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云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裝產品的消費觀念也在逐漸轉變。消費者對服裝更加追求個性化與自我實現滿足,迫使服裝行業逐漸從以制造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轉向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設計人員需要更多地關注消費者,充分地研究和挖掘消費者的需求,借助感性工學等多學科工具輔助服裝設計,提高產品的感性價值,這對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認知和品牌形象塑造大有益處。
關鍵詞:感性工學;服裝設計;感性價值;創意設計
隨著服裝工業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裝行業逐漸從以制造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轉向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買方市場正在逐漸成為服裝產業的主導,在以需求為導向的背景下,服裝設計人員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挖掘消費者的需求,并將其轉換為服裝設計的靈感來源,借助感性工學等多學科工具輔助服裝設計,并將其融入服裝設計,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與此同時,提高服裝產品的附加值,并引導消費者從感性工學的角度去理解與審視服裝設計的過程,[1]提高消費者消費的獲得感和認同感。
1 感性工學與服裝設計
感性工學是一種將消費者對產品產生的心理感受轉化成設計要素的技術。[2]感性工學始于1970年日本廣島大學工學部長町三生的“情緒工學”研究,然后于1986年由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山本健一社長在世界汽車技術會議上提出,并在1988年的第十屆國際人機工學會議上正式確立“感性工學”名稱。[3]感性工學的目的,就是利用工學技術手段測定、量化和分析人對產品的感知過程,掌握其規律,從而應用于產品設計開發,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感性需求,提高產品的感性價值。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服裝設計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對服裝的款式、色彩和材料越來越重視,[4]消費者的情緒也無處不在。[5]服裝消費逐漸從產品導向設計轉向消費者導向的服裝產品設計開發。感性工學能幫助消費者表達他們對產品的需求,甚至是消費者未意識到的潛在隱性需求。服裝設計人員積極地將感性工學的原理應用于服裝設計過程中,可使設計的產品更加富有親和力和文化內涵。
2 服裝感性設計與感性工學
服裝感性設計是以感性價值觀為基礎,與傳統的社會價值觀、群體價值觀有所不同,它是以消費者個人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的后天形成的價值觀,包含強烈的個人主觀感受和意愿,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基本要求。同時其并不會與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和群體價值觀相悖,屬于更高一個層次的價值觀。
為實現感性設計,設計人員可以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多種方法獲取受眾的需求,同時通過設計反饋的形式進行改進,是完成服裝感性設計的重要途徑,對提高受眾的設計參與感和獲得感大有幫助。
在服裝感性工學的研究范疇中,服裝的著裝舒適性是感性工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感性設計不可忽略的內容。著裝的生理舒適性、健康與安全是著裝舒適性最核心的部分,服裝與人體的交互作用帶來的物理刺激進而產生的綜合感受直接影響著裝者對服裝的感性價值評估。對新的服裝設計產品,也可以采用科學的感性計測的方法來測量,通過設計反饋,提高產品的感性價值和感性附加值。
3 服裝的感性計測
感覺的定量化是感性工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它是將普遍的物理尺度與人的平均感覺相匹配的轉換過程,需要采用科學的測試、計量與統計方法。如服裝面料的風格評定,可以通過科學的儀器來測量織物的彈性、剛柔性、懸垂性、壓縮特性、表面特性等,通過受試者的官能評價試驗獲取人對織物的多級評價量表,將科學測量的物理指標與官能評價多級量表匹配,使其能夠相互反映指標與量表的含義。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多重坐標軸來完成匹配,進而達到“量化感覺”的目的,即服裝的感性計測標尺。
服裝感性計測標尺的建立,可以有效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反饋,同時也可以利用服裝感性計測標尺收集消費者的需求,為個性化產品的感性設計奠定基礎。設計人員在進行服裝審美性和功能性設計的同時,不應忽略產品的感性價值,感性價值的體現會使產品的附加價值明顯提升,對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認知和品牌形象塑造非常有利。
現階段,服裝消費者在服裝消費方面更加關注個性化與自我實現滿足,服裝行業也在從制造為導向的模式轉向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發展模式,相應地對設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人員需要更多地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與情緒,采用感性工學等手段,調查挖掘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采用科學的手段計測和量化消費者的“著裝感覺”,從而加強設計反饋,提升服裝產品的感性價值,進而加強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和品牌形象的認知與認同。
參考文獻:
[1] 陳宇剛.淺談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山東紡織科技,2015,56(03):30-31.
[2] 長町三生.感性工學のはなし[M].東京:日本規格協會,1995.
[3] 長町三生.感性工學[M].東京:海文堂出版社,1989.
[4] 夏夢牒,王曉云.感性工學在服裝領域中的應用[J].西部皮革,2016,38(22):22.
[5] 張海波.服裝情感學[J].針織工業,2010(0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