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蕾?錢江
摘 要:本文在文創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探討銅制文創產品的設計策略,設計貼近人們生活的銅制品,以實現銅制品的傳承與創新。通過追溯銅制品的發展歷程,發現其在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對銅制品與文創產品之間的關系進行解讀,結合案例進行實用性設計、創新性設計和情感化設計的分析闡述。作為文化載體的銅制文創產品設計,將豐富文創產品的種類,拓寬銅制品的受眾人群,使其在使用過程中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增強人們對銅制品的依賴感,促進銅制文創產品的普及和傳承。
關鍵詞:銅制文創產品;實用性設計;創新性設計;情感化設計
銅制品承載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文化,代表了古代人們在實踐發展過程中所凝聚的智慧精神和物質財富。不同歷史時期的銅制品承載著不盡相同的歷史文化,具備特色鮮明的時代文化符號。這種特征為現代文化和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創作靈感。現如今,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銅制文創產品卻不多見。將作為文化載體的銅制品與現代人的需求相結合,設計出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產品,對銅制品的使用和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 銅制文創產品
1.1 銅制品概述
銅可以說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史,遍布于人們的生活中。在古代,對于皇權貴族階級,銅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問鼎中原”的“鼎”便是銅器,具備極高的藝術價值。對于平民百姓階級,銅是生活中的必備品,例如銅鏡、銅壺等用品,具備較高的使用價值。新中國成立后,銅作為國家戰略物資被國有化,一度消失在了人們的生活中。改革開放后,雖然銅制品開始漸漸出現,但由于塑料、不銹鋼等新材料的廣泛應用,銅制品回歸生活遭遇層層阻力,使得日常用品中難尋銅制品的身影。然而,作為中華文化遺產的銅制品,蘊含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僅鐫刻著時代社會背景,而且滲透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不應該就此淡出歷史文化舞臺。
1.2 銅制品與文創的結合
隨著《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我國的文創產業處于飛速發展中,文創產品作為文創產業的終端表現,猶如雨后春筍一般大批量涌現。顧名思義,文創產品即源于文化主題,經由創意轉化的產品。[1]對文化元素的承載與用戶對產品的承載,是實現文化傳遞的關鍵,也是文創產品設計成功與否的核心。[2]
2015年,作為國禮被贈送給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銅制文創產品“五牛積福”,以故宮博物院繪畫藏品唐代韓滉的《五牛圖》為文化元素,用銅材質塑造了活靈活現的五牛雕塑。這種嶄新的方式再現了原畫中五頭牛的風采,是國內優秀文創產品的代表作,也是銅制品開始復蘇過程中的重要標志。此類銅制文創產品以藝術為導向,但少了些“地氣”,受眾范圍較小,對銅制品的普及和文化傳播起到了有限的作用。因此,銅制文創產品的設計應當在傳播文化的基礎上,以創意為導向,在實用的價值上融入藝術的美感,使銅制品融入生活中。
2 設計策略
迪特·拉姆斯在“設計十誡”中指出,好的設計是革新的和實用的。銅制文創產品的開發應當在注重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同時,具備實用性和創新性,成為可以實現生活應用價值的產品,并在使用過程中引發人們的情感認同。因此,文創產品設計可以運用實用性設計、創新性設計和情感化設計策略,立足于文化的根源;通過產品本身訴說背景故事,觸發文化創意,重塑產品風格,喚起人們的情感認同,從而使銅制文創產品在具備文化底蘊的同時,在未來更具發展的潛力和生命力。
2.1 實用性
優秀的文創產品并不是簡單地堆砌文化元素或者是照搬復刻,而是通過使用功能融入人們的生活中。銅制文創產品的實用性設計必須脫離傳統銅制工藝品“曲高和寡”的背景,以使用功能為基礎,以服務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為目的,運用文化元素去呈現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從生活中常見的產品出發,選用銅材質進行重新塑造,并融入文化元素,使之成為具有文化特質的銅制文創產品。這樣的設計意圖在文創產品“步步登高”銅筆中得到了較好的運用。銅筆本身就具備經久耐用和不易磨損的實用屬性,其造型設計中運用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的紋飾之一“竹節紋”,給人一種“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的感受,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竹子所代表的節節高升、高風亮節的寓意。因此,將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器具中,不僅構建了文化氛圍,也滿足了人們對使用功能的追求,使得銅制文創產品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被利用起來。
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大多選用銅管輸水,主要原因為美國環保署(EPA)登記認證的科學依據已經證明銅材質具備抑菌屬性,這充分證明銅可以被制作成餐飲用具。在中國古代,銅制品也被常用在飲食器具中,例如李白詩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中的“金樽”便是用銅制作的。“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是《沙家浜》中阿慶嫂的唱詞,可以得知在20世紀40年代,用銅壺燒水較為普遍,而21世紀采用銅壺燒水的家庭少之又少。《漢書》中提及“民以食為天”,銅制文創產品的實用設計從日常“吃”相關的餐飲用具出發,不僅可以加強銅制文創產品的實用性,也可以提高人們對銅制品的依賴感。采用“囍”“壽”“福”傳統紋飾的銅制套碗,通過符號語義去傳達喜事連連、萬壽萬福、吉祥美好的寓意;其本身具備的抑菌和耐磨損的實用特性也為銅制品的使用和傳承奠定了基礎。具有文化特征和使用功能的銅制文創產品的宗旨在于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表現出人們對生活美學的追求。
2.2 創新性
銅制品本身是銅文化外在的物質表現,然而由于銅文化的斷層,傳統的銅制品在現代社會因缺乏受眾基礎,傳播力和影響力并不廣泛。在對優秀的文創產品進行研究后發現,文創產品的文化屬性可由2~3種文化雜糅而成。G20國宴使用的主題文創餐具“西湖盛宴”將中國水鄉江南文化與瓷器文化雜糅,用中國工筆畫的表現手法,把西湖美景展現于餐具上,布局含蓄謹嚴,意境清新,既展現了水鄉文化意蘊,又帶給使用者瓷器文化體驗,可謂是一舉兩得。究其原因,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考察,會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有些文化雜糅作品的流傳度、影響力遠超原作品,受眾往往通過這些作品而非原作品或其譯本去認識了解另一文化。[3]在銅文化處于初步復蘇的階段,可以借助其他文化的傳播力來提高銅制品的使用率和傳播率。如何在選擇系統化且具備廣泛受眾的文化主題的基礎上,通過創新的方式對產品進行創意轉化,是當前銅制文創產品所需面對的問題。因此,銅制文創產品的創新性設計可以基于文化背景,分析人們的潛在需求。
在銅制文創產品創新設計過程中,需要根據產品的外觀特征尋找設計原型,再進行文化元素的提取及運用。提取的文化元素大致可以分為具備引起廣泛受眾群體情感共鳴的傳統型文化元素和引發特定人群情感共鳴的當代流行文化元素兩種。“如意金箍棒”多功能手機架的文化元素選自流傳廣泛的《西游記》,設計思路來源于插入東海海底的“定海神針”,整體造型由底座和金箍棒造型銅筆兩部分組成。底座可以用作筆架或是鎮尺,但最具創意的是使用者可以通過底座中的水平凹槽放置手機,并且利用插入底座中的“金箍棒”銅筆造型作支撐,其富有創意的造型有別于市面上普通手機支架。因此,創新設計跳出用品的固定造型風格,以人們熟知的傳統文化為背景,利用現代元素進行創意革新,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這對銅制文創產品的推廣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社交媒體極為發達的今天,現代流行文化元素具備一個十分典型的特征即傳播力廣泛。例如知名的迪士尼公司,擁有超10萬種以動漫形象為原型的文創產品,基本涵蓋人們日常生活所有相關的領域。借助熱門流行文化元素社會認知度較高、網絡傳播速度快、受眾群體較穩定等特點,可以使銅制品潛移默化地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拓寬銅制文創產品的受眾邊界。《變形金剛》系列全銅公仔以流行文化元素變形金剛作為產品的文創背景,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的造型、神態和色彩特征;通過銅材質獨特的金屬質感,恰好地表達出動漫形象的個性和特質,拉近了人們與銅制文創產品的情感距離,使得原本冰冷的產品變得生動有趣。
在承載文化的創新基礎上,文創產品還可以基于材質創新進行設計。材質給人的感覺主要是由視覺與觸覺兩種感覺所引發的,不同材質的文創產品傳達出來的設計特質會影響到人們的主觀感受體驗。[4]目前,文創產品設計中采用兩種以上不同材質的設計越來越多,通過拼接、移植等手法將不同材質與銅相結合,呈現出新的感官體驗。銅制文創產品“金箍棒”衣帽架采用了黃銅與黑胡桃木兩種材質,銅的材質感主要由冰冷堅實的觸覺感受和黃澄光亮的視覺感受構成;而黑胡桃木的材質感主要由厚重細膩的觸覺感受和質樸溫暖的視覺感受構成,能夠很好地中和銅金屬帶給人們的距離感,在不失高貴典雅的同時給人一種親和感。
2.3 情感化設計
情感化設計的本質是滿足使用者內心感情需求的設計理念。[5]文創產品情感化設計是通過對產品的造型、色彩、材質、功能、使用方式以及文化背景表述等多個要素進行創造整合,將設想的用戶情感體驗融入產品的設計理念中,使好用的文創產品轉變為客戶想要使用的產品,最終用戶在產品的功能實現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情感化的交互價值。因此,應當以如何使用戶的生理和精神兩方面享受社會價值為出發點,通過使用過程使用戶的生活充滿愉悅感,激發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基于以上設計理念,可以將中國傳統茶文化應用到銅制文創產品設計中。茶碟外形采用嚴霜傲雪的五瓣梅花,寓意吉祥美好。茶罐經手工錘煉、打磨,余留些許手工打制的印記,不追求紛繁復雜的設計外在表現,保留銅茶罐材質的原生美;傳遞出返璞歸真的禪意理念,倡導恬靜平淡的生活理念。在使用過程帶給人們平和愉悅的心態,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為用戶構建“四般閑事、不宜累家”的慢生活品質體驗。
3 結語
當文創產品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時,其文化內涵才能被有效傳播,設計才具有價值和意義。具備悠久歷史的銅制品可以作為各種文化的載體,是文創產品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銅制文創產品運用實用性設計、創新性設計和情感化設計策略,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銅制品創新發展的方向之一,對銅制品回歸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皮永生,童沁,周芳媛.文化創意產品解讀與欣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 NORMAN D A .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高育松.文化挪用、文化雜糅與文化傳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7-21(006).
[4] 錢玨.產品材料質感的語義研究[D].江南大學,2006.
[5] 郭曉燕,高銳濤,汪雋,等.商品包裝的情感化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02):38-43.
作者簡介:孫蕾,女,江蘇靖江人,蘇州科技大學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2017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