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代云氣紋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裝飾紋樣,千百年來流傳至今,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和歡迎。傳統云氣紋中所強調的無拘無束的線性美感和空靈超脫的審美意境,體現出來的哲學、宗教、世俗、情感和意念,以獨特的裝飾意味和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著人們。這種中國式的隱喻價值和審美意境對現代服裝藝術的繼承和創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云氣紋;服裝設計;審美意境
1 云氣紋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意境
云氣紋又稱流云紋,是漢代工藝美術中的主要裝飾圖案之一,其線條形態層巒起伏,各種鳥類和動物布置在空間布局的不同層面上,氣象萬千、變幻莫測,是一種極具流動感和神秘感的紋樣。漢代的云氣紋不僅生動有力,還現代感十足,在裝飾紋樣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真實和虛擬的變化,可以分割屏幕,使整個布局相互聯系而又統一,更重要的是能夠加強裝飾圖案的運動變化,這正是云紋常常被用來填充空間裝飾的原因。
通過古人對云和氣的觀察和理解,他們認為,云自身就是由氣體運動而產生的,“氣”與“云”是互為一體、緊密聯系的。因此,通過這樣的認識,古人對農作物長期的積累和栽培實踐,來年莊稼收獲、五谷豐登皆是受到了云和雨的饋贈和眷顧。從本質上來講,云氣紋的實質是希望和向往美好事物,體現了漢人們對吉祥和長壽的追求。云氣紋出現在各種形式的嫁接中,表達了一種無拘無束、天真爛漫的特點,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漢代云氣紋的張力和彈性,有別于其他歷史時期云的本質特征,達到了空靈超脫的審美意境。
2 云氣紋在漢代服飾中的應用
漢代是云氣紋發展的鼎盛時期,隨著歷史朝代文化的發展,云氣紋飾具有的審美特征不但是形式美的展現,更是漢代人時代精神的寫照,它從本質上反映了漢代特有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藝術內涵,即表面形式雖自由浪漫,可內在卻透露出北方遒勁和狂放的力量與氣勢,靈氣逼人。[1]
云氣紋中極具代表性的當屬湖南省博物館展出的馬王堆漢墓辛追墓中出土的刺繡品中的“長壽繡”藥枕、“信期繡”香囊和“乘云繡”枕巾這3種刺繡樣式。在各種刺繡紋樣中,此樣式十分繁復,抑或貫穿其中,抑或打散重組,整體布局滿而不亂、多而不散,形成了富麗、豐富的刺繡精品。
3 云氣紋在現代服裝藝術中的發展
隨著人類歷史文化的更迭與發展,人們對于穿著的需要發生了相應的改變。衣服是文化的象征,也是思想的象征。人們對時尚美、個性、藝術性、文化性、時尚性、民族化和國際化有了新的認識。
3.1 云氣紋在服裝設計中的現狀
云氣紋的表現形式具有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變幻無窮、自由浪漫的特點。具有超脫空靈和傳統永恒的現代審美觀。由于線條行云流水、遒勁連綿、動靜皆宜、富有節奏,注重美的形式的同時具有吉祥美好的深層寓意,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應用范圍廣,應用形式也較為廣泛,所以現代服裝藝術中云紋圖案的運用及發展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從古至今,因云氣紋具有較強的裝飾趣味與線條節奏,更飽含人們盼望吉祥如意、大富大貴的深層寄意,人們常常使用云氣紋在中式禮服中加以點綴。此外,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國外設計師正在積極尋找在中國可用的設計元素,云氣紋不僅得到國人的喜愛,也深受外國設計者的歡迎,在東西文化結晶下的云氣紋,被設計得更加時尚、現代。
3.2 云氣紋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前景
現代科學技術的逐漸成熟給設計師們提供了便捷的條件與新的創意靈感,新設備、新材料的產生讓傳統云氣紋的運用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此外,在現代服裝的創新設計中,我們應該考慮用服裝的場合、穿著者的身份、對服裝面料的選擇、服裝的等級觀念以及消費心理等因素。
從設計原則上來說,應當重視紋樣的排版、織物紋理與紋理的變化以及運用新技術,這已經成為實現當代服裝創新主要的設計原則。云氣紋在古代是以紡織、刺繡、繪畫為主要手法,這些古代的工藝大多是平面的裝飾方法,而隨著現代立體浮雕服裝裝飾技術的成熟,織物是服裝圖案的載體,當織物的材質、質地等因素改變其承載材料時,紋樣也會出現不同的視覺感受。此類新的技術給云氣紋提供了在現代服裝中的一種創新形式,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覺體驗。
4 結語
無論是服裝藝術的發展過程,還是歷史文化的傳承,漢代的云氣紋與現代設計都有很大的契合,也符合現代設計理念。傳統云氣紋極具代表性的裝飾紋樣不僅傳達給了我們的藝術形式,而且傳達了自然與人性的和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以及古代深遠的哲學思想。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漢代的云氣紋承載著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它蘊藏著古人們幾千年來的思想精神和藝術構思,同時又充滿活力和現代氣息,獨樹一幟又別具一格,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與大眾產生共鳴。在新時代的技術支持下,其紋樣造型可粗可細、可虛可實,在多元化的創新運用中,充分展現出當今服裝豐富多彩的現代面貌,有了進一步的深入與飛躍。
參考文獻:
[1] 肖優,孫德林,舒巍,趙雪瑞,戴向東.漢代云氣紋樣裝飾特征探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2(9):20.
[2] 姜中華.簡析云紋圖案在服裝設計中的意義[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12):201.
作者簡介:吳珍琪(1994—),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7級藝術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