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畫廊作為藝術品交易主要機構,近年來在運營方式上發生了很多變化。本文對畫廊作為一級藝術市場的存在意義,近幾年畫廊的經營狀況以及企業、畫廊聯盟、文化機構的作用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畫廊;贊助;聯合;文化機構
自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家代理制畫廊進入國內,到今天,我國畫廊業得到迅猛發展。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2016年前三季度不完全統計,內地畫廊數量已增長至4019家,而這一數據還在增長。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的不完全統計表明:2016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約發生了31萬次交易,其中有約29.6萬次發生在畫廊;2016年全球藝術市場銷售總額達到566億美元(其中中國占比20%,是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畫廊仍是全球最重要的銷售渠道,銷售額占比51%。
畫廊作為藝術品初次進入的一級市場,是藝術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市場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它不僅要挖掘、扶植、推介藝術家,還肩負著推廣本國文化藝術、培養行業職員的責任;同時還兼具策劃展覽、組織研討、美術批評、藝術教育、出版刊物的功能。畫廊本質上是營銷密集型的產業,需要大量的廣告投資并推介年輕的藝術家,也是藝術研究變現(realize)的最重要創新領域。但國內多數畫廊處于低層次經營狀況,融資能力不強,在推介藝術家方面不堪重負,對藝術家的吸引力較弱,高低不就。
國內畫廊的經營情況也不容樂觀。2012年《中國文化報》稱,全國盈利畫廊僅占畫廊總體數量的7%。近年,國內輿論更不乏這樣的標題:《佛山畫廊:艱難中前行的風景線》《創意園區市場不景氣 小畫廊賣掉猴年第一幅畫》《南京民間畫廊一半關停 春天有多遠》。2017年,《北京商報》指出,北京當代書畫市場90%以上的畫廊虧損。這樣的情況的確令人擔憂:在一級市場上,相當數量的畫廊仍生存艱難,業績良好、長久經營的畫廊并不多見。
種種境況除了與經濟環境和相關國內政策有關外,也來自其他諸多方面。首先是拍賣行。國內藝術品一、二級市場倒掛現象嚴重,拍賣行一家獨大,畫廊在資金、品牌、消費者等多方面無法與其競爭,藝術家也直接將作品在二級市場進行拍賣。其次是藝術家。藝術家與畫廊之間的不信任(即使有代理關系的存在),畫家與買家的私下交易擾亂了市場秩序。最后是海外市場。海外資金進入中國畫廊界,雖然帶來了西方畫廊先進的管理和運營經驗,但是也與本土畫廊爭搶藝術家和市場。
當今,無論國外還是國內藝術市場,整體都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但市場狀況錯綜復雜、日新月異,畫廊自身除了要有更清晰的認知與市場定位、篩選更優秀藝術家和具備更專業化的能力外,也應該積極創新運營模式,多元化發展,以期更好把握市場脈搏。
1 企業贊助
藝術市場的繁榮與價格爆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藝術市場很容易被操縱。說到底,在藝術市場上最后還是資本的發言權大。原本“贊助”一詞多指公共、私人藏家對畫家進行資助或購買其作品的行為,贊助的對象直接是藝術家本人,而非其他市場中介。在這個資本作用泛濫的市場里,畫廊多尋求與公司、銀行、基金的聯合,引入他們的贊助,或許不失為創新運營模式、擺脫困境的一種方法。
這種模式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阿萊西婭·左羅妮在書中指出:盡管近年來全球經濟波動劇烈,但高凈值人群的數量和金融資產卻一直在增加。這些人越多,擁有的財富越多,一個國家的藝術市場潛力就更大。Lindenberg和Oosterlinck(2011)進行的研究表明,企業介入藝術品收藏主要基于5個目的,即創造良好氛圍、彰顯企業價值觀、方便開展內部培訓項目、強化個人團隊精神、投資多元化。在新的經濟環境中,競爭成為了創意的競爭,競爭者都力圖將自己的創意與公司的價值觀聯系起來,而藝術為其提供了可能性,這使得公司把藝術作為戰略資源關注并投資。
在國外,摩根大通集團收藏的3萬多件藝術品包含了各種流派,旨在表達銀行的價值觀和宗旨,即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商業活動,就有摩根大通集團。瑞士銀行通過將藏品借給博物館,在世界范圍內舉行展覽、資助文化活動等,獲得了藝術品定價的主導權;Unicredit通常與博物館一起實施收購,參與委托創作或資助項目,支持青年藝術家發展。在國內,蘇寧、萬達、華宜兄弟、民生銀行等一批企業機構也早已開始藝術市場的投資,這些企業都具有強大的資金能力,在拍賣市場上展現著強大的購買力。隨著藝術市場的發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企業與其在二級市場上“天價”收購藝術品,不如勻出一份力在一級市場展現企業社會責任感,實現經濟利益與企業聲譽雙豐收。
另外,畫廊也應主動開拓市場,出擊尋求公司、銀行、基金會的贊助機會,與有志企業合作簽約代理藝術家。企業從資金方面提供支持,畫廊則從市場出發,用專業化的眼光發掘有市場潛力的藝術家,聯合進行營銷推廣,參加比賽、展覽、世博會,制造效應,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2 畫廊聯盟
藝術市場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畫廊的數量在不斷增長,更年輕的經營者進入市場,“80后”“90后”成為了消費群體。畫廊被更多人認為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畫廊還維持著最普遍的銷售渠道,但研究表明零售的方式已日趨減少。這其中有諸多原因,包括租金過高、參觀畫廊的人數減少以及市場日趨“事件驅動”(聚集于藝術展會等活動)(Mc Andrew,2011b)。
“在內部組織起來,把分散的資源重新整合,是當前畫廊業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必須結束單兵作戰、惡性競爭的散亂差格局。”《中國書畫收藏投資行情》雜志總編輯、中國收藏鑒賞家協會秘書長王彪在面對《南方日報》的采訪時如是說。本著共同的價值觀和目的,兩個或多個畫廊聯合起來,發揮組織優勢,互通有無,資源共享,集中力量與企業談判合作,共同對藝術家包裝運營,聯手策展布展參展,在行業形成規模效應。
2015年12月在廣州藝博會首次亮相的“藝藏社”就是這樣的組織。它是由廣東省文聯收藏家會所、熹·藝術館、871藝術館和“棉花糖·藝術+”4家藝術品經營機構結成的畫廊聯盟,這些畫廊多次聯合起來推廣一個藝術家。幾年前由上海經營當代藝術的7家大畫廊:藝博畫廊、圣菱畫廊、華氏畫廊、紅橋畫廊、視平線藝術、奧賽畫廊和紅坊文化成立的“畫廊聯盟”則通過定期組織舉辦各類藝術展覽、創作孵化等,探索與創新商業模式,打造具有競爭力及國際化的藝術交易平臺。
從長遠來看,畫廊聯盟更大的組織優勢和前景應該體現在建立平臺,對整個地區的行業發揮資源主導優勢。譬如,以畫廊聯盟的形式介入一些地區的文化創意園區的建設,推動畫廊產業的集中化、規范化和規模化發展,必能對整個區域市場的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3 文化機構
一個國家文化機構的發展水平是其文化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地區,藝術家和藝術品的經濟價值也會隨之增長。藝術機構作為藝術市場活動中需求方的重要參與者,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畫廊實施國際化發展的市場戰略。在走向國際化的途中,畫廊自身除了積累資源、提升自身實力外,還要與國際和國內領先的美術館展開合作,把優秀的藝術家帶到國際展覽上,推薦給國際一線拍賣機構,將中國藝術推出去,進而又可帶動國內畫廊行業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當然,以上這些措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國內藝術市場并不規范的今天,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比如政府財稅上的支持,行業在市場上的規范,公眾在輿論和審美、消費上的支持。
本文的闡述基于西方藝術市場的背景信息,筆者深知中西方藝術市場存在諸多差異,但隨著國內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中西藝術市場的差異必將不斷縮小,且別人的成功經驗仍可以作為解決自身問題的他山之石。筆者僅以上述觀點拋磚引玉,以期為國內畫廊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阿萊西婭·左羅妮(意).當代藝術經濟學:市場、策略與參與[M].東北財經出版社,2016.
[2] 戈弗雷·巴克(英).名利場:1850年以來的藝術品市場[M].商務印書館,2014.
[3] 劉翔宇.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作者簡介:張富軍(1975—),男,山東菏澤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