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復仇者聯盟》為切入點,從3個方面論述了人工智能對我國侵權法的挑戰,首先是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資格爭議、違法加害行為認定困難、因果關系難以認定,其次是現有的人工智能尚不能完全脫離人為操控和指令,人工智能侵權責任承擔方式難以確定。筆者認為立法者可以將人工智能本身支付賠償費用納入考慮范圍內,當人工智能產品需要承擔侵權責任時,就可以動用這筆錢進行理賠。
關鍵詞:人工智能;侵權法;沖突及應對
近年來大火的《復仇者聯盟》以正義與邪惡的斗爭、宇宙大拯救為主要故事框架,借助北歐神話的背景故事,通過古希臘神話的宇宙和歷史理性展示了其獨特的內部元素。例如,影片中不斷學習和演變的奧創卻得出了“人類是地球安全的最大威脅”的結論,進而啟動了一項毀滅人類的創新計劃。結合當今中國社會,隨著新技術的普及,如何維系人工智能發展與受害者保護之間的利益平衡,我國侵權責任法需要作出及時回應。
1 人工智能對我國侵權法的挑戰
1.1 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資格爭議
學術界關于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主體資格有“工具說”“代理說”理論。就“工具說”而言,人工智能是為特定于人類的社會目的而存在的工具。如果沒有現代人的情緒和核心特征,就不需要睡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認為自己沒有權利,但是有行動的能力。“代理說”則指出,人類控制著人工智能的所有行為,但是在這種邏輯下,智能機器人的行為以及由該行為引起的后果必須由被智能機器人所代理的人來承擔。
1.2 違法加害行為認定困難
當人工智能與行人之間發生了違法加害行為,有幾種情形,我們可以假設一下:一是人工智能不懂得行為是否符合法律,也不懂得遵守法律。當然,人工智能是具有一定的程序性的,因此這種情況相對較小,懂得如何遵守其任務法律規則使其存在的必要守則。并且,人工智能的危害還有其他原因。換句話說,這是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存在的問題,最源頭的人工智能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人工智能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即使人工操縱和不適當的命令,人工智能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行為。其二,具備完全行為的自然人不遵守法律。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僅僅依靠本身的邏輯性會很難作出正確的選擇。
1.3 因果關系難以認定
如何建立因果關系本質上是侵權責任的復雜部分,極易出現紕漏,使原本毫無因果關系的侵權行為及后果認定為具有因果關系,將實際具有因果關系的侵權行為及后果認定為沒有關系。此外,由于人工智能有其特殊的深度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后天”累積的經驗或許成為導致程序本身超過設計的規則而做出侵權行為的緣由。因為經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我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系統的行為,無論設計師或制造商多么謹慎,他們都無法控制或體驗對未來人工智能系統的期望。以自動駕駛車輛與普通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為例,自動駕駛車輛撞上行人的情況,自動駕駛車輛的行為和行人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筆者認為有必要在責任的確立關系上確立因果關系,以保護受害者為目的,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問題和駕駛員的不當行為都與行人的受傷害程度有必然的關系。
2 人工智能侵權責任承擔方式
現有的人工智能尚且不能完全脫離人為操控和指令,在遇到自身無法處理的難題時,系統可請求操控員指令。那么侵權情形可繼續細分為以下3種:一是倘若系統發出相應請求之后,操控員未及時響應,這種情形下車輛產生侵權責任,操控員也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起應盡的責任。二是當系統發出相應的請求時,操作員會及時作出響應并進行干預。此時,人工智能完全由駕駛員接管,因此接管后駕駛員的責任可能受現行侵權法的約束。三是倘若系統對相應系統請求未作出反應,駕駛員就沒有接管的必要,但此時發生的侵權責任應由誰來承擔?中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明文規定:“生產者應對除個人或有缺陷的產品以及其他產品缺陷引起的損害負責。”但依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之規(即生產者的免責條款),這是否屬于“在產品流通于市場時,鑒于現有的科學和技術水平上,找不到缺陷的存在”的情形還有待商榷,假如生產者有證據表明系統作出的指令是屬于投流時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的缺陷,那么人工智能系統的生產者當然免責。
筆者認為立法者可以將人工智能本身支付賠償費用納入考慮范圍內,這并不意味著承認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資格,或者說應該開始給人工智能支付一份工資。例如,可以設法設置一種人工智能儲備基金,來支付人工智能可能欠下的結算或賠償費用,包括要求人工智能產品需要購買一定額度的保險或者對任何購買人工智能產品的人增加一個責任附加費,以開立由政府或行業保管的儲蓄金,當人工智能產品需要承擔侵權責任時,就動用這筆錢進行理賠。
參考文獻:
[1] 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
[2] 張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論與方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 楊立新,王毅純.機動車代駕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研究[J].法學論壇,2015(4).
[4] 高奇琦,張鵬.論人工智能對未來法律的多方位挑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8(1).
[5] 司曉,曹建峰.論人工智能的民事責任:以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機器人為切入點[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5).
[6] 孫濤.人工智能載體侵權責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周新艷(1994—),女,重慶永川人,2017級民商法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