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田園綜合體基于其自身優勢成為促進三大產業深度融合、創造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山東省展開了省級項目各項工作,經過細致評審,最終在16個地級市開展田園綜合體項目,各項工作于2018年陸續動工。省內田園綜合體成果豐碩,但其中仍然存在普遍性的問題。本文從鼓勵和推動合作社發展、提升村民主人公地位,實現生態循環綠色農業與鄉村旅游、創意農業有機結合,結合鄉村傳統文化資源打造雙創文旅產業,強化“三產”融合和農業體驗功能4個方面淺析山東省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田園綜合體;村振興;文旅產業;鄉村文化
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地方經濟承壓亟待轉型,傳統農業面臨改造升級為現代農業壓力,需要逐步提升工業水平、改善落后基礎條件,進而滿足更多社會功能需求。傳統農業園區以農業種植、農產品銷售為主,蔬菜種植、果樹種植往往能保證一定的產業收益,但是缺少附加收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多部委推出新政策和舉措,為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提供了新的預期。愈加規范的土地政策限制了單一領域的升值幅度,多方融合、綜合考量、攜手共贏的方式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在上述背景下,田園綜合體基于其自身的優勢,成為促進三大產業深度融合、創造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
2017年,沂南縣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經過立項、評審等環節,成為齊魯大地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項目,獲專項投入資金2.1億元。在開展國家級試點工作的同時,山東省也展開了省級項目的各項工作,在16個地級市開展田園綜合體項目,各項工作于2018年陸續動工。省內田園綜合體成果豐碩,但其中仍然存在普遍性的問題,為了促進田園綜合體建設,本文梳理了田園綜合體概念由來、發展模式及發展對策等方面的問題,為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1 田園綜合體簡述
農場模式、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莊園和田園綜合體等6種不同農業現代化建設措施和路徑,是國家根據不同時期提出的針對性鄉村振興戰略。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項措施成果顯著,系列措施也經過眾多專家、學者在各自領域的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在2012年農業日報《農業綜合體:推動區域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載體》一文中提出“農業綜合體”概念,揭開了探索新時期高效生態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序幕,側重強調現代農業和一、二、三產有機融合,是促進農業功能集成、系統整合、跨界發展的新模式。2012年,“田園東方”創始人張誠提出田園綜合體模式。這個模式是由城市綜合體、旅游綜合體、農業綜合體發展演變而來的,以鄉村復興為目標,將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生產與生活結合起來,吸引各種資源與主體共同參與建設;為經濟發展滯后的鄉村注入活力,使鄉村產業支撐有力、基礎設施健全、環境風貌良好、公共服務完善,實現鄉村振興與再造。張誠認為,“綜合體思維”是田園綜合體的核心內涵,農業與旅游業協同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出路。綜合體思維的建立,打破了單一的產銷思維,引入跨業態的經營邏輯,將業務、業態建立聯系和組合,構建有機的生態環境。這種觀念構成了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在該體系下,田園綜合體并非特定項目,而是一種協同轉換、融合的方法,將國家政策主推方向、經濟基礎模式、社會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在某一具體業態和產品中快速轉換、匯聚。
2 山東省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
2.1 “綠水青山”生態發展模式
以地域性特色環境資源優勢為發展模式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仍需保持對自然環境的“低干預”策略,處理好建設內容與環境的協調問題。夯實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中的生態發展理念,以大生態背景注入產業發展之中,打造“綠水青山”特色鄉村環境。綜合體環境必須契合生態設計理念,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區域規劃嚴格把控“三線”,對生態保護區、建設區及緩沖區精準劃分,將鄉村建設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堅持循環經濟理念置入綜合體建設過程中,將現代農業技術、可再生能源等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引入各類產業。在山東省省級田園綜合體項目中,臨沂市沂水縣尹家峪田園綜合體、泰安市新泰市良心谷田園綜合體、菏澤市東明縣水韻玉皇田園綜合體借助自身自然環境資源,整合、提升產業發展鏈條,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2.2 “宜居美麗”鄉村模式
依托古樸齊魯鄉村風貌,打造宜人田園風光,優化旅游文化產業模式,是山東省田園綜合體項目中的亮點。依托山東省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建設一批富有地區特色、院落精致、村容風貌保持較好的村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景觀規劃,形成富有特色、個性鮮明的示范村莊。田園綜合體對空間布局進行合理規劃調整,融入產業發展內容,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在保護村莊肌理、促進鄉村發展方面工作突出。濟寧市泗水縣圣水峪田園綜合體、日照市東港區龍門崮田園綜合體、濰坊市寒亭區東籬田園綜合體、淄博市沂源縣沂河源田園綜合體、聊城市冠縣戴里莊田園綜合體借助美麗鄉村風貌,聯合打造完整的農旅一體化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之路。
2.3 農業體驗模式
農業體驗模式的田園綜合體基礎包含傳統農業區及現代化農業生產兩部分,前者側重體驗,后者側重產業發展。這個體驗模式囊括農耕體驗、產業精細發展、休閑度假、精神文化體驗和養老領域等產品創新發展,借助第一產業現代化、第二產業精細化和第三產業品質化開展各項工作,建設具備生產、教育、觀光、博覽、度假等眾多類型的園區。在山東省級試點中,濟南市長清區泉城茶道田園綜合體、威海市臨港區麓原果鄉田園綜合體、濟南市萊蕪區山楂之戀田園綜合體、德州市慶云縣尚堂田園綜合體、東營市利津縣北宋田園綜合體、濱州市惠民縣智惠民饗田園綜合體依托資源優勢,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
2.4 文旅體驗模式
民俗風情展現是鄉村特色旅游項目的傾力打造極點,以鄉村風情、民俗文化為依托,能夠充分展現農耕、鄉土和民俗等多領域文化內容,成為吸引城市游客的精神盛宴。以民俗風情為基礎的文旅項目需要結合體驗環節、展示環節,以民間技藝、時令節慶、民俗歌舞等方式增加文旅項目的文化內涵。通過創新創意的文旅體驗板塊,獲得近距離體驗的經歷,精煉落地產業,優中選優,借助新的業態吸引人、留住人。濱州市惠民縣智惠民饗田園綜合體、棗莊市滕州市魯班小鎮田園綜合體、煙臺市棲霞市耕讀艾山田園綜合體是以發展現代農業和傳播地域文化為主線,以文旅入駐,結合農業發展及社區環境提升的綜合體模式。
3 山東省田園綜合體建設對策與重點
3.1 鼓勵和推動合作社發展,提升村民主人公地位
在田園綜合體打造體系下,農民合作社重點負責盤活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等現有資源。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房流轉享受分紅,基本流轉模式包括轉包、出租、轉讓、抵押、互換、信托以及入股。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的農民并非僅僅提供勞動力,更應該通過土地、財產、技術等因素成立合作社,參與到建設中來。農民創辦或合辦合作社離不開人才支撐,地方政府應積極調整政策,吸引青年才俊回鄉發展,引導有創業創新思想、有致富能力的村民牽頭帶動合作社發展。形成村民、農民合作社、村集體組織為主體,政府扶持與協調監督,社會資本及創作個體參與的模式,才能合力實現多方合作共贏。田園綜合體項目中動搖農民的主體地位,就會轉變成為單一的投資項目,失去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初衷。
3.2 生態循環綠色農業與鄉村旅游、創意農業有機結合
以綜合體思維建設開發的田園項目,本質上是以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綜合開發,起點高、標準高、理念高。項目運行開發需要立足生態循環和環境保護的理念,避免低質、粗陋的單一產業扶持;應結合農業體驗、文旅休閑游、產業振興等多方面內容,借助地域自然優勢和特色,加快三產融合步伐,充分引入和挖掘創意創新農業,展現農村風情。現階段,山東省在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這些前期工作存在系統化程度低、規劃定位不高、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等問題,與高等級田園綜合體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另外,鄉村旅游、創意農業相關的規劃定位已通過專家評審會討論,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缺乏高質量的設計深化與質量把關,導致無法達到高品質“田園風光”的要求。
3.3 強化“三產”融合和農業體驗功能。
產業支撐是田園綜合體健康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關系到能否形成富有活力的綜合體系。而產業支撐最為關鍵的是“三產”融合,以農創產業為基礎,結合住宿、游樂配套、活動項目、周邊服務4項內容,形成完整的業態產品。在此基礎上展開科學的、創新的設計研發體系,以綜合思維去構建田園綜合體的各位業務。以規劃和植入、培育、催生新興的鄉村文化旅游業為產業融合驅動,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新驅動,逐步提升其他產業的技術進步,最終形成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等產業協同發展的局面。
3.4 結合鄉村傳統文化資源打造雙創文旅產業
田園綜合體中的文旅產業打造應以更廣闊的思路注入原生態旅游產品中,改變以往單一的農產品、農家樂等底層服務;在滿足游客品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將體驗傳統農業、傳統農耕文化、傳統禮儀文化等資源注入旅游產品中,進而實現自然生態旅游基礎上的度假生活。此外,鄉村觀光需求轉向鄉村休閑度假,進而逐步升級至體驗鄉村生活方式,這一趨勢正逐步拓展至鄉村旅游的各個區域,借助國際知名IP,在鄉村打造主題樂園,依托良好的田園資源,打造田園游樂實體化新體驗。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Z]. 2016-12-31.
[2] 田園綜合體建設規范(DB37/T3177.1—2018)[S].濟南:山東省質監局,2018.
[3] 張誠,徐心怡.新田園主義理論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探索與實踐[J].小城鎮建設,2017(03):56-61.
作者簡介:劉剛(1984—),男,山東青州人,碩士,環境設計專業,講師,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