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定?馬志明
摘 要:高等美術教育的中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新時代中俄關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國的高等美術教育,要加強與俄羅斯的美術教育交流,促進中國美術教育的進步,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高等美術教育;中俄交流合作;美術交流
0 引言
近年來,中國與俄羅斯兩國領導人在多次共同活動中均表示當前中俄關系步入新的時代,當下也正是中俄兩國在廣泛領域加強合作的最好時期。2019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結束了對俄羅斯的國事訪問以及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活動。在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雙方討論了關于世界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俄羅斯在目前的世界經濟中的定位、具備可行性的俄羅斯國家項目、關于地球生態與自然環境的議題以及在當今世界中教育、文化與藝術對中俄關系發展的促進作用等。這次訪問雙方達成了明確的共識,落實了更加具體的交流合作項目與共同的開放的市場開發,以進一步加強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并以此夯實兩國關系的物質與精神基礎,確保雙邊關系不受國際政治生態的影響,并努力將高水平的政治關系轉化為實際建設成果,以增進兩國人民的福祉。
從這一大背景來看,不論國家、企業、事業機構還是個人,都應當重視這一次重大機遇,從而實現全球力量對比的平衡、企事業的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的躍遷。作為國內高校中的藝術教育工作者,理所應當對中俄兩國共同發展中的人文與藝術合作主題保持關注,積極通過實踐活動為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作出應有的貢獻,這不僅符合我國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在對俄關系上的上層需求,也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從藝術與教育,或者具體到藝術教育方面來說,中俄兩國歷史上通過交往雖然有一定的文化與藝術理解基礎,以近代俄羅斯現實主義藝術理論為代表的文化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便于東方化的基礎,但是東西方文化深層中的人的精神和意識有本質的區別,我們不能想當然地奢求某一方對于另一方的完全理解和認同,而是應當根據現實條件與階段性的實踐情況歸納總結雙方在交流合作項目上的共同經驗,并以此改善觀念、方法、形式構成以及具體的階段性目標,以促使雙方在共同理解的基礎上向達成共識的目標邁進。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新時代下中俄關系以及在這種新型關系基礎之上的兩國交流合作的共同需求的分析,對發展中俄關系中相關的高等美術教育的必要性進行思考,并結合自身參與至今江西師范大學與俄羅斯院校間的交流合作活動經驗,對目前與俄羅斯院校開展交流合作活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對未來如何促進與俄羅斯院校的高等美術教育合作提出一些想法。
1 新時代中俄關系下兩國文化藝術交流合作的共同需求
若要談論新時代中俄關系下的高等美術教育合作,首先我們有必要對中俄新型關系中有哪些基于國家經濟層面的合作需求以及目前的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部分問題,并以此了解在中俄新型關系下在文化教育領域特別是本文所關注的主題美術高等教育領域開展合作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以及在新時代中俄關系下開展美術教育合作的根本目的或總目標。
從目前的情況看,新時代的中俄關系是由外部共同的國際政治因素與兩國內部各自的經濟因素兩個方面促成的。在經濟上,從俄羅斯方面看,由于自2015年開始國際原油價格已呈現下降的態勢,原油價格的崩跌與西方的制裁直接導致了2016年初的俄羅斯盧布大貶值、資本外逃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沉重地打擊了正處于發展中的俄羅斯經濟與俄羅斯未來全面發展的潛力,因此,改革國內經濟結構、擺脫經濟增長低迷的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目前俄國政府的首要目標。從中國方面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壓力日益擴大,內部經濟結構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杠桿、降成本任務更加艱巨,導致國內經濟總量雖然仍處于增長中,但是增長率近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下滑。由此可以看出,在共同面對的對抗勢力的壓力下,中俄之間彼此相互靠攏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也是至今能夠形成新時代下中俄兩國新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外部基礎。從目前中俄雙方各自的條件來看,中國擁有的巨量的人口消費市場、健全的工業生產體系,與俄羅斯所擁有的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部分高級工業科技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也基于此,中國與俄羅斯在國家層面所體現的新時代下的新型關系的具體形式是強調在軍事戰略上的互信,區域上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兩國間展開能源、農業、科技、金融等領域合作,以兩國的重點項目為契機加強科學技術的同步研發。也由此可見,中俄目前能夠體現新時代的全面合作關系的重點領域在于能源、科技、農業、文化等方面,而文化方面自然也就包括教育與藝術領域的合作。
從上文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新時代的中俄關系的特點就在于戰略上的高度互信以及在兩國廣泛領域的積極合作。但是,從目前綜合雙方在經濟與重大項目合作的現實情況來看,在中俄雙邊政府層面相關項目的合作上雖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是在更廣泛層面的合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繼續完善的方面。其主要表現在目前兩國的民間貿易規模依然落后于目前兩國建立起的政治關系,兩國的貿易規模與各自的經濟體量嚴重不相符。重點體現在雙方的貿易與金融領域,具體表現在雙方均認為對方的營商環境不理想以及數據上顯示的相互投資的不足。我們認為這一不足,部分原因在于中俄兩國人民對對方的不了解,加上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的宣傳所造成的一種刻板偏見導致的。因此,以促進兩國人民對對方文化、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了解的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非常有必要。上文所述,教育與藝術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這個概念中比較顯性的部分,其對人的影響必然也是直觀的、長久的,特別是在藝術領域,其受眾面也是比較廣的。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加強兩國高校間的校際教育合作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同時也適應我國目前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方式探索的需求。由此可見,中俄雙方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的根本目的和首要目標就是要兩國的知識分子在文化理解的層面上發揮積極的作用,以達到為未來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夯實人才基礎的目的。
2 江西師范大學與俄羅斯院校的交流合作經驗
通過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確定新時代中俄關系下教育與藝術方面的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與基本目標,同時我們也應當明白,在現實中切實地實現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活動也應當考慮多方面的條件。目前,江西師范大學自2015年開始就已經開展了與部分俄羅斯院校在美術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實踐探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以及實踐經驗。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分析在與俄羅斯院校的交流合作中(至少是美術教育領域)應當注意的要點。
首先,從與俄羅斯院校開展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條件來看,雖然在理論上存在諸多好處與俄羅斯方面的優勢學科,但是在實際中也面臨著諸多限制。例如,由于俄羅斯教育體制的原因,由俄羅斯政府負責撥款的重點科技理工類學科碩士以上層次的高等教育在對外開放國際化合作方面比較缺乏自主性權利,擁有自主性開放合作權利的學科主要集中在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領域。但同時,俄羅斯多數院校在人文學科內的藝術類專業,相對其他專業來說,在對外開放程度上有獨特的優勢,并且俄羅斯的高等教育中人文學科一直保持著獨特的相對優勢。因此,江西師范大學領導層在實地考察之后就決定了“人文學科為先導,結合高等師范教育的學科特色”的初步階段性目標與原則,先從高等美術教育領域著手,與俄羅斯部分院校展開具體交流合作項目上的溝通。
其次,在確立階段性目標后,就要考慮關于信息溝通、組織協調以及具體實施形式等方面的問題,前期的溝通與組織的計劃是一個重要的任務。為此,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于2016年成立了國際教育中心,最初的計劃是由曾在俄羅斯博士畢業歸國的教職人員領導并負責具體的對俄羅斯交流合作目標院校的溝通工作,并由藝術與教育方面的專家所組成的工作組負責根據俄羅斯方面的信息進行具體的實踐形式規劃。在實際溝通過程中,國際教育中心體現了一個作為信息溝通平臺的重要性,如通過耐心的溝通交流我們發現,大多數俄羅斯高校的藝術專業教師都曾經是俄羅斯專業藝術學院的優秀畢業生,他們具備教職人員與藝術家的雙重身份的特性。作為藝術家來說,他們更愿意投身于藝術領域的交流活動中;作為教職人員來說,他們也樂于接受不同文化交流中能為自己的知識水平與眼界帶來的提高。因此,如何將藝術活動和教學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是確定以上信息后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同時,與俄羅斯高校的每一次交流合作活動就是一種高等教育國際化探索的工作經驗的積累過程,在經過數次成功的交流合作活動之后,對實踐活動的經驗進行總結與分析,并最終有助于其形成一個具有可靠性的對外合作交流項目執行模式。
3 新時代中俄關系下高等美術教育合作的展望
基于以上對新時代中俄關系下在文化教育領域交流合作的需求以及在與俄羅斯高校合作交流實踐中的要素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目前有可能確定什么樣的目標、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支持以及有什么樣的合作形式可以應用到未來與俄羅斯院校的合作交流工作中,即對新時代中俄關系下高等美術教育合作進行展望。
基于目標上的考慮,源于在新時代下的中俄關系的發展需求,我們應當重視我國本民族文化影響力的輸出,以此促進俄羅斯人民能夠更客觀深入理解中華民族文化,這本質上也與我國對具備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藝術創作的探索相關。在以往我們與俄羅斯的美術交流活動中,有時會發現一些俄羅斯人民理解起來較為困難的書法、篆刻等藝術品展覽,這本身對觀眾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不能達到傳播文化的效果,還有一些俄羅斯現實主義風格的藝術品展覽,就像俄羅斯文化一直在影響我們一樣,反而容易使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民眾產生民族主義情緒。因此,在未來以促進文化理解為目標的活動形式中,應當多考慮藝術語言與民族文化結合的問題。這方面的實例如馬志明先生于2017年在俄羅斯的展覽活動,通過西方油畫媒介表現了東方的藝術思想與感情,獲得了理想的效果,這也是我們未來在促進教職人員流動性的交流活動中應當注意的問題。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我國文化的盲目自信,僅從現階段的需求來考慮,在對俄羅斯教職人員的引進方面,如在高研班活動中,我們應當學習俄羅斯優秀的現實主義美術及其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這能夠加深我國人民對俄羅斯文化的理解。
4 結語
展望未來,中俄美術高等教育合作會沿著平等、健康和可持續的方向逐步向前發展,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也將作出更多的貢獻。本文立足于新時代中俄關系下兩國的合作交流需求,以江西師范大學與俄羅斯院校的交流合作為例進行分析,以此提出對新時代中俄高等美術教育交流合作的展望,通過重視我國本民族文化影響力的輸出、人才的培養以及促進中俄學生進行新媒體藝術制作等方面,推動中俄高等美術教育交流與合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 高飛.政治文化變遷與中俄關系的演變[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2] 逯紅梅.中俄藝術的美學特征[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2.
[3] 高興利.中俄藝術的交流與傳承發展[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01).
[4] 顧金玲.當代中俄高等教育交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5] 黃作林.俄羅斯藝術教育[J].美術,2007(04).
[6] 賈磊磊.跨文化交流的理解與誤差[J].學術探索,2010(01).
作者簡介:廖正定(1985—),男,江西南昌人,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藝術學博士、榮譽教授、教育科學專業博士生,油畫系導師,主要從事油畫藝術實踐與理論及美術學、文藝學和藝術學研究。
馬志明(1963—),男,江西南昌人,西安美術學院藝術學碩士,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油畫藝術實踐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