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來臨,移動學習正逐漸成為在線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總結移動學習與SPOC教學模式特點的基礎上,探索基于移動學習的SPOC教學模式在高職設計史論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路徑,將學生手中的移動終端轉變為學習的利器,促進高職設計史論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移動學習;SPOC教學;高職設計史論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中國無線電管理年度報告(2018年)》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移動電話總數達到15.7億戶,移動電話的普及率達到112.2部/百人。而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高校學生智能手機普及率已達到98%以上。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為代表的移動終端為在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滋生出大量的“課堂低頭族”,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帶來極大的挑戰。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因勢利導,將學生手中的移動終端轉變為學習的利器,將傳統課堂面臨的挑戰轉變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機遇,是當前高職設計史論課程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1 移動學習與SPOC教學模式
1.1 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最早出現于1994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主持開展的Wireless Andrew研究項目,主要研究掌上電腦在教室內的應用。由此,世界范圍內的移動學習研究與實踐隨之展開。這種借助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模式正逐漸成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改革研究的熱點。
1.2 SPOC教學模式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概念是針對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教學,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于2013年提出的。SPOC教學借助MOOC課程優質的教學資源,將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優點相結合,是一種融合實體課堂與網絡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2 基于移動學習的SPOC教學模式的特點
基于移動學習的SPOC教學模式,依托學生手中所持有的移動終端如手機、平板等,開展教學活動,其教學模式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2.1 教學時空的延展性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活動主要集中在上課期間的教室里面,信息掌握不對稱,信息溝通不及時。基于移動學習的SPOC教學模式,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在移動終端安裝學習APP,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隨時隨地地進行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在移動終端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拓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
2.2 課程資源的顆粒化
移動學習的特點在于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因為每段碎片化的時間相對較短,易于進行。而傳統在線課堂視頻時長較長,而且信息量較大,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影響學習效果,不利于開展移動學習。SPOC教學模式下教師對課程的每個知識點進行分解,并針對性建設相應的微視頻、PPT、在線測試等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呈現出顆粒化的特點。
2.3 學習需求的個性化
傳統在線課程的教學視頻按日常教學課時進行劃分,視頻內容有前導后續之分,學習過程需要依照先后順序次第展開。SPOC教學模式下,針對知識點建設顆粒化的學習資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進行選擇性的學習,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同時,大大節約了課程的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4 教學反饋的及時性
借助移動終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APP的記錄及時掌握學生課前視頻的觀看、在線自測、在線討論等自學情況,及時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同時,也可以利用學習APP開展課堂互動,了解學生參與互動情況,對學生在線上、線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進行及時的答疑解惑。
2.5 教學評價的全程化
移動終端學習APP在及時記錄、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也能夠按照預設的評分體系,對學生每個學習階段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這就改變了傳統課程教學以終結性考核評價為主的方式,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全過程,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3 基于移動學習的SPOC教學模式在高職設計史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高職設計史論課程主要針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開設,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設計史論知識,能夠解讀經典的設計作品,提升學生的設計綜合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程教學中實施基于移動學習的SPOC教學模式,將課程教學分為課前自學、課中互動、課后鞏固3個環節,延伸了教學的時間與空間,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能。
3.1 課前自學
課前,教師根據學習APP調查問卷統計情況以及上一次課的學習反饋情況,制定本次課的學習任務單,任務單里面根據學生基礎的不同,制定基礎知識模塊、能力提升模塊、素質拓展模塊3個難度系數不同的課前學習任務,并發放給學生。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送原創或者整理加工過的優質課程資源,引入行業、企業的真實項目作為小組任務發布。
學生根據任務單的要求,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相對應的學習任務進行在線自學、自測;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選擇基礎知識模塊,基礎較好的同學選擇能力提升模塊或素質拓展模塊進行自學自測,在此基礎上完成小組任務。學生可以利用移動端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如有疑問也可以通過移動端在學習小組里及時咨詢老師或同學。
3.2 課中互動
課中教學首先由教師總結課前預習情況,向學生展示學習平臺的數據統計;學生可以在自己的移動端查看自己的學習記錄,同時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總結展示了解自己在班上的學習積分排名。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前自學情況,針對學生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
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任務展示,小組展示的任務類型主要包括經典設計作品的賞析、設計創作的展示等,重點培養學生對設計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小組團隊協作水平、口頭表達能力等。小組任務展示結束后,教師組織其他小組的同學在移動端對課堂展示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投票,并現場進行討論,不斷深化對設計史相關知識點的掌握與理解;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及時給予評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最后由教師對課中的教學情況進行總結,展示本次課后學生積分排名的變動情況,組織學生對本次課的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同時發布課后學習任務。
3.3 課后線上鞏固
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完成教師發布的課后拓展學習任務,主要是自學與設計史知識點相關的拓展視頻、經典設計案例等,在此基礎上參與教師發布的專題討論話題;同時整理課程的學習成果,撰寫學習心得體會,不斷將所學知識點進行內化、鞏固。最終教師選擇完成較好的學習成果和心得體會在微信公眾號等開放平臺進行展示,接受來自同行、社會大眾的評價;學生也可以在移動端對學習成果進行傳播分享。優秀的學習成果也將成為下一期SPOC課程的教學案例,從而形成SPOC課程資源,形成師生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環系統。
4 結語
高職設計史論課程開展基于移動學習的SPOC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以教師、課堂為中心的格局,拓展了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彰顯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符合當代大學生作為信息化時代的“原住民”的個性特點與認知習慣,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了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與時俱進,真正實現教學效果與育人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程鑫.“移動終端+SPOC”教學模式在英語專業閱讀課程中的應用[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07).
[2] 周文心,段紅鷹.基于移動學習的SPOC在商務英語翻轉教學中的實踐和啟示[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8(04).
[3] 和鐵行,等.基于SPOC的移動學習在醫學計算機本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06).
[4] 程琳琳,林培芬.高職軟件專業基于移動終端的SPOC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07).
作者簡介:趙繼學(1979—),男,碩士,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