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皮影戲為入手點,運用現代的數字交互技術與多媒體平臺進行藝術創新。以傳統皮影藝術形象為根基,進行交互以及多媒體藝術化的試驗,將傳統皮影戲與現代科技結合,探索皮影戲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保護與傳承傳統藝術形式,并有效推動傳統民間藝術的創新及傳播,是利用現代化手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嘗試。
關鍵詞:皮影藝術;數字交互技術;融合
1 皮影藝術的特性及現狀
1.1 傳統皮影的藝術特征
中國的皮影戲是一門歷史悠久、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它起源于影子嬉戲,“是一門融合戲曲、燈光、表演、美術、雕刻等多種藝術元素的藝術形式。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電影與動畫”。[1]同時,皮影藝術源于生活還于生活,在表現人們精神層面需求的同時,成為了一種藝術傳播形態,所以皮影的文化價值也相當突出。
皮影戲這種獨特的戲劇形式,融合了戲劇、美術、音樂、評書、人偶戲等多種類型的藝術元素,所以社會各個階級、各年齡段、各種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懂聽懂,從而感受其中的樂趣,擁有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本生活的、大眾的、世俗的皮影呈現語境會有所改變,其觀賞和娛樂價值,也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愈發突出和顯著?!盵2]
1.2 傳統皮影藝術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皮影享有“電影始祖”之譽,[3]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也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之一。雖然擁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手段的進步,人們觀賞文化藝術的方式發生了改變。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大家在娛樂方式的選擇上有了更大的空間及更多余地,再加上演出場地的限制,表演、制作的高難度,觀眾群體越來越小,收入微薄等因素,從事皮影表演的人數驟減。越來越多的老藝人只能把皮影戲當作一種消遣,他們的下一代中也很少有人愿意繼承這種手藝,這給皮影戲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力。
想要將傳統民間藝術延續傳承下去,就需要抓住人們當下的娛樂訴求,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新時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在傳播方式、表現形式及內容上加以改進創新,探索出一種新型的藝術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與大眾審美需求。
2 數字交互藝術與皮影藝術的結合
2.1 數字交互藝術的特性
數字交互藝術是一門伴隨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藝術門類,是一種以多種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為載體,具有“體驗性、交互性、實時性的藝術設計活動”。[4]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數字交互藝術越來越成熟,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內涵和設計形式也不斷豐富完善。數字交互藝術具有許多傳統藝術設計無法比擬的功能,發揮其特點和優勢,可以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提供有力支持。
2.2 數字交互皮影戲的特性
基于數字交互技術的皮影戲,可以徹底將觀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顛覆性提升,從傳統皮影的被動觀看變成主觀參與,使觀眾完完全全走入作品,既是作品的表演者,也是作品的欣賞者,這無疑會使觀眾更容易接受與認知。此外,在藝術表現力上,數字交互式皮影不再受限于演員狀態、場地條件、天氣等因素,也不用受限于道具的制作難度,可以將藝術創作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藝術張力上也更加松弛,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皮影藝術表達方式以及對皮影藝術的理解。
數字交互藝術無疑會對傳統皮影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其能夠結合當下的大眾需求,“融入當今的娛樂體系中,從而更好地發展及傳播,使得皮影藝術能夠傳承發揚下去,為皮影藝術帶來新的生命力”。[5]
3 數字交互皮影戲的形式及原理
3.1 數字交互皮影戲中交互手段的變化
傳統皮影戲的交互手段都是以皮影藝人為主體,通過藝人來完成皮影的表演。一般的皮影人偶有五只操縱桿,用來控制皮影人物的各個關節,藝人通過操縱桿賦予皮影“生命”。
數字皮影戲的交互方式是通過紅外線體感設備掃描觀眾的軀體,將觀眾的肢體和皮影人物的關節綁定,成為傳統皮影戲的“操縱桿”,觀眾可以利用肢體動作直接操控屏幕內的數字皮影人物,通過自己對皮影人物的理解和感受來即興創作故事情節,演繹屬于自己的皮影劇。
這種數字交互皮影戲設計是以傳統皮影戲中的交互和操作方式為參考、以皮影戲的整體藝術觀賞效果為目標進行的,和傳統皮影戲的造型、動作、呈現效果等具有一定的共性。數字皮影與傳統皮影最大的不同是表演方式及表演者發生了改變,它將觀眾從被動觀看變為主動參與,使觀眾成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真正進入皮影表演中,通過切身的體會與感受來了解和欣賞皮影藝術。
3.2 皮影形象的數字化設計實現
數字皮影人偶的形象設計,應采用遵從傳統皮影造型又有相應獨立創新的思維模式。
傳統皮影人物一般包括11個部件,而人物形象不同,可活動的關節點數也有相應不同。在確定好活動部位后,通過Adobe Photoshop及Adobe Illustrator對皮影每個部件進行數字繪制,在制作上較為便捷,材料及技藝的限制較少,可避免手工制作中的瑕疵,對保證其紋樣的完整性有較好的幫助。為了更好地還原手工皮影特色,還原傳統皮影的藝術效果,數字皮影形象會刻意保留手工制作感,并巧妙地將其和服飾紋理結合,從而真實地表現手工皮影特性。
3.3 數字皮影交互行為的實現
數字皮影的交互主要是通過紅外體感設備結合數字編程軟件來實現。本文提及的交互皮影基于一款名叫Processing的新興計算編程語言。使用該軟件,結合Kinect及Kinect for Windows SDK,實現設想的交互效果。在此交互行為中,數字皮影的運動根據Kinect步態數據庫提前預置好了20個骨骼節點的3D坐標與空間位置信息,通過Kinect for Windows SDK的骨骼跟蹤功能來獲取并匹配交互者的骨骼信息,從而實現交互行為。[6]
傳感器Kinect根據它的RGB攝像頭,捕捉交互者并逐幀生成場景深度影像,并將深度影像和二維標準色彩影像對應,使程序準確了解彩色影像中每個像素的深度信息,通過Kinect for Windows SDK獲得同步的深度圖像和彩色圖像信息流。在Kinect識別完成骨骼節點后,會將采集到的骨骼點信息與數據庫中預置的3D骨骼坐標圖匹配,使坐標信息實時跟蹤人體,并將信息映射到單獨的皮影部件圖上,通過骨骼點的變化驅動皮影部件產生動作,從而完成交互行為。
4 結語
皮影藝術屬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它經歷了無數次歷史的洗禮,積淀了諸多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明珠。在現今科學技術與娛樂方式飛速發展的年代,我們在追趕潮流的同時,也應該將民族元素融入其中,開拓創新出順應時代發展的、符合新時代的皮影藝術形式,并了解各種前衛的設計思潮,兼收并蓄,融會貫通,使皮影藝術得到更久的延續與發展。
皮影藝術與數字交互藝術的結合,打破了傳統皮影一成不變的表現形式與傳播方式,在繼承傳統皮影文化的同時增加了新時代的藝術元素,使其傳播方式更加靈活,途徑也更加廣泛。數字皮影在表現形式上別具特色,將傳統大眾的被動參與轉變成主動交互,將藝術融入社會,使皮影成為人民的藝術、百姓的藝術,真正實現了藝術“源于大眾,予以眾生”。
以傳統皮影戲為基礎,結合當今的數字交互藝術,是一種對傳統藝術形式不斷創新、完善、再開發的過程,兩者的結合必將使傳統皮影藝術展現出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具時代特征,對傳統皮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夢.淺談皮影藝術的現狀與發展[J].藝術評鑒,2018(23):149-150+165.
[2] 徐晨喻.弄影·對話[D].中央美術學院,2019.
[3] 趙曉松.淺談皮影藝術的現狀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8(17).
[4] 劉陽彤.新媒體交互藝術對傳統文化保護的應用探究[J].智庫時代,2019(33).
[5] 李亞飛.論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西部皮革,2018,40(17).
[6] 曹林,翁武毅.基于Kinect手勢識別的研究與實現[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06).
作者簡介:胡津鋮(1994—),男,北京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實驗影像與交互藝術方面的研究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