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
摘 要:本文介紹了鄂西土家族空間美學的特點,從社會、民俗、自然環境、建筑學以及社會學角度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歷史背景及特點,從村寨規劃、建筑特色、公共空間營造三個方面探討其文化內涵,以期對今天的設計實踐有所啟發。
關鍵詞:鄂西;土家族;建筑;村寨;吊腳樓;設計;傳承
鄂西土家族聚集區“廣袤數千里,山環水復”“在群山萬壑中,其險處,一夫當關,萬夫莫入”。喀斯特地貌的特殊地理環境,造就了鄂西土家族傳承傳統民族文化和審美意識的特殊性格。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精準扶貧和旅游開發的大背景下,鄂西土家族審美文化研究的重點在于通過民族文化的深層次研究,認清土家族的身份認同和藝術基因的傳承規律,更好地從利用和改造的角度激發土家族審美文化的自覺。
拉普普特(Rapoport A.)在《文化特性與建筑設計》(2004)一書中認為,“既不能僅限于研究建筑物,還須把‘誰人所居‘何人所屬以及‘如何布置等這些物質文化的要義考慮進來,也不能孤立地研究建筑物,還應將之看作是某種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建筑物是如何與開放的廣場、街道及其他場景,以及小區、聚落之間是如何聯系的展現出來”。受到他的觀點的啟發,本文分別從村寨布局、建筑特色和公共空間三點,闡述如何看待和研究鄂西土家空間美學以及這種美學是如何通過空間體現出來的。
1 鄂西土家族村寨布局天人融合之美
鄂西土家族依附于土地,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每日“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地生產勞作。地區坡地較多,平地較少,因此基本上所有的房屋只能選擇在狹長的山坡上建造。此外,由于建造住房多由一家一戶單獨經營,勞動力十分稀缺,沒有能力實現“三通一平”,無法對自然地形作出較大的改變,只好順應地形隨高就低修建住房。
鄂西土家族村寨的山腰臺地類型是典型地形,這種地段非常狹窄,建筑空間向兩端伸展,成串的村寨布局位于地勢起伏不大的河谷或者緩坡地段,這些房子散布成不同組別,以人行道連接每個部分,呈點狀布局;也有的村寨建造在山溝內外,錯落布置在不同的梯級形平臺上,看起來錯落有致,具有自然野趣之美;還有一些村寨十幾戶、幾十戶甚至上百戶都建在山上。不同的房屋形成各種不同的布局,而且當建筑和地形發生沖突的時候(地形高低不平,地塊殘缺不齊),往往以建筑遷就地形,隨高就低,因此在美學上往往呈現不同的變化。這使得這些山地聚居空間充滿生機與活力,人居空間往往疏密有致,呈現類似細胞的內在邏輯,這種外在形式在歷史形成過程中,恰當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社會結構和歷史流變的內在美學基因。
這樣的布局,體現了傳統文化講究的“天人合一”的布局文化。傳統上土家文化認為村寨布局必須“前有污池,后有丘陵,左有流水,右有長道”,將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匯集的地方設為土家人民的安身立命之地。同時建筑朝向朝著四面八方,展現了大山、大自然統一協調的意境,展現了鄂西土家族“天人合一”觀念和空間美學,呈現了鄂西土家文化特質——自然與人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 鄂西土家族建筑匠心獨具之美
人類造物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匠心之美體現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為建造活動而形成的環境之美,包括民族鄉鎮的各種構筑物、公共設施、環境小品、儀式場所及建筑群形成的點、線、面等意向元素等。鄂西土家族建筑匠心之美體現在吊腳樓到住宅群體、村寨布局、城鎮甚至土司遺址的一系列空間營造中。
張良皋先生長期研究土家建筑,他認為吊腳樓建筑是民族建筑中一朵最具特色的奇異花朵。在我國西南地區,很多地方都有吊腳樓,其獨特的結構是其突出特點,它通過干欄結構模塊化建構,結構簡潔,邏輯清晰,屋檐角反翹向上,非常輕盈,向上飛升,給人輕快、舒展的美感。青山綠水中,一座座土家吊腳樓,錯落有致,聚散開來,與層巒疊嶂的大山融為一體。鄂西土家吊腳樓在選址時,把道路、懸崖、水景都考慮到建筑中,依照地形設計建設,甚至有的建筑佇立于懸崖或溪河邊,顯示出一種獨特的匠心和美學的思考。明代土家族詩人對之贊曰:“楚山之祖,福石之宗,巋式峙立,翁然相從,上摩霄漢,下瞰溪流,前張后擁,中為月樓。”乾隆《永順縣志·風土》中認為,“散處溪谷,所居必擇高峻”。鄂西土家族人民認為,吊腳樓的選址必須在視野開闊之地,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風水,惠及子孫。因為大家都這樣想,所以每間住宅都形成了“錯落有致,和而不同”的空間格局,具有一種有機細胞之美。有詩云:“千里聽得發錘響,萬里聽得美名揚,東家屋場立得高,家發業興萬年長。”這樣的話語,展現了土家人的勇于上進、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人生態度。因此,鄂西土家族吊腳樓建筑展現了很高的審美價值。
3 鄂西土家族公共空間交往之美
上文主要強調物理空間,然而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和日常生活更加接近的其實是每日的交往空間,這些交往空間被賦予了情感認知、精神寄托的深刻涵義。鄂西土家族的吊腳樓除了有休息、倉儲等實用功能之外,更是銜接室內外空間的重要物質載體,能夠使室內室外空間融為一體,并提供了融合社會關系、傳承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記憶的交往空間。錯落有致的吊腳樓、村寨促進了地區旅游和外向經濟的發展,同時隨著(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吊腳樓空間尺度的增大,類似毛細血管再到一般動脈的演化規律,再到大動脈,形成了不同級別的公共空間。
比如鄂西土家堂屋,它往往位于建筑的中心,是全家的活動空間。除此之外,其后部正中為供奉祖先與神明的位置,具有敬神、祭祖、婚喪、宴請賓客等活動之用,是人神對話的空間媒介,使人神協同的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能夠延伸到大型的公共場地中,比如村寨中的宗祠、學校、寺廟、擺手堂、祖堂等,將各種儀式和文化活動融入私人以及公共場地中。這些場所被賦予祭祀、集會、演出等功能,人們聚集在這里議事,舉行儀式、演出等社會活動和娛樂活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社交體系。
另外一個重要例子是火塘,土家族的火塘文化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遠古時期,鄂西土家族先民于高山峻嶺、深山老林里,以草和樹皮為衣,遮風擋雨,借燃燒的篝火來驅逐寒冷,保護自身。火使土家族人從茹毛飲血的生活逐步過渡到煮食烹飪。改土歸流前,據地方志載,土家族“每家設火床,中置火爐以炊爨,日則男女環坐,夜則雜臥其間”。除了吃飯、會客、烤火、議事外,火塘在晚上還用來取暖睡覺,不管是男女老少、夫妻子女,甚至是客人,都在此歇息,無所避忌。由于山高地寒,云霧彌漫,雨水豐富,空氣相對濕度大,日常生活中每天重要的休憩時光就在火塘間。環境行為學認為,人和人交往的尺度決定他們之間交往的密切程度。土家族人以火塘為輻射中心,圍繞火塘休息、聊天與進餐,度過一天的閑暇時間。火塘帶來了溫暖,以熊熊的火塘為中心,展現了家庭社交的溫暖。
4 結語
鄂西土家族空間美學的形成與發展中,各種不同的自然和人工要素,在人類實踐和自然反饋的合力作用下,不斷融合、傳播、演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同時,鄂西土家族空間的研究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建筑、景觀、街道、設施等實體要素不斷變遷與發展,逐漸演變成傳統與現代互相協調、互相襯托的特點,這體現了鄂西土家族歷時性與現時性的疊加關系。我們對其的進一步研究,能夠傳達出鄂西土家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空間結構、文化價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