學上進,在學習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積極申請雙學位,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量。然而,學習途徑以及學科種類的繁多,知識的多元化,導致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迷茫、困惑,學習目標不明確。這也是這一代人共同的心理特征與表現。
1.4 可愛可信內心卻拒絕長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對高校教育工作作了指導,并點評“95后”大學生:“現在高校學生大多是‘95后,再過兩年,新世紀出生的青少年也將走進高校校園。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對當代高校學生,黨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而在“95后”大學生身上有著可愛、可信這些值得發揚的特點的同時,他們又存在拒絕長大的心理。
心理學中的“彼得潘綜合征”(Peter Pan syndrome)是一種成年后仍然行事簡單、單純,從內心拒絕長大的異常行為。不僅僅是“95后”大學生有類似的行為特點,生活在信息時代的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有此類行為。簡言之,這類被稱為具有彼得潘綜合征的人存在這樣一些特點:一是他們成年、愛玩;二是內心仍然停留在兒童狀態、情緒化;三是對他人的依賴性強。
此類現象發生在大學生身上,似乎與他們長時間接觸網游,成長在這個擁有多元文化的時代有著密切關系。
2 學生性格特點的成因
2.1 社會的影響
“95后”的高校大學生出生于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時尚、快餐文化的流行,網絡的迅捷,網絡游戲生活中的虛擬現實及情緒使學生們很難與現實中的自我拉近距離。簡便與迅捷體現在學生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們的生活、學習。快餐、外賣、速成食品,時刻充斥著學生們的生活,或者說已然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他們始終沉浸在網絡游戲虛幻的、缺乏安全感的自我空間中,他們不切實際的想法和看待事物的態度會與“80、90后”的大學生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他們總是想要用最短的時間與最少的精力去完成最大的事情,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們性格特點上的浮躁。因此,我們說,科技進步是一把雙刃劍,它在豐富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會在精神上對人們有所沖擊,進而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了一些人的生存狀態和思想觀念。
2.2 家庭的影響
“95后”的高校學生們多屬于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優越,從小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很高,期望他們在學習上有所成就。因此,會從各個方面竭盡所能去滿足子女的要求,使他們不僅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最好的呵護,還在教育方面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抑或最適合他們的學校,這與我們常提到的“溫室里的花朵”式的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聯。一方面學生們在百般呵護下成長,無憂無慮;另一方面,當學生們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時,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時,他們會形成內心脆弱,承受能力、抗壓能力差的性格特征。
3 管理方法
3.1 因人施教,重視個性發展
“因材施教”是指針對個人的智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那么“因人施教”更是要在尊重學生主體特點的基礎上,教師根據他們所適合的學習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學建議,重要的是引導、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求,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依據“95后”學生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教學方法與理念也在不斷地改進。例如:教師通過訪談一些性格特征典型的學生,將訪談的內容進行整理,內容包括不同性格學生的特點,他們對待大學、知識的態度和專業的興趣傾向,以及他們的理想和對未來的規劃,并根據性格的不同促進學生個性能力的發展,從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或學生被動的學習轉為引導式的教學,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力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