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青花瓷的顏色、原料產地和紋飾造型方面,探索了元代青花瓷紋樣中的伊斯蘭因素,分析得出,伊斯蘭文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播、統治者的寬容政策、鈷的出現、工藝的融入以及對外貿易的需要等,對元代青花瓷紋樣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關鍵詞:元代;青花瓷;紋樣;伊斯蘭文化
1 歷史背景
元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蒙古族是中國北方草原上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古時候草原上有很多的部落,后來蒙古族逐漸統一了各個部落,蒙古族變成了草原各部落的通稱。孛兒只斤·鐵木真被推選為部落的首領,尊稱成吉思汗,意思是擁有海洋四方。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了漠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草原自此結束了長期混亂的局面。自古以來,歷代君王都會擴張其領土來保障鞏固自己的統治。大蒙古國從1218年至1253年,先后滅了西遼、花剌子模、西夏、金等國家,一度逼近東歐腹地。在滅西夏的時候,成吉思汗在遠征中去世,不過大蒙古國并沒有停止對外擴張的步伐。經歷了歷代蒙古諸汗的征戰后,蒙古族建立起了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國土面積巨大。由于國土面積大,在其統治的范圍之內,當時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幾乎應有盡有,包括薩滿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
2 陶瓷出口交流的繁盛
西漢時,北方邊境經常受到匈奴的騷擾,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漢初的時候大亂初定,無力與匈奴決戰,只能用遠嫁公主的方法來換取和平。漢武帝即位時,西漢國庫充盈,軍隊強大,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拓了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繁榮便由此開始了。唐朝時,對外貿易主要是通過陸路的運輸方式,種類大多是方便攜帶的絲綢,而陶瓷類的貨物比較容易損壞,因此唐朝時陶瓷的貿易量沒有絲綢的大。宋元時期,海運的方式在對外貿易中占比逐漸增加,陶瓷類的貨物不會像在陸運中容易損壞,因此開始大批量向外輸送陶瓷。在葉文程的《中國古外銷瓷研究論文集》中寫道,“我國的瓷器大量輸往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諸國,是世界各國市場上獨一無二無可匹敵的傳統商品,受到各國人民的極大歡迎和愛好”。[1]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瓷器被大量輸送到國外,備受好評的同時也向國外輸送了本國的審美取向。中國古代陶瓷的對外交流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瓷器成為古代世界中國制造的標志產品。日本學者將中國古代陶瓷產品銷往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國經過的海上貿易稱為陶瓷之路。中國的英語翻譯為China,解釋上也有陶瓷的意思,這也說明了我國陶瓷出口交流的繁盛。
由上可以看出,我國有大批陶瓷遠銷國外。外來的大批訂單都是根據外國人的需求制作的,在制作上無論是器型還是紋樣都符合了他們的審美需求。
3 政府的寬容政策
蒙古族的對外擴張大多是以屠殺和掠奪等方式,但統治者對宗教卻采取了相對于屠殺和掠奪而言比較開明的政策,那就是信教自由。不僅信教者享有自由信教的權利,本民族的人也有自由信教的權利,還對信教者免除了稅賦和徭役。在這種政策下,被征服者的反抗的聲音就減少了許多,對鞏固其統治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隨著中亞和東歐等地被征服,來到中國的回族人數大幅增加。移居到中原的回族人被統治者允許可以保留宗教信仰,可以在中原回族人多的地方建立清真寺。蒙古人采取的信仰自由政策,吸引了大批的穆斯林來到中國定居,回族總體人數增加,其中包含了大批的工匠和手工藝者。
在封建制度里,貴族處于最高統治地位。在蒙古人侵占了其他國家之后,出現了多個民族貴族共存的局面,這時候統治權應該在誰手里,各個民族貴族之間產生了分歧。元朝為維護其專制統治地位,采用了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人民分為了四等人。第二等人是色目人,主要是西域人,由此可以看出回族人在元的地位并不是很低下,許多西域的手工藝者都被編入地方官局,負責各種手工業的制造和農業生產。這些回族人工匠在中國居住了一段時間后,受到當地風俗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吸收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豐富了中華文明。尚剛的《元代工藝美術史》里寫道,“高度發達的伊斯蘭文明確實令蒙古族統治集團傾倒……不僅在生前,就是死后,蒙古君王也愿意以伊斯蘭產品陪葬”。[2]蒙古人對伊斯蘭文明的肯定和欣賞,為之后伊斯蘭文化與中華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奠定了基礎。
回族工匠對元青花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們不自覺地就把本民族的藝術特色融入了中國的青花瓷藝術中,而且和統治民族的審美趨向一致。
4 元青花出現的物質基礎:蘇麻離青的出現
蘇麻離青這個名字,一種說法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蘇麻離青屬于低錳高鐵類鈷料,呈色濃重青翠,在燒造下又呈現出藍寶石般的色澤。唐代的時候通過絲綢之路的交流,蘇麻離青就有了使用,但是由于種種社會因素,蘇麻離青在唐代的使用并不多,后來發生戰爭,對外貿易中斷,影響了鈷料的輸入。到了元朝,鈷土再次輸入中國,到了元代晚期的時候才又被用于陶瓷的彩色繪制。
《蒙古秘史》的開篇中講到,元朝人的祖先是一個蒼白的狼和一個慘白的鹿相配產生的一個叫巴塔赤汗的人,他們對祖先的崇拜就體現在對這兩種顏色的喜愛上。因此,直到現在蒙古族人還會用白色的哈達來歡迎遠方來到的客人。白色在伊斯蘭教中的寓意是純潔與和平,很多穆斯林在祈禱的時候都穿著白色的衣服。藍色是被保護的意思,所以常用于清真寺的裝飾上,最著名的就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伊斯坦堡。這些崇拜為元代白地青花的青花瓷的產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使青花瓷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5 伊斯蘭裝飾紋樣在元青花中的體現
伊斯蘭作為一種宗教體系,文化意識強大,不斷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人們的審美認知。從伊斯蘭建筑的裝飾藝術中可以看出,伊斯蘭裝飾線條緊湊連續、反復交錯、互相重疊,且構圖精美,使整個空間看起來非常飽滿卻不失協調。伊斯蘭的教義中,空間是鬼怪出沒的地方,因此伊斯蘭裝飾藝術中不喜歡留白,通常是用許多紋飾把空間填滿,以阻擋鬼怪。
伊斯蘭裝飾藝術中植物紋樣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植物紋樣以粽葉和葡萄葉為主,紋樣裝飾使畫面飽滿豐富。粽葉和葡萄葉這兩種植物是伊斯蘭最普遍存在的植物,比較具有代表性。植物紋樣主要是以曲線線條的形式展示的,表現了蜿蜒曲折的感覺,畫面比較飽滿。這些特點在元青花瓷中也有體現。
伊斯蘭裝飾藝術中還有文字紋飾。伊斯蘭人信仰《古蘭經》,非常注重文字的發展,文字紋飾是從《古蘭經》中挑選并衍變形成的新的裝飾形狀。由于文字的種類很多,文字紋樣的裝飾風格也就有各種各樣,伊斯蘭紋飾中主要是阿拉伯文字。文字紋樣是伊斯蘭具有代表性的裝飾藝術,體現了伊斯蘭背后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風格。
6 結語
絲綢之路的發展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元朝的征戰也使伊斯蘭文化流入中國,伊斯蘭工藝融入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中國逐漸發展。元青花不僅融合了伊斯蘭文化,還通過技術的融入使自己得到了全新的發展,無論是在審美上還是對外遠銷上,伊斯蘭文化對元青花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參考文獻:
[1] 葉文程.中國古外銷瓷研究論文集[M].紫禁城出版社,1988:2.
[2] 尚剛.元代工藝美術史[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4.
[3] 陳婷.絲路傳播與藍白之美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韓敬文(1993—),女,河南周口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