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琪?孫新旺
摘 要:《首都計劃》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城市總體規劃。本文解讀了林蔭大道的定義、具體內容及用途,同時分析了林蔭大道在《首都計劃》中的運用以及對道路規劃和城市綠地規劃的影響和啟示。
關鍵詞:《首都計劃》;林蔭大道;南京;道路規劃;城市綠地規劃
1 《首都計劃》的概況
《首都計劃》是由南京國民政府設置的“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所編寫,這個計劃共有28項內容,主要從史地概略、人口預測、中央政治區、建筑形式、道路系統等許多方面對首都南京進行詳細規劃。[1]
令人惋惜的是,首都計劃并沒有完全實施,付諸現實的僅占全部文本的十之二三。但它的價值是遠遠超越它在南京的具體實踐的,更多的意義在于它的理論以及方法對中國近現代城市規劃發展的促進作用。它反映出傳統中國在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努力和追求,是一種進步。
2 林蔭大道
2.1 “林蔭大道”的定義
“林蔭大道”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景觀設計師奧姆斯特德與沃克斯于布魯克林設想公園設計時提出的一個創造性概念,這個概念為城市道路建設提供了新的方向,開創了新的局面。[2]綠樹成蔭、風景優美的公園道不僅可以供行人散步、供車輛通行,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便利的休閑娛樂、放松交流的場所,同時還能將城市里的各個公園聯系起來,將一塊塊公園綠地連接成一個整體,與城市完美融合,不再孤立地分散在城市中。
2.2 《首都計劃》中林蔭大道的規劃解讀
(1)在道路規劃中的運用。《首都計劃》中的道路系統規劃將道路主要分為干道、次要道路、環城大道、林蔭大道和內街5種。[1]
南京作為一座“六朝古都”,是一座有著很多名勝古跡的舊城,原有的道路錯綜復雜,比如鼓樓地區到南部城墻一帶十分擁擠,有些道路甚至被房屋侵占,這些地方的道路規劃基本保留原有形式,對原有道路系統進行重新整理,稍加改良即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房屋和遺跡;而另外一些地方,如新發展區城東地區,低多空曠,因此街道系統完全可以重新規劃。
《首都計劃》中所設計的林蔭大道主要為兩條較長的路線:一條是沿秦淮河岸建筑,另一條則沿著城墻內邊建筑。林蔭大道的具體性質與公園沒有太大區別,道路上種植大樹并設有座椅供游客休息,還有網球場、兒童游戲場等各種游樂設施,同時在街道兩邊筑有汽車路以便往來。在林蔭大道所在的地段,大多風景優美、空氣新鮮、日光豐富,是城市中環境、景色最好的地段。
規劃林蔭大道的用意主要有3個,一是作為行駛車輛的支道,以此緩解商業區內車輛擁擠的狀況;二是用于便利城內居民的往返和為居民提供娛樂休閑的場所;三是可將林蔭大道改建為斜坡道路直上城墻的環城大道,并且能夠在環城大道上欣賞林蔭大道的風景,成為一條高架觀光游樂大道。
(2)對道路規劃中的啟示。在我國,地域廣茂、地形多變使得許多地方的自然風貌具有風景特征,而為了滿足交通、運輸的需要,有不少道路需要從其中穿越或經過。借鑒公園道的經驗,利用自然風光或對道路沿線進行必要的景觀設計,對于將我國各類道路建設得更加美觀、舒適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3)在城市綠地規劃中的運用。公園道作為城內公園的連接,林蔭大道與城市綠地規劃之間的關系自然是十分重要的。《首都計劃》的設計師們對公園和林蔭大道非常重視,除了在道路系統章節講述要開辟林蔭大道外,還在后面單獨列出“公園及林蔭大道”一章來論述兩者的優點,強調了空氣清潔、花木繁多的公園對于市民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首都計劃》中除了保留原有的中山陵園、玄武湖公園、鼓樓公園等公園外,還擬在城內新增多處公園,地點多選在閑置地區,分散在城市中,如雨花臺、莫愁湖、清涼山等辟為古跡公園,朝天宮、新街口等辟為公眾游憩的公園等等。[3]
公園系統由不同大小的公園組成,由植有行道樹的林蔭道、公園道(平均寬度約為100米)相連接,從而拓展至更廣闊的全市及大都會范圍。公園規劃因為公園道的連接與道路規劃產生了聯系,同時,因為公園道風景優美、環境清幽,所以兩旁都是最昂貴的住宅區的首選區位,這樣一來公園規劃就又能夠和住區規劃聯系在一起,進而也就能夠與城市規劃產生緊密的聯系。[4]
簡而言之,寬闊的林蔭大道將一系列的公園、空地與名勝古跡連接起來,形成了綠色公園的體系,并且為臨近街區車輛通行提供了便利,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閑娛樂、放松身心的開放性場地。在整個設計中,公園和林蔭大道在城內一共占據1600英畝(6.475平方公里),約占全城面積的14.4%,按城內居民有72.4萬人計,平均每一個市民可享有8.94平方米的公園,這在當時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實在是創新而領先的設計。
(4)對城市綠地規劃的啟示。城市道路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景觀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整體風貌,反映了城市的個性和發展狀況。如果城市的道路既能夠滿足人對交通的需求,又具有生態美,那么毫無疑問將能夠提升城市居民和游客的舒適感和幸福指數,同時也將使城市更加美麗、更有生機。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道路景觀,不能只重視公園綠地的設計,而對道路景觀的設計草草了事,顧此失彼。同時,公園道的存在意味著公園不再僅僅是指被高墻圍合,簡單根據個人喜惡,用于抒發個人情感的供少數貴族享用的私人花園,也不再只是圈一小塊地建起來的公園,而是一個公共的、開放的與城市環境融合在一起,能起生態調和作用的空間體系。
3 結語
公園道(林蔭大道)這一理念是非常有意義的,是值得推廣的。林蔭大道在保護城市現有的生態、美化城市的道路景觀和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巨大的積極作用,對于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應當通過調查研究尋求解決辦法,以完善林蔭道的理念,更好地指導今后的道路規劃和綠地規劃。
參考文獻:
[1] 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首都計劃[M].南京:(民國)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2006:1-4,61-62,64,67,153-170,240-241.
[2] 董佳.締造新都:民國首都南京的城市設計與規劃政治:以1928—1929年的首都規劃為中心[J].南京社會科學,2012(5):141-148.
[3] 王智勇,李純,孫新旺.民國南京《首都計劃》中公園系統規劃的解讀、評價及啟示[J].中國園林,2017,33(11):81-86.
[4] 張天潔,李澤.跨國都市主義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公園系統規劃[J].風景園林,2015(05):82-92.
作者簡介:戴安琪(1997—),江蘇蘇州人,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通訊作者:孫新旺(1973—),男,河南西平人,碩士,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園林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