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鄉村振興為背景,重新審視傳統聚落的價值,以文化自信作為傳統聚落文化構建的內涵與關鍵。當前,傳統聚落的文化構建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具有教化意義、凝聚意義與符號意義。同時,傳統聚落也面臨著諸多的現實困境:聚落主體消失、文化傳承主體斷層以及過度商業化開發。對此,多元文化傳承、藝術介入保護與網絡推動發展等方式,可以實現傳統聚落文化的再構建。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聚落;文化構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1]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與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總的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保障,旨在通過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農村的公共文化建設,并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以此提升農民的精神面貌,不斷提升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
1 重新審視傳統聚落價值,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傳統聚落指保留某些傳統文化,具備廣泛的“聚落”意義的村莊、社區、城鎮的集合,是寬泛的、擴大化的“鄉村”概念。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應從認識鄉村,即認識傳統聚落的價值開始,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1.1 農業價值
傳統聚落的農業價值是聚落形成之初就具備的天然性、原始性的價值,是聚落依山、水、川、崗、原等地形聚集,落地生根,耕作生產,定居繁衍的體現。傳統聚落利用自身所處的地理形態,從古代的“靠天吃飯”到現代的“機械化作業”進行耕作、牧漁的農業生產,從溫飽到富余,從聚落內部的生存與生活到為周邊城市提供產品,體現著自身的農業價值。
鄉村振興戰略下,重新審視傳統聚落的農業價值,關鍵是要觀照如何更好地利用聚落的一系列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山林漁場等。尋找更科學的手段,進行資源的再生保護、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農業的進一步生產。
1.2 文化價值
傳統聚落的文化是傳統聚落的內核構成,是傳統聚落的根。其文化價值包括:傳統聚落的人文歷史價值、宗族遺風價值、風俗價值、旅游推廣價值以及聚落原生性隨著時代推移逐漸深厚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伴隨著傳統聚落的興衰更迭,融入聚落的日常生活,具有顯性與隱性兩種存在方式,例如,顯性的文物古跡、手工藝品、民間小調等,也有隱性的鄉規鄉約、風俗習慣等。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應該抓住傳統聚落的核心構成,重視聚落文化的推廣、保護、傳承,重視傳統聚落文化的價值,發展特色的文化產業。例如,民間特色手工藝產業、休閑觀光產業、鄉村旅游產業、藝術與科技創新產業、田園風光與養生小鎮產業等,這些產業既能帶動傳統聚落的經濟發展,又能針對性地保護聚落文化。
1.3 自然價值
傳統聚落依地形而建,“自然性”是其最獨特的氣質。傳統聚落的自然性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山川河流、四季變化等人力無法介入的“自然”;其二是人工修建的居所、道路、小橋與廣場,滲透人為作用的“自然”。自然性成為傳統聚落與城市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其獨特的風貌表現。傳統聚落的生活方式與自然和諧共生,人們世代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凸顯傳統聚落的自然價值,不能與城市同質化。城市的高樓大廈、玻璃幕墻以及生活方式并不需要原樣移植到這里,傳統聚落應該成為一種閑適的、美好的、生態的、親切的凈地。
1.4 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是文化自信
黨在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涉及民生、經濟、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的大工程。而文化自信是這一工程實施的動力,是為傳統聚落凝神聚魄的先決條件。文化自信是指“人民對自己所屬群體的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的高度肯定和認同”,[2]是傳統聚落居民在特定環境下創造出來的一種只屬于當地的符號體系,是對自己家鄉的文化、歷史、風俗、傳統、建筑、自然環境的肯定與自豪。
鄉村振興視野下的文化自信應是一種摒棄糟粕文化、兼容吸納其他文化、開放發揚自身優秀文化的文化體式。其包含三層思想:第一,文化自信是一種觀念,包含了聚落居民的包容的世界觀、求索的人生觀、世俗的道德觀以及含蓄的家庭觀等。這形成了傳統聚落文化的最基本內涵。第二,文化自信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聚落居民長久以來幾乎穩定不變的生活與生產活動,是居民在傳統聚落價值觀的影響下,在世代的實踐與沿革中形成的用于滿足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形式。第三,文化自信是一種文化遺產,是傳統聚落以及聚落周邊一定區域內保留、傳承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閩南地區的南靖土樓、永定土樓、華安土樓為傳統聚落的物質遺產,連云港板浦地區的海州五大宮調、淮海戲、白虎山廟會等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當地的地域特征與民俗特征,具有深刻的傳統聚落烙印。
2 傳統聚落文化的現狀與實施文化振興戰略的意義
傳統聚落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有活力的、極富特色的文化資源,對全面建設和諧、文明的新農村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文化自信應是關鍵。傳統聚落內文化自信的養成可以增加居民對家鄉的歸屬感、認同感與榮譽感,使其能夠克服“鄉下人”的文化自卑心理,自覺主動地為家鄉的文化振興事業努力、奮斗。文化自信的缺少造成了部分傳統聚落在當代遇到困境,甚至不可逆轉。
2.1 傳統聚落文化當代面臨的困境
(1)傳統聚落的衰落與消失。傳統聚落是聚落文化的主體,是以一種文化母本的形式存在,它是民間文化在傳承與發揚過程中的重要載體。傳統聚落在歷代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往往以血緣、宗族、地緣為紐帶,維系著聚落共同體的完整遠轉。當代城鎮化發展迅速,一些傳統的聚落遭到破壞,被現代化的建筑所替代。據統計,從2000—2010年的十年間,我國自然村(包括傳統聚落)以平均每天80~100個的速度消失。[3]農業使用耕地面積正在逐步減少,農民與世代依存的土地割斷,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大量農民涌入城市打工、定居,人口逐漸流向城市,一方面造成城市的擁擠,另一方面造成聚落的“空心化”問題。大型的廟會、節慶活動等呈現出逐漸消亡的態勢,例如連云港市“海州白虎山廟會”是自清代就形成的一種節日盛會,中間斷層了許多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近年來才逐漸重新舉辦,但是已不如往日繁榮。
傳統聚落的衰落與消亡,造成民間文化依附的文化母本缺失,民間文化失去了根,其所包含的民俗、信仰、宗教、傳統等都將面臨消解、滅亡的困境。
(2)傳統聚落文化傳承主體的斷層。傳統聚落文化傳承的主體是“人”,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向城市,造成文化傳承的主體出現斷裂,出現無人可傳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鄉發展極不平衡,城市生活較為便利,農村生活相對困難,一邊是先進的城市生活,一邊是落后的鄉村生活,那大量的人都會選擇城市。另外,急于脫貧的心理造成部分農民“跟風式”地進軍城市,他們認為只要留在城市就是脫離貧困,從而選擇遠離農村。
人的流失一方面造成了傳統聚落的衰落與消亡,另一方面形成了傳統聚落文化無人去看、去聽、去學的局面。傳統聚落文化的傳承大多還是以師徒制、家族制的方式為傳承模式,某一項民俗的傳承人少的只有1~2人,這樣容易斷層的傳承機制使得傳統聚落文化的生命岌岌可危。
(3)傳統聚落文化的商業化開發。為了緩解傳統聚落的快速衰落與消亡問題,平衡鄉村與城市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傳統聚落文化的保護上來,商業化開發成為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的手段。一般有兩種模式:其一,進行民俗旅游推廣,打造具有風情的民俗村落,在村落內建立一些仿古建筑,重新引入民俗演出、節慶廟會等活動,吸引游客的眼球。其二,推廣特色的當地產品,如手工藝制品、綠色食品、特產等,增加當地經濟收入。這種傳統聚落文化的開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是過度的開發導致的則是商業染指文化的弊端。
傳統聚落文化的商業化開發,最突出的弊端是趨同化,例如,全國多地的風俗村落千篇一律,都如一個模子刻出來一樣,失掉了當地的特色。殊不知,傳統聚落最大的賣點應該是其特色性、地域性,過度的商業化開發與經濟至上造成聚落文化的“泥土味”和鄉土情懷缺失。
2.2 傳統聚落文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意義
傳統聚落文化是人們在生存、生活的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中孕育的,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依附于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理念與傳統風俗當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它反映了聚落內人們的意識需求與心理活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傳統聚落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1)教化意義。我國傳統聚落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蘊含著內在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等,是聚落內人們日常行為的準則,它以近乎隱性的方式區別于法律,通過相對柔和的手段制約著人們。“一個人從出生時起,他所生活的社區傳承下來的社交禮儀、風俗習慣、社會準則就在影響著他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4]聚落內的人們通過傳統文化內的信仰習慣、宗族制度、風俗表演等形式,對人的行為予以肯定、褒揚、諷刺,以此形成一種規則、約束,歷代相傳,教化人們。例如,20世紀90年代初的淮海戲《豆腐宴》,用戲劇表演的形式,諷刺了當下貪污腐敗的現象,警示人們不要觸碰紅線。
(2)凝聚意義。傳統聚落具有封閉性與同質性,人們在同一文化熏染下生活在一起相對穩定。風俗習慣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微細的改變,而受風俗習慣教化的人們所產生的對聚落的歸屬感與凝聚力卻會與日俱增,這是對中華民族文化不斷強大的自信。傳統聚落文化會使人們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可以團結民眾、凝聚民心。
(3)符號意義。傳統聚落文化除了其封閉性與同質性外,還具有特色鮮明的本土性、藝術性與內生性,是本地民間文化的符號表征。聚落文化內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都與本地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勞作方式與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彰顯著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傳統聚落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要尊重當地的風俗人情,讓傳統聚落文化符號烙在文化振興的進程中,讓優秀的聚落文化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發展。
3 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聚落文化的再構建
從傳統聚落的空間構成來看,傳統聚落文化逐漸呈現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固定走向流動,從穩定走向變化,從同質走向異質的態勢,這證明在時代的發展進程中,傳統聚落文化隨著母本的變化而出現一種根本性的變化。《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在談及農村傳統文化時指出:“要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以此指出,傳統聚落文化的當代構建是要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納入其中,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重塑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建立文化自信。
3.1 多元文化傳承
(1)改變傳統“師徒制”的單一傳承機制,進行多元的聚落文化傳承探索。從國家到地方政府層面,各級各部門牽頭,促進傳統聚落文化傳承模式的革新。例如,實現因地制宜,在當地定期舉辦一系列不同層次的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習班、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講座等,發掘有能力、有信念的傳承人才,探索高效、合理的傳承模式,普及傳統文化保護的知識,掀起全面的傳統聚落文化保護浪潮。只有傳統文化的保護深入人心,文化的傳承才會得以持續。
(2)建立多樣的人才培養機制。將傳統聚落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人才培養方式浸潤到學校、劇場、田野,將范圍涉及各個職業、各個群體、各個年齡段。在學校建立專門的傳統文化學習理論體系,形成科學的理論指導,重視傳統聚落文化內在的社會結構、文化價值與文化因子,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科學的文化傳承理論。在劇院排演新時期優秀的民間藝術作品,以突出新時代、新農民、新面貌為標準,挖掘傳統聚落藝術素材,用藝術引領文化傳承。將傳承與保護理念深入田間地頭,培養有文化的農民,鼓勵聚落人們進行創作,發揚優秀的民間文化,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以使農民擁有鄉村振興和聚落文化傳承的視野。
3.2 藝術介入傳統聚落構建
藝術介入傳統聚落進行文化構建表現在兩個層面,其一為傳統聚落的“不動產”文化建設,其二為文創項目進聚落。
(1)傳統聚落“不動產”文化建設。傳統聚落的“不動產”文化意為建筑、景觀、村落面貌等物質性的文化體現。鄉村振興戰略下,藝術手段介入傳統聚落“不動產”文化建設,表現在聚落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例如,通過繪畫藝術將特色街區進行色彩渲染,通過建筑藝術將房屋依據當地習俗個性化建造或改造。同時,生態園林建設、生態養老建設、文明古鎮建設等都是以藝術介入方式而進行的文化建設,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用藝術的思維與意識進行傳統聚落文化的建設。
(2)文創項目進入傳統聚落。文化創新、藝術創造的特色項目落地傳統聚落,以當地現有的特色聚落布局,進行各類藝術的創新探索。例如,建設傳統民俗文化博物館、開發手工藝品品牌、策劃民俗節目演出季活動等,充分利用傳統聚落的各類自然與人文資源,發揮其特有的藝術美學。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藝術介入傳統聚落“不動產”的建設中,還是文創項目的當地創造,都應該是以“適應”“適合”“柔和”的原則開展,進行因地制宜的發展,培植傳統聚落內在的文化因子,恢復傳統聚落的文明秩序;而不應該以硬性的方式進入傳統聚落,適得其反。
3.3 網絡推動傳統聚落文化發展
關于農村傳統文化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新時代,傳統聚落內人們的生活不再是封閉性的,而是與網絡世界聯結在一起的。傳統聚落文化在新時期要想得到發展,必須要借助網絡科技,通過線上和線下交互式的文化發展平臺來構建,形成聚落文化的網絡空間,建立鄉村文化振興的信息化和系統化。
一方面,通過傳統網絡媒介如電視、廣播、報紙的宣傳。例如,《向往的生活》節目通過對所居鄉村的日常生活、自然環境、人文交流等的拍攝,進行傳統聚落的宣傳,向外界展示文明的鄉村生活,帶動當地旅游業,刺激經濟發展,展示美好生活。另一方面,通過新媒體手段進行宣傳。如入駐抖音、快手、美拍等直播平臺的各地官方組織,通過拍攝當地的風景、美食,或是以搞笑、故事等形式展現當地風俗,激起人們對傳統聚落的向往。
4 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勾勒出傳統聚落文化建設的新的藍圖。傳統聚落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在新時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傳統聚落的價值,以文化自信為內涵,推動鄉村文化的振興;重新構建適宜、和諧、穩定、特別的傳統聚落,重塑鄉風文明,不斷地提升聚落社會的文明程度,構建新社會、新農村,展現新面貌。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
[2] 楊吉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與提升路徑[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8,1(1):25-27.
[3] 祝昇慧.重歸在野之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話語與實踐[D].天津大學,2016.
[4]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錫章,黃歡,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5] 郝國強,周瑋杰.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村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7(4):78-83.
[6] 曾山山,周國華.農村聚居的相關概念辨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1(3):26-31.
[7] 周錦,趙正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2018(9):12-14.
作者簡介:王欽(1989—),男,山東菏澤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舞蹈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