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龍欣楚?李興
摘 要:人工智能電影自誕生以來憑借特殊的題材、強大的視覺效果和獨特的社會文化價值,成為科幻電影的一個重要分支。本文從視覺和內容兩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電影中的奇觀表現,并提出具有奇觀效果的人工智能影片的構建策略,希望以此為電影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論支持和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科幻電影;奇觀
人工智能的發展帶動了科技進步和社會革新,同樣也成為促進電影發展、豐富電影題材的重要因素。這類電影在追求視覺效果與敘事深度的同時,也帶給人們極具奇觀的審美體驗。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工智能電影的社會文化價值,電影創作者努力突破傳統,探索主題的廣度,把握住電影中視覺奇觀和內容奇觀的“度”,更是這類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1 人工智能電影及其奇觀特性的發展背景
1.1 “奇觀”的相關概念
“奇觀”一詞最早在1975年英國電影理論家穆爾維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文章中被提出,穆爾維認為奇觀與電影中“控制著形象、色情的看的方式”相關。在此之前,電影中的奇觀概念源自法國哲學家德波關于景象社會的分析。
南京大學的周憲教授曾在《論奇觀電影與視覺文化》中指出,“所謂奇觀,在我看來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影像和畫面,或是借助各種高科技電影手段創造出來的奇幻影像和畫面”。這段話概括了當代電影奇觀的現象。電影中絢麗多彩的場景、奇異神秘的人物、扣人心弦的聲音、離奇曲折的故事,都是構成電影奇觀的重要因素。
1.2 人工智能科幻影片的概述
1956年,“人工智能”這一術語在達特茅斯會議上被正式提出。1927年,由弗里茨·朗執導演的第一部帶有人工智能元素的科幻電影《大都會》橫空出世。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類步入信息社會,在“后人類主義”的影響下,好萊塢涌現了許多十分精彩的人工智能電影,如《異形》《銀翼殺手》《終結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的元素愈加頻繁地出現在電影中。近幾年,《星際穿越》《超能陸戰隊》《她》等電影掀起人工智能風靡全球的浪潮。這些電影的成功預示著人工智能類科幻電影能夠為影視行業帶來無比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同樣也反映了當下人們的視覺審美取向。
1.3 人工智能電影中奇觀特性的發展背景
從社會經濟的層面分析,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加快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研究與開發,人工智能也在經濟方面催生了無數新興產業,帶動了科技的變革,更為人工智能電影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如今,每一個與人工智能有關的研究成果發布都能夠引發社會熱議,為電影的視覺奇觀表現提供了更多可能。
從當代文化的層面分析,人工智能電影吸收了科幻文藝作品神秘且前衛的想象力量及不同藝術風格的特色,在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格局和內涵,這些具體的影像符號構成了電影的奇觀表現,傳達出特殊的文化觀念與價值。觀眾通過電影的故事情節與畫面,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關于人性道德、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傳達;人們所追求的情感上的釋放、文化上的認同等在電影里都得到了體現。由此可見,人工智能電影奇觀特性的建構,離不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沖擊和融合。
2 人工智能電影的視覺奇觀
從視覺角度來說,人工智能電影呈現出的奇觀效果一般來自有關未來科幻世界的畫面,高科技元素的視覺特效與影片細節擬真給人們帶來了視覺快感和奇觀感受。
2.1 視聽語言奇觀
如果說默片為觀眾帶來的是想象空間,那么將視聽完美融合的人工智能電影就是將具象的科幻世界呈現在觀眾面前;不論是智能設備、智能武器,還是整個未來智能世界,都能讓觀者在電影制作者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里盡情暢游。但僅僅有著絢麗的畫面還不夠,通過聲音,觀眾能夠聯想到的是更具有奇觀性和沖擊力的場景。聲音不但能夠具象地表明畫面中正在發生的場景,還能夠拓展出畫面外的空間,承接了劇情的需要,起到了表明時空、營造氣氛、烘托感情的作用。影片《超能陸戰隊》結尾部分,流暢的打斗動作、絢麗的煙霧特效的畫面,結合爆破聲、破風聲以及武器的呼嘯聲,形成了巨大的張力和表現力,這正是視聽語言的有機結合,令人回味無窮。
2.2 角色造型奇觀
角色是視覺呈現的客體之一,觀眾會通過角色的情感、動作、經歷來了解影片的劇情和主題。“人工智能”的形象常常會與“人”結合在一起,同時賦予“機器人”以人性。例如,人工智能在影片中經常被塑造成智能管家。在影片《鋼鐵俠》中,主角擁有一個善解人意的人工智能管家賈維斯;在《流浪地球》中,領航員號負責管理空間站事務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莫斯等。這些都體現了人們對人工智能服務性的認同。
除此之外,機器人形象往往能夠打破觀眾對其冷酷無情的思維定式,讓觀眾對電影主題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在影片《機器人總動員》中,機器人瓦力是一個穿梭在垃圾場的破舊機器人,生銹的外殼、笨重的身軀與空曠雜亂的場景相呼應。另一個機器人伊娃來自科技發達、充滿人工智能的星球,伊娃干凈且富有流線感的形象與廢棄站格格不入,兩者造型的矛盾深化了保護環境的主題,影片引發了觀眾對機器人情感的重新認識與思考。
2.3 場面設計奇觀
場景設定包括時代、空間、氛圍等設計因素,能夠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同時也成為人工智能影片展現獨特視覺審美體現的模塊之一。逼真、具象的場景表現不但能夠形成光怪陸離的奇觀效果,也使得顛覆現實的人工智能事物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場面奇觀的構成與審美距離、地域差異有關。人工智能電影為觀眾展現的多是現實世界無法接觸的場景,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總會帶有一絲好奇心與探索欲,未知事物帶來的異域感是構成奇觀特性的一個重要部分。另外,電影中的時間跨度也加強了奇觀效果。人工智能科幻電影基本上發生在未來世界,例如在《終結者》系列中,人類與機器人數次穿越時空進行殊死搏斗,電影賦予了人類改變與救贖的機會,讓身處現代的觀眾對過去和未來都充滿著好奇。
3 人工智能電影的內容奇觀
人工智能影片除了能通過視覺表現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外,也需要在內容上使觀者產生一定的精神與情感共鳴,滿足觀眾對自然奇觀、文化奇觀、精神奇觀等的訴求。二者的相輔相成、深度融合會使影片更加立體、完整。
3.1 敘事奇觀
人工智能電影創作者將觀眾腦海里蘊含的關于未來世界的幻想元素融入電影,讓觀眾感受跟現實世界大相徑庭的生活方式。
《論奇觀電影與視覺文化》一文將影片中的奇觀表現分為4種:動作奇觀、身體奇觀、速度奇觀和場面奇觀。例如《終結者》系列動作奇觀突出的驚險刺激的人體打斗,《我,機器人》中速度奇觀明顯的馬路飛馳的賽車片段,《鋼鐵俠》主角出現充滿力量的身體奇觀,以及《黑客帝國》頻繁出現未來景象的場面奇觀。電影敘事還會讓觀眾體驗到不平凡的生活,如擁有人工智能管家的情景、穿越時空的情景、異形怪物搏斗的情景。這些情景或成為整部電影的主線,或穿插在電影情節中,讓觀眾沉浸于電影情節,暫時忘記現代的日常生活。
3.2 精神奇觀
進一步探究人工智能的精神層面可以發現,其精神內核中包含著感性與理性的一面。在感性層面,影片往往會表現出對自由的追求、對未來的探索、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克服危險與困難的勇氣。影片《鋼鐵俠》宣揚英雄主義和自由觀念,表達了人們改變自我、突破極限、實現理想的美好追求,激發了觀眾內心深處對成為英雄的向往,這種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主題,正是電影奇觀的一種體現。
在理性層面,這類影片的主旨往往會揭示一定的道理,或展現了人性的弱點和貪欲,或引起觀眾對人工智能與人類世界的反思,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影片《機械姬》探討的是人工智能擁有意識后的邊界問題,讓觀眾更深層次地認識、了解人工智能;且引發了觀眾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發展潛存的思考。不由讓人們聯想到電影中這個高科技世界背后的殘酷事實。
4 人工智能電影奇觀特性的表達策略
人工智能科幻電影具有非同一般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奇觀化是目前電影發展的主流方向。人工智能電影中的奇觀特性體現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對人工智能電影的奇觀特性分析,或許可以得出以下幾點構建策略:
4.1 以視覺為基礎
作為最直觀的表達方式,極具吸引力的視覺效果才能為奇觀的表現創造條件。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離我們不再遙遠,如果找不到真實與虛擬的平衡點,奇觀特性會大大減弱,所以適當的視覺效果十分關鍵。以視覺效果的表現為基礎,是人工智能電影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徑。
4.2 以技術為媒介
技術越是發展,電影創作者越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當技術停滯時,同樣也限制了電影創作者的表現力和創造力。當然,技術的發展是不斷更新的,但不能全然將電影陷入特效制作,只有合理地依托技術,保持特效運用的平衡性,才能創作出優秀的電影作品。
4.3 以敘事為主體
對于人工智能電影來說,視覺效果和技術的發展都是為劇情服務的。過分的視覺快感弱化了電影本身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也削減了觀眾對電影主題與內涵的深入思考和理解。電影制作者需要在特效電影帶來的市場面前保持清醒的態度,將視覺奇觀正確地納入電影敘事,只有將故事說好,人工智能電影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魅力。
5 結語
我們能夠預知未來人工智能能夠產生更多的價值,成為人類重要的輸出力量。與此同時,人們也發現人工智能電影的發展出現了暫時的停滯,人工智能電影大部分是對人與機器關系的思考,導致整個類型的電影主題過于深刻、單一,使得觀影群體縮小,且部分影片過于注重奇觀特性的展現。盡管特效絢麗,但畫面不再重點為劇情服務,造成影片內容略微空洞的情況。
人類該如何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人類與地球生物的關系是否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都有可能成為人工智能主題電影新的思索內容。而在角色形象上,人工智能或許會突破擬人形或機器造型,塑造出大量結構和功能更為復雜的形象。相信以視覺為基礎、以技術為媒介、以敘事為主體的人工智能電影,在未來將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劉爽.奇觀化電影的消費心理分析[J].現代交際,2018(17):88-89.
[2] 李劍,鄧曉琳.人工智能電影的流變與未來[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03):123-127.
[3] 周憲.論奇觀電影與視覺文化[J].文藝研究,2005(03):18-26+158.
[4] 張詠絮.當下人工智能科幻電影的類型拓展與敘事流變[J].電影新作,2017(04):21-27.
[5] 胡郁.人工智能的迷思——關于人工智能科幻電影的梳理與研究[J].當代電影,2016(02):50-55.
作者簡介:趙晶(1987—),女,博士,天津大學動畫專業,講師,研究方向:動畫理論與創作。
龍欣楚(1998—),女,學生,天津大學動畫專業,研究方向:動畫理論與創作。
通訊作者:李興(1973—),男,研究生,天津大學動畫專業,副教授,研究方向:動畫理論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