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我們談及設計的時候,時裝設計總是一個較小的分支,即便它是如此廣泛、日常化、必不可少地與人的身體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但它在設計史領域卻被擺放在不那么顯眼的位置,而時裝設計及其材料與造型所具有的獨特性,是其他設計門類不能匹敵的。在設計的范疇里,時裝設計是與人粘附性最強的設計形式,作為人的第二身體,在人的社會行為、行動中既是掩體,又是對人的身體、身份的表達。時裝設計是時間與空間的藝術,與人的身體運動相關,具有一定的瞬時經驗和無窮的可變性,在時間的運動中產生的一種過程藝術,所以衣服不是時裝設計的終點,在時間與空間中不斷變化的可變性結構才是時裝設計的真正表達。
關鍵詞:時裝設計;科技;材料創新
時裝設計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人類幾乎無時無刻不依靠服裝的遮掩來進行社會交往,時裝設計相較于其他設計門類,更能直接地體現出人類個體的特殊性,即人的趣味、性別、身份、階級、性格的外在彰顯。同時它又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它代表著不同的種族、民族長時間積累形成的視覺經驗與審美趣味,它既是個體的,又是群體的。
時裝設計的特殊性亦體現在其材料與造型的獨特和創造性中。材料與造型占據了服裝設計的三要素之二,除去色彩,服裝的材料和造型是服裝設計中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環。根據材料的屬性來選擇適合的服裝造型設計,或者根據造型設計來選取能夠充分表達設計師創作理念的材料,二者相輔相成。
服裝最早出現時的作用是遮羞,經由時間的推移、人類文明的發展轉向多功能性,具有一定的保護性、舒適性和實用性,繼而轉向審美、環保和智能科技等。服裝之于人體意義的轉變,帶來的是材料的不斷更迭進步,而服裝設計并非由單一的對于材料感知成形,而是由審美和功能性、造型設計等共同建構。服裝材料自《圣經》中亞當、夏娃以樹葉遮羞開始,人類便采用自然之物制作衣服,這也是服裝重要的實用性功能之一,而后從植物、動物皮毛到制造出棉、麻、絲、毛等紡織面料。歷史上,我國更是早在商周時期就已有了綾、羅等絲織物。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第一臺珍妮紡織機誕生,各種紡織面料被大批量生產,服裝業的發展也隨即開拓到了新的階段。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讓人們不再滿足于以自然提取物制造服裝,而是開發新的材料制,造出了人造纖維。人造纖維發展至今天,已經和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一同占據并主導著服裝市場,以較高的性價比廣泛受到消費者的喜愛。物質水平在不斷提升,消費社會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物資和享樂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產能過剩和自然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地球的環境遭受了日益嚴重的破壞,于是人們在消費著高品質服裝的同時開始關注對于地球自然環境的保護,提倡開發環保服飾材料。
例如,天絲面料、天然礦物和植物染料的面料、天然彩色棉均是不會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的材料,而牛奶纖維、大豆纖維則是可降解材料,亦包含一些可降解的合成纖維面料。再生布、PET及以丙綸維綸為原料的可回收環保面料,可節約能耗的滌綸、腈綸纖維,各種復合超細纖維面料以及有益于人體健康的遠紅外、抗菌、麥飯石保健紡織面料等,皆是人類在環保與開發可持續服裝材料中所作出的不斷努力。環保服飾材料不僅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和消費者的健康,而且市場潛力巨大,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綠色消費的總量已達到2500億美元。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服裝材料不再局限于天然紡織物和纖維合成材料,而是向更高領域的計算機數字技術、3D 打印、生物智能系統等方向延伸、拓展。將服裝與科技相結合,制造智能可穿戴產品,利用3D打印技術來設計制作服裝,將有益于人類身體健康的監護系統與服裝相結合等等,讓服裝具有智能科技成分,為消費者帶來更便捷、舒適的穿著體驗和更前衛、更具未來科技效果的視覺觀感。這一產業將在未來服裝發展中開發出一個廣闊的市場,其發展的智能及先進程度將遠超當下人們的想象。
服裝材料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服裝的款式造型也在更迭中不斷邁向新的高峰。服裝的設計和制作過程正是以材料對人體進行塑造的過程。披掛、包裹、纏繞等都是服裝造型的基本形式,而在此基礎上的抽褶、捏省等變化,更可以衍生出不同樣式的款式造型。古埃及時期便是最原始、最簡單的披掛式造型,將布料披掛在身上,包裹在肩背部,自然懸掛、下垂。
無論是披掛還是包裹造型,都要與材料的選取相結合,不同的材料搭配同一種造型,會給觀者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材料與造型的多元化組合為服裝設計帶來更豐富視覺效果的同時,亦使其特殊性得以充分詮釋。
參考文獻:
[1] 呂越.時裝設計·藝術[M].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
[2] 李當岐.服裝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朱松文.服裝材料學(第三版)[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佟季陽(1988—),女,遼寧沈陽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時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