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道欣
摘 要: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任何物象都具有生命的意義,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得知生命的來之不易,去體會和感悟生命帶給我們的光彩。于右任說過:“閱歷知書味,艱難識世情。”生活中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悲歡離合,生命需要不斷前進。
關鍵詞:文化底蘊;書法美;思維活動;意化
自古以來文人對書法就有著不同的認識,從早期的甲骨文、金文開始便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文字的衍生和歷史背景環境密不可分,與當時人們的社會意識也有著一定的關聯,日常中所看見的事物決定了人類對文字概念的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象征的符號來代替人們交流的工具,在任何時代也是必不可少的。
字的對稱性、平衡性、飽滿度顯得更為明顯,如果富有變化,就說明意識形態正在發生著改變,當時的統治階級為建立一種自己所需的象征載體,意化也許是對事物的情感化抽象化,與現實意識相背而馳,是文字符號的異變,使文字的局部與整體發生著改變,以意象化的情境體現,脫離了它的現實意義,進入境界和理想的想象當中。它體現出的多樣性具有文化底蘊,物象與人的境界、頭腦聯系在一起,直接抒發胸中之意,是一種酣暢淋漓的表現,是思想情感的宣泄,回到意境當中尋找脫離現實的物象,回歸到自然之中尋找自我最真摯的美。古人對字的理解是陰陽對立統一的,自然中的萬物也是陰陽兩極相輔相成,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書法的審美為自然與和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書法美的主體是意化過程的動因,以主觀意識的考慮和傳統的思考為特征,書法的心境是一種精氣神專注的狀態,當藝術家創作一幅書法作品時,人的創造欲和表現欲都要包含著強烈的繪畫欲望、情緒的宣泄,激情里又有一份平靜。情緒、情感是抒發強烈追求的本質對象。
書法進行意化時不必考慮寫什么書體。書法的初衷是表現對物象的深刻描繪,當意化的過程已經大于外表的形式時,就能深刻體會到情感的注入。這個心理過程對個人的行為實踐有著明顯的幫助,意化階段,心理狀態的調整十分關鍵。無論是表現拙樸美還是高古美,都要從感性情緒出發,到了過程的中間時就牽扯到了心理的狀態,這時理性分析占據了人類的大腦和肢體,當創作到一定程度又遇到瓶頸時,只能結合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進一步進行感性和理性的綜合學習,無論是學習什么字帖,還是什么技法的特殊表現,當經歷了這一段過程后會逐漸發掘自身的藝術特征,再回過頭來用感性的方式去挖掘屬于自己的書法語言,這本身就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為你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從自己摸索到借鑒傳統再到自我發掘提煉出內在語言精髓的轉變,不僅僅是量化提升,質的改變使藝術家更能自由地發揮創作的優勢,此時的創作構思已經不是簡單的形式主義了,盡管借鑒了自然萬物的表象,但表現的內容符合自己的需要,創作構想在意化中不斷得到實現,書法意化的過程是根據對象的時空轉換,將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進行交織融合,進而表現出意象的文化內涵,心理上的想象和實際的操作合并一起。當然這種過程就是在從不追問為什么直到去追問為什么中慢慢地發生著改變。
意化的過程最終要表現的就是書法創作。首先,從創作的全程來看,意化應當連貫局部于整體,從創作的每個階段來看,意化處于外在表現和內在情感抒發的碰撞之中,氣韻是連接二者的紐帶,十分重要。唐代道一法師說過:“凡所見色,既是見心”的話,說的便是感知物化的內在心境,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論》中說:“惟顧生畫古賢……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他覺得意化的過程是來自自然中的萬物,這也只是按照我們內心的理解而言。其次,意化到了中間環節最重要的是理性分析的過程,在創作書法的高度與寬度中,更需要理性地對待創作的結構,構思整體的章法,從古人留下的名作中汲取有用的內容運用到自我的思考和構圖中去,臨摹是加強思考與構圖意化過程的關鍵,正是理性聯結著感性。再次,意化的情感還需要從意化的對象中去尋找書與法的根源和發展變遷。任何一個事物的變化都有著文化痕跡,都存在著一個中間的過渡語言。陰陽學說中的為什么其實是有根源的,任何事物都隨著時代與人類的衍變而發生改變,得道是任何一門藝術發展的重要前提,意化的對象由內在改變得來,進而主觀意識將為這些物象附加上情感,保留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不斷地改變著書法的外在形式,向更屬于自己的風格發展,因此,無論是感性還是理性都需要得道充分。
悟道的過程實際也是意化的過程,在生活中不斷為自己建立目標。意化是化有形于無形的,由形而下至形而上,非具創造性而不能為之。離開悟的精神是不成立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思想是創作創新作品的關鍵思維活動,它不是將各種各樣的書體與技法相融合,東拼西湊,也不是對名作的一味模仿與翻制,它是對表面的物象進行整體的把握與分析,對思想的形成建立整體的規劃。因而,悟的過程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質,挖掘本質提煉精華建立體系的過程。通過目鑒的方式對物象進行關照,通過心鑒的方式對物象進行心悟,如果思路不能徹悟,邏輯思維不能領悟,意化的過程必然會受到影響,無法達到預期想要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任何物象都具有生命的意義,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得知生命的來之不易,去體會和感悟生命帶給我們的光彩。于右任說過:“閱歷知書味,艱難識世情。”生活中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悲歡離合,生命需要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