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潔?汪海燕
摘 要:法律題材影視作品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法律文化傳播方式,其在法治建設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首先從發展歷程、功能、存在的缺陷三個角度論述了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現狀,然后針對現狀給出完善這類作品的對策,對策主要分為內容、制作和審查三個角度,希望能通過此文為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法律;影視作品;法治建設
1 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發展歷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的新大門,一批以法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相繼走進人們的生活,從1985年內地法律電影發展史上第一部普法電影《少年犯》開始,《檢察官》《法庭內外》《見習律師》《秋菊打官司》等家喻戶曉的影片讓普羅大眾漸漸熟悉了法律文化和法治社會。中國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爭相面世是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之后,如《女檢察官》《大道如天》《法官媽媽》等,這些優秀國產影視劇生動地刻畫了兢兢業業、堅守崇高信仰、為法治建設奉獻全身的法律工作者形象,使群眾了解到了法律職業的嚴謹和高尚。近些年的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制作更加精良、故事情節更加引人入勝,激發了廣大年輕一代對于法律的學習熱情,如《十二公民》《離婚律師》《全民目擊》《人民的名義》等國產佳作。雖然我國已有上述優秀作品,但不可止步于此,文藝工作者和法律人應該努力創作出越來越多高質量的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用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法律文化,培養群眾的法律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
2 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功能
2.1 反映社會現象,完善法治社會
文藝作品來源于生活,影視作品常常是某一階段社會生活的縮影。《秋菊打官司》改編自陳源斌的小說《萬家訴訟》,講述了農村婦女秋菊為了向踢傷丈夫的村長討說法,不屈不撓逐級上告的故事。[1]該片表現了改革開放大潮在農民身上的心理反應,反映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觀念演進。《人民的名義》以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敘事主線,講述了當代檢察官維護公平正義和法制統一、查辦貪腐案件的故事。[2]該劇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的反腐精神,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腐的態度和決心。《離婚律師》從兩位專門負責離婚官司的律師的視角,展現出夫妻為了買房“假離婚”、夫妻一方有不忠行為該如何分財產等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婚姻問題,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廣泛好評。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聚焦點很特別,其關注社會生活中與法治有關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將這些問題巧妙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這些問題并愿意主動解決這些問題。積極向上的社會現象需要被反映,消極不良的社會現象更需要被反映,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法治社會建設。法律題材影視作品在反映社會生活、完善法治社會方面的作用不可被忽視。
2.2 傳播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
大部分公民對于法律的認識是很淺薄的,相比晦澀難懂的法律著作和大量的法律法規,視聽影像是一種有趣通俗的獲取知識的方式。現階段,我國民眾掌握的法律知識普遍較少,而法治建設又處于關鍵時期,作為與民眾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影視作品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題材影視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可以引導觀眾認識不同的法律部門、了解公檢法的工作程序、感受法庭審判的莊嚴神圣,進而學習借鑒劇中角色的維權方法以保障自身合法利益。民眾對法律知識有了初步認識之后,法律意識會以一種無形的思想意識形態來影響民眾,從而完善民眾的公平正義價值觀。
3 法律題材影視作品中存在的缺陷
3.1 劇情不夠專業
影視劇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信息傳播媒介,可如果傳播的信息有誤,那么不僅起不到傳播知識的作用,反而還會引起爭議和不必要的糾紛。《離婚律師》熱播的同時也有很多專業人士指出了劇中的法律錯誤,比如將“不當得利”說成“不當獲利”、在民事案件中出現“辯護人”、原被告的律師私底下見面吃飯等等,都對觀眾產生了誤導。電影《親愛的》公安機關以孩子已經丟失24小時為由拒絕立案,而現實中并沒有這樣的法律規定。[3]傳播法律知識的影視作品必須嚴格對待劇情設定,不糊弄觀眾,不誤導觀眾。
3.2 過于娛樂化、商業化
有些影視作品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舍本逐末,夸大了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加入了很多激烈打斗情節、色情畫面和血腥暴力場面,還有的影視劇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資源,在社交媒體上不停惡意炒作,而忽略了法律題材影視作品本身的社會價值。
4 針對現存缺陷的對策
4.1 內容:體現主流思想,展現社會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優秀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夠受到歡迎,是因為其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十二公民》中的12個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陪審員真實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展現偏見的同時又表達了對于公義的追求。該片以法律戲劇文本的方式展現當下的中國社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借鑒《十二公民》,法律題材影視作品應當充分體現主流思想,展現社會熱點,發揮好反映社會現象、完善法治社會的作用。
4.2 制作:提高顧問團隊的法律專業水平
制作團隊的水平往往決定了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因此,想要保證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質量,就必須保證制作團隊的質量。在劇本的創作過程中,編劇最好從事過相關法律工作,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確保不出現常識性錯誤。片方最好能夠引入由律師或者法律專家組成的專業顧問團隊,對場景拍攝和劇本形成給出有效意見。演職人員也可以去法院、檢察院等機關實地考察,對司法程序和法律職業道德有基礎性認知。
4.3 審查:有關機關加大審查力度
法律題材影視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娛樂性影視作品,其肩負著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重任。因此,國家和地方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對作品內容和核心思想進行嚴格的專業審查,以保證作品的質量和播出后的教育效果。審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法律運用是否正確、相關法律術語的表述是否準確、司法機關及其他國家機關的地位及職能是否符合現實、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是否與社會主義基本的民主法治理念相一致等等。
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制作人、審查機關應當在保證作品質量的前提下增加作品數量,不能模棱兩可。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發表講話:“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4]相信在文藝工作者和有關機關的共同努力下,法律題材影視作品會不斷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程,為法治建設貢獻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麗.新時期國內鄉土電影與鄉土小說的關系研究[D].海南大學,2011.
[2] 范以錦,聶浩. 2017年重大傳媒事件[J].新聞與寫作,2017(12):5-8.
[3] 蔡華玲.論大眾法律文化在我國法律題材影視劇中的表達[J].宿州學院學報,2015,30(05):45-47.
[4] 改革開放四十年:藝術凝聚中國力量[J].上海藝術評論,2018(03):7.
作者簡介:王藝潔(1999—),女,江蘇宿遷人,本科生。
汪海燕(1978—),女,湖北恩施人,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法經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