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世琇
摘 要:平魯區踢鼓子秧歌是晉北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它融拳術、舞蹈、戲曲為一體,是千百年來當地人民生活智慧和藝術創作的結晶。本文力求從文化視角探究平魯區踢鼓子秧歌形成的原因,從表現主題、表現形式和藝術創新3個維度歸納分析,發現崇尚英雄、集武術和戲曲元素于一身以及不斷地自我創新是傳承和發展平魯區踢鼓子秧歌的內驅動力,也是保護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
關鍵詞:平魯踢鼓子秧歌;藝術特征;文化傳承
踢鼓子秧歌是流傳于山西晉北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尤以晉西北平魯區最為盛行。2014年,踢鼓子秧歌入選第四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有力地促進了該項藝術在當地的傳承和保護。
總體來講,平魯區踢鼓子秧歌具有粗獷、奔放的藝術特點。當地每逢年節,各村都會組織踢鼓子秧歌隊上街表演,春節期間更是熱鬧非凡,是一項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民俗文化。踢鼓子秧歌能夠流傳千年,且形成如今鮮明的藝術風格,離不開滋養它產生、發展的地域文化,為此,想要深入了解平魯區踢鼓子秧歌,不妨先從文化成因的視角一探究竟。
1 崇尚英雄成為平魯區踢鼓子秧歌的表現主題
平魯區地處晉西北內外長城之間,西北沿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西南與山西省忻州地區毗鄰,北接朔州市右玉縣,南連朔城區,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險”之稱。因地理位置所處內外長城之間,古時成為歷代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民族兵家爭奪之地,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在這里相互碰撞交融,從而形成獨特的邊塞文化、關隘文化。唐朝名將尉遲恭就是平魯人,后來被人們推崇為中華門神的原型形象。近代以來,平魯區是山西境內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這里的人民歷經戰爭洗禮,逐漸形成保家衛國,勇于抗爭的戰斗精神,崇拜英雄成為人們共同的價值所向。
這種崇尚英雄的文化傾向,在平魯區踢鼓子秧歌中隨處可見。與處于塞上高原的勞動人民粗獷豪放、勇敢勤勞的性格特征吻合,這也正是踢鼓子秧歌能夠扎根于朔州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踢鼓子秧歌從男演員扮相來看,采用戲曲中武生扮相,短衣襟小打扮,最顯著的是一條長長的銀髯飄灑前胸。扮演的人物原型多取自中國古典名著《水滸》中的梁山好漢,常見的有武松、石秀、林沖等,威風堂堂,大義凜然。踢鼓子秧歌女演員也是女中豪杰,諸如孫二娘、扈三娘等。從扮相上就預示出主要表現的內容多為保家衛國、英雄兒女等主題,就這樣一代代地演繹歷史故事,傳頌英雄豪杰。
2 表現形式是集武術、戲曲元素于一身的民間舞蹈藝術
武術和戲曲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中有文戲、武戲之分,平魯區踢鼓子秧歌吸收了武戲的元素較多,用舞蹈動作、步伐神態等作為主要手段來加以表現,加之配有專門的吹打樂隊伴奏,鑼鼓喧天,舞姿翻飛,一派中國民間鬧紅火的場面。雖然有武術和戲曲元素,但那些只是舞蹈藝術的輔助手段,只是為表現主題服務。
平魯區踢鼓子秧歌表演形式按照規模大小劃分,分為大場子、小場子、過街場3種。“大場子”表演隊伍少則20人左右,多則108人,表演隊形變化多端、調度嚴謹,各類角色分工明確,配合密切。隊形變化主要有“鳳凰雙展翅”“大十字”“滿天星”“偷營”等。“小場子”是以“鼓子”“拉花”為主的小型集體舞蹈,表演人數2至5人,一鼓(男角)一花(女角)謂“單鳳朝陽”、一鼓二花謂“雙鳳朝陽”、二鼓二花謂“雙掛印”、一鼓多花謂“落帽場”。“過街場”則是表演隊伍分兩行縱隊邊舞蹈邊行進,樂隊在前,表演者在后,鑼鼓喧天,聲勢浩大,隊形變化有“龍擺尾”“雙出水”“蛇蛻皮”“天地牌”等。
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完善,平魯區踢鼓子秧歌從內容到形式逐漸形成了一套規范的程式。從應用場景、角色分工、樂隊形制、表演規模、服裝道具等各環節作出明確要求,平魯區踢鼓子秧歌加入了戲曲音樂的板鼓,表演中伴奏火爆熱烈,節奏靈活明快。“鼓子”表演的主要看點是武功身手,技巧突出拳道和踢腿,“拉花”左手是帕、右手是扇,主要看點是身法的轉動和扇帕的翻飛,二者都在戲曲與武術方面程式化動作明顯。吹打樂隊主要是大鼓領銜,配以鐃鈸、堂鼓擊之,有的還會編制嗩吶和笙豐富和聲。樂隊除了熱鬧氣氛,就是與舞蹈節奏和演員的身韻體態渾然一體,相得益彰,聽得給力,舞得舒展。
3 新時代平魯區踢鼓子秧歌走向創新
藝術貴在創新,作為一項晉北文化遺存,平魯區踢鼓子秧歌需要在創新中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前,踢鼓子秧歌常演《打酸棗》《摘南瓜》《拉老漢》《觀燈》等小節目。新中國成立后,踢鼓子秧歌受到上級文化部門的重視,《落帽》《單鳳朝陽》《大王懲霸》等新加工創作的節目多次赴中央、省、地參加文藝調演,受到廣泛好評。近年來,在平魯踢鼓子秧歌名家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朔州踢鼓秧歌舞蹈家協會,平魯區也建立了分會。協會廣泛吸引民間藝人、舞蹈教師、舞蹈畢業生參與踢鼓子秧歌的傳承和發展,創新表演,服務群眾,使平魯區踢鼓子秧歌不斷取得新的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正在平魯大地上積極踐行,繼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踢鼓子秧歌人的共同擔當和使命。
參考文獻:
[1] 史琰琰.淺談山西民間舞蹈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及其成因[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6(S1):158-159.
[2] 陳元元.踢鼓子秧歌文獻綜述[J].音樂時空,2016(08):44-46.
[3] 平魯區紫晨歌舞藝術團[DB/OL].平魯踢鼓秧歌紀實,https://v.qq.com/x/page/r0374jdrll5.html,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