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華

所謂無土栽培技術,也可以叫做營養液栽培技術或者水培技術,屬于一類新興的蔬菜栽培工藝類型之一。這種蔬菜栽培技術無需天然土壤當作相應的栽培作物,僅僅運用營養液和相關栽培設備便可以實現對蔬菜的栽培。借助此種營養液,為作物給予水分與養分、溫度和氧氣等,保證作物的健康發育。為此,系統思考與分析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的應用與實施要點顯得異常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的有效應用說明
1、緩解耕種土地資源緊缺壓力,有效攻克不佳土壤環境難題
雖然地球資源豐富,不過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區域是有限的,其中存在一些土地因為不具備相關的生長條件,導致植物無法生存。比如:水資源與養分的缺乏、沒有適合的溫度、沙漠地帶等等。所以,針對以上區域,可以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完成蔬菜的栽種任務,依靠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可以解決惡劣土壤在蔬菜養分方面過度需求的問題,獲得良好的效果。
2、加大觀賞型蔬菜的種植力度
對于城市居民而言,原生態生活模式可謂非常理想,很多居民會選擇在家中的陽臺栽種蔬菜,從中可以體會到很大的樂趣。顯而易見,通過針對存在限制的空間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蔬菜,一方面,可以確保家中的環境更加潔凈,發揮出對生活環境的美化作用;另一方面,對于栽種后的蔬菜能夠進行食用。
3、注重合理生產反季節蔬菜產品
近些年來,無土栽培技術得以迅速發展,憑借著較為干凈的生產環節、便于管理者創建更加適宜的蔬菜種植環境等優勢,已經在很多不同的國家得到了有效地運用。例如:結合各種蔬菜各自的生長特征,實現及時補充有關營養成分、科學調控相應的溫度和濕度,并且達到有效預防病蟲害的效果。通常情況下,應用無土栽培技術是可以達到規模化生產的目的的,對比應季的蔬菜品種,反季節的蔬菜品種栽種可以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例如:在冬季栽種西紅柿、茄子以及青椒等蔬菜品種,其價格會超過夏、秋季節,進而達到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的目的。
二、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的實施要點分析
1、針對有機營養無土栽培技術運用要點的分析
(1)凸顯出栽培基質配置的科學性
一般而言,爐渣與草炭之間的比重為3∶2,河沙與椰殼之間的比重為1∶1,鋸末、爐渣以及葵花桿之間的比重為3∶2∶5,而珍珠巖與草炭之間的比重為3∶7。
(2)科學構建相關種植設施并強化栽培管控
從相關設施的角度而言,涵蓋了下述兩個不同的部分:其一為蔬菜栽培槽裝置,其二為有關供液系統。對于供液系統來說,在其出水口的位置應該安裝過濾器裝置,以確保水質是符合相關要求。同時,加強栽培管控。進行栽種之前,應該采用添加適量肥料作為基肥的方式,在蔬菜的生長超過了20多天之后,應該每隔半個月進行一次追肥處理。針對施肥的環節,應該需要保證肥料可以被均勻地施撒到與蔬菜的根部距離6cm的基質當中。而施肥量則需要達到每平方基質當中得到大約100g的氮肥、35-55g磷肥、55-170g的鉀肥。
(3)做好溫度與肥水管控工作
在定植的一星期之后,應對大棚進行密封處理,達到保溫、保濕的效果。當幼苗成活以后,需要確保棚中的最高氣溫低于36℃,最低的氣溫為13℃。并加強通風,在晴天時,當棚中溫度超過27℃、濕度超過85%的情況下,此時需要及時打開側窗與頂窗,實現降溫。同時進行肥水管控的過程中,需要加大對施肥量的控制。
(4)細致對栽種品種的綜合性狀加以觀察
以相關栽種要求當作主要的參考和依據,實施定株定期地細致觀測。當幼苗定植成活之后,應該選取其中的10株,每隔大約10天進行1次觀察,并對不同品種處于生育時期的鮮果性狀、抗逆性狀等情況,如下表1所示。
2、針對無機營養無土栽培技術運用要點的分析
第一,應該加強基質準備管理。比如:鋸末和發酵之后的草炭和無機基質,諸如陶粒、巖棉以及蛭石需要根據相應比重加以混合。并且運用覆蓋薄膜的方式,實現高溫消毒處理。第二,根據稱量情況,對酸堿度進行調控,完成對母液與營養液的合理配置,并加強營養液的濃度、溫度等管控,同時還應該重視科學調控酸堿度與含氧量。一般而言,營養液需要大約21天便可以更新完畢,最佳的酸堿度處于5.5-6.5范圍內。第三,采用定期的形式實施攪拌的方式,達到使營養液含氧量不斷增多的效果。第四,一方面,合理安裝相關供液系統,并完成輸液管道的科學布設,另一方面,確保滴液部分之間距離的科學性,以此提高灌溉的精準性。
從此次論文的闡述與分析當中,不難看出,系統分析和思考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的應用與實施要點顯得尤為關鍵,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本文通過說明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的有效應用,并分析了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的實施要點:針對有機營養無土栽培技術運用要點的分析、針對無機營養無土栽培技術運用要點的分析。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內容與結果,能夠得到有關蔬菜無土栽培技術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從中獲取相應的借鑒與幫助,以便充分發揮出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的良好作用,促進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作者單位:225805江蘇省寶應縣山陽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