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音樂音效化的聲音,結合了音樂元素與聲效元素兩者的特征,開拓了聲音與畫面配合的各種可能性。然而,并非電影藝術衍生出了音樂音效化的聲音形態,從無調性音樂開始,音樂音效化的特征就是作曲家們關注的重點,并不斷被用于作品中進行嘗試與實驗。20世紀,在不同音樂流派結合科技與音樂的推動下,音樂音效化的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從John Cage(約翰·凱奇)《4分33秒》的無聲哲學,到Luigi Russolo(路易吉·魯索洛)的噪音機器;從Theremin(特雷門琴)無極的電波頻率,到Fm調頻合成仿真樂器音色的模仿;從Pierre Schaeffer(皮埃爾·謝弗爾)的Musiqueconcrète(具體音樂)《火車練習曲》到Max Mathews(麥克斯·馬福)讓計算機第一次唱出Dasiy bell的程序;從《太空漫游》中的大氣聲到2018年《敦刻爾克》中代表錯聽的Shepard tone(謝潑德無限循環音調)……每一次技術的嘗試都為音樂轉型音效化帶來了華麗蛻變,最終兩者相互融合,形成了全新的聲音概念。筆者今天就從電影藝術的視角來解讀一下近100年來音樂藝術逐漸從樂音體系走向噪音,并最終在聲音這個范疇內呈現音樂音效化的演變過程。
關鍵詞:音樂音效化;20世紀作曲技術;影視聲效
1 音樂音效化聲音特征
在純音樂藝術的領域里,音樂藝術家、音樂認知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家、工程師們將音樂帶入了無聲的境界、噪聲的境界、聲學的境界、聯覺的境界、認知心理學的境界、腦電波的境界,這些艱辛的實驗過程也許不被大眾熟知或關心,但每個階段的聲音結果都被電影藝術逐一捕捉,被運用在不同的電影作品中,成為一個個經典案例,被永久地保存下來。
1.1 影視聲音三元素之聲效
聲效或音效是指經過聲效設計師創作或添加效果的聲音,是影視聲音三元素之一。本文所探討的聲效包括直接由電子樂器或計算機設備所生成的聲音,以及對音頻進行效果處理后所獲得的聲音效果。這些聲音與畫面配合時通常具有一定的基礎功能性,例如表達空間的大小、表達畫面某物體的運動特征,這些功能也是基礎聲效區別于音樂的特點。為了讓這些聲效具有更生動的表現力,例如對腳步的刻畫、對森林空間恐怖氣氛的渲染、對飛機螺旋槳聲節奏性的暗示等,聲效設計師開始逐漸讓聲效向音樂性靠攏,而作曲家也更多地將各種聲音素材作為創作的音樂動機,起初將聲效軌道以獨立聲部的形式在節奏、音高、頻率等方面與背景音樂相融合,逐漸從音質、音色上直接與傳統樂器結合,最終形成兩者不可分割的音樂音效化或音效音樂化特征形態。
1.2 傳統音樂與影視音樂音效的區別
表1展示了傳統音樂創作與影視音樂類音效創作的顯著區別,音樂服務于影像敘事的過程,作曲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將作曲技術拓展為“聲音設計”,音樂被延展到聲音的范圍與畫面共同完成敘事,而最終的聲音結果也將更加具有音樂性音效的特征。
自20世紀50年代發展到今天,隨著科幻片、驚悚片、探索揭秘片、神幻片等電影類型的豐富,電子和數字聲音制作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對聲音元素表現觀念的拓展,在特定的環境中,語言、音樂、音效三者的表現功能往往互為交錯,很難區別它們之間的界限,經常出于表現的需要而形成交叉互補。音樂性音效則融合了音樂與聲效兩個元素的特點。
1.3 影視音樂性音效與影視聲音三元素的區別
在電影聲音藝術的表現過程中,語言、音樂與音效三者的表現功能有明確不同,主要表現為語言敘事、音樂敘情、音效敘景:語言具有邏輯性,對于影片起主要的敘事作用;音樂具有表情性,對于影片起著情感性渲染和情緒抽象作用;音效具有客觀性,對于影片有一定的影音對應和還原客觀真實音響的作用。
圖1直觀地解釋了影視聲音三元素在敘事方面的區別,以“一位哭泣的男人”為例,當我們從旁白中聽到這句話時,就已獲得了具體的事件信息,由于內容過于直白,大多數人在此時不會展開想象。當我們直接聽到哭泣聲效時,這個男人的年紀、是啜泣的哭還是自嘲的哭這些細節都將通過這個聲音傳遞給聽眾,一些過往哭泣的記憶或相似的聲音會逐漸引導聽眾們去感受與想象。當采用音樂表達這個概念時,性別、年齡、事件等很具體的內容都會被弱化,只有情緒會被傳遞出來。例如,利用一個Abmaj7和弦,緩慢地用中提琴音色拉奏C\bE\G\bA的排列,加強G與bA的不和諧感來暗示哭泣過程中的悲傷,此時音樂可以喚起大部分聽眾的情感,開心或悲傷、緊張或松弛。在影視作品中利用畫面或音樂組合敘事,可以彰顯導演說故事的功力,也是觀影者評判電影藝術表現力的所在。
2 影視音樂性音效與20世紀作曲技術
2.1 以音樂為中心的交叉學科的演變
19世紀到20世紀,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各國發明家陸續開始利用科學技術發明各種先進設備。作曲技術領域在這一趨勢的推動下產生了新演奏技術,開創了新的音色、新的作曲技術與曲式結構。物理聲學、電子學、計算機學科都潛移默化地與音樂學科融合發展(見圖2),漸進式地將音樂推入了聲音這個更廣泛的范疇內。部分研究成果被應用于影視作品之中,并在商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由圖2可見,在音樂學科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與物理、電子、計算機學科的交叉融合,產生了全新的音樂創作思路與相關的新興專業,例如錄音藝術、聲音設計、計算機輔助作曲、算法作曲、音樂工程、音樂科技、影視音樂創作、數字驅動控制器、傳感器音樂、交互音樂等等,這些專業的區別在于音樂與電聲學、物理學、計算機學科融合中的比重分配。筆者歸納了標志性的三個轉折點:一是發明家開始擔任作曲家的工作;二是電聲學領域的新樂器被創造,聲波合成擴增了音樂的區域與密度;三是磁帶錄音與計算機音樂賦予聲音被存儲、運算、編輯的功能。
科技的發展為傳統音樂創作提供了便捷的手段與新平臺,但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音樂藝術家不僅要創作還要制作,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必須具備一定的聲學常識與計算機操作技能。下面的章節分兩個部分,分別簡短地討論了20世紀音樂創作技法與制作平臺技術的發展,這兩條脈絡也交織地展示出了音樂音效化的發展歷程。
2.2 20世紀誕生的科技類音樂風格
圖3筆者列出了20世紀音樂學科中的部分流派,這些流派所創作的作品不僅僅有劃時代的意義,更有許多全新的思路,而這些流派所探索的正是音樂作品形式逐漸從樂音體系向噪音體系過渡的脈絡。(灰色標注部分都是音樂與電子、計算機等學科交叉結合后所產生新的聲音藝術標簽分類)
圖3時間段中音樂作品所探索的音響狀態是在“聲”概念下的動機材料的內容組成與動機發展,可以算是最早期音樂聲效化的嘗試,圖中灰色部分示意了結合電子聲學或計算機學科的音樂流派分類。在這些區域內,聲效幾乎成為創作者用于發展作品的主要聲音材料,而能產生各種聲效的合成類電子硬件設備也是我們現今電腦中軟插件的前身。如圖3所示,電影電視類音樂在1960年后期逐漸形成自身的風格與創作流程,而聲音方面的制作也逐步細化為錄音、擬音、音樂創作等不同的專業方向。
2.3 先鋒派作曲技術為20世紀電影作品帶來的音樂音效化演變
在20世紀音樂學科發生一系列變化的同時,先鋒派作曲技術在與影視結合的過程中找到了更好的傳播契合點,這些具有實驗探索性質的音樂形象被許多影視導演挖掘,配合畫面在探索未知方面產生了更多的造型藝術表現力。當今音樂性音效的創作技術,很大程度上吸收了20世紀以來100多年作曲技術前沿發展的部分成果。
表2為筆者對于20世紀中具有劃時代標志性電影的歸納,主要歸納了這些電影中的不同作曲技法,其中,部分純音樂創作類作品常被使用于電影中。這些作品案例從傳統樂器與音樂創作手段出發,體現了樂音體系逐漸向噪音體系過渡,并最終呈現出音樂音效化的聲音特征。
從表2“聲音特征”部分可以看出,在音樂技法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傳統音樂語言也經歷了“相互融合—漸變—轉化為噪音—聲學體系”的演變過程。
對于各種作曲技法,許多音樂軟件公司和研究機構歸納出其中最具效果和特征的常用手法(例如音簇、滑奏、無調性音階排列、節奏型倒轉、經典節奏型組合等),并應用在智能化軟件中,可通過一鍵觸發方式獲得。這樣將復雜作曲技術濃縮提煉的結果,不但為當今影視音樂的創作提供了便捷的應用,更使原本繁雜的傳統作曲技術得以傳播,使音樂音效化的制作與使用變得更加便捷。產生于作曲技術中的音效類技法通常仍保持某種特征,在視聽藝術中逐漸產生了更多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表現力,也使得聲學、計算機學、物理學、音樂學之間有了更多的融合,除了在具體作品中有所體現外,當今的高校逐一開設專業、研究中心,使得研究的過程更加系統及規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回溯到音樂性音效產生歷史的同時,在創作過程中找尋其發展規律,對于筆者來說價值非凡,希望可以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關于設計與制作這類聲音的更多路徑。
注釋:①該圖借鑒高惠宗著《20世紀音樂的理論發展與分析——從貝多芬到后現代》中理論總結。
參考文獻:
[1] David Sonnenschein . 聲音設計——電影中語言、音樂和音響的表現力[M].王旭鋒,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 赫伯特·澤特爾.圖像? 聲音? 運動? 實用媒體美學[M].趙淼淼,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3] 魯道夫·阿恩海姆(美).藝術與視知覺——視覺藝術心理學[M].滕守堯,朱疆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4] 方小燕.實不乏主觀——論阿巴斯電影中的聲音造型[J].電影文學,2008(23).
[5] 簡盧卡·塞基.黑暗中的呼喊:“后經典”好萊塢中電影聲音的功能[J].范倍,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01).
[6] 高惠宗. 20世紀音樂的理論發展與分析——從貝多芬到后現代[M].九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作者簡介:莊曉霓(1985—),女,上海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錄音藝術,計算機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