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和經濟雖是兩個不同的方面,但它們密切相關。藝術這一門類屬于上層建筑,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經濟是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換句話說,經濟決定藝術,藝術對于經濟有積極的反作用,并且藝術和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本文從服裝設計史的角度分析了藝術與經濟的關系。
關鍵詞:經濟發展;服裝藝術;流行趨勢
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下,當代人的價值觀也將經歷一系列的變化。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會對藝術產生各種影響,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也已經滲透到藝術的走向中來。作為藝術變化的前提條件,經濟基礎決定著藝術表現的內容和形式。服裝作為藝術領域的一個門類,一個時期的經濟基礎會影響當時服裝的外在表現形式,也就是決定當時衣服的面料和款式,同樣,什么樣式的面料和服裝也會顯示出當時的經濟水平是好是壞。
1 經濟決定藝術
經濟的發展貫穿整個服裝藝術,它是服裝藝術變化的前提。在原始社會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穿衣只是為了遮羞、保暖。古代的服飾文化是由最高統治者根據自己的審美以及政權需要而制定的審美標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貴族人們的服飾是中心,用他們的服飾體現當時經濟發展水平最具代表性。唐朝時期,經濟發展迅猛,對外交流頻繁,經濟的空前繁榮與對外開放的政策使得服裝樣式開放,一度沉迷于雍容華麗的風格,當時女性服裝的裝飾飾品繁多,具有奢華、崇洋的特點。唐代,統治者對于商貿活動的重視刺激了絲路商貿活動的繁榮,陸地及海上絲綢之路相當繁榮,首先給人們帶來的是物質生活上的富足,尤其是在服裝方面,直接刺激了唐人的消費欲望,足以顯示出當時的經濟基礎的雄厚。因此,服裝的發展在面料和款式上呈現出輝煌的一面。改革開放以來,世界最新潮流的服裝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等最便捷的信息渠道即時傳到中國,如列寧裝的流行,在中國演變成女裝,中山裝越來越普及,中國服裝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現階段我國綜合國力增強,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斷發展,在服裝方面不再只是單純地追求樣式的華美,相反,它更注重服裝新型材料的應用,這表明經濟發展將對服裝藝術產生一定的影響。
當然,經濟處于不景氣時期時也會對服裝藝術產生影響。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肆虐,人們更喜歡寬松的衣服,對緊身胸衣的需求逐漸減少,衣服開始變得簡潔、輕便,寬腰身的直筒型女裝逐漸流行起來,消除了服裝中表現出的階級和性別差異,人們不再去高端時裝店定制禮服和西裝,導致巴黎高端時裝店在此期間倒閉。再如,2008年美國住房貸款危機引發了大蕭條,導致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在歐洲,經濟危機給高端服裝業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入不敷出,許多公司為了減少開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香奈兒的巴黎辦事處共減少了200人,法國的摩根已經關閉。這都是經濟衰敗給服裝行業帶來的影響。
2 藝術對經濟有積極的反作用
藝術發展的動力在于人們對美的不斷追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矛盾發生變化,人們所追求的美好東西也在變化,藝術可以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生活品質的向往,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第一,藝術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與生俱來的,“人靠衣裝”,人們穿上心儀的服裝不僅能擁有美麗的外觀,而且能使心情保持愉悅和舒暢。這種狀態能夠促進經濟發展。
第二,改善經濟發展環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購買力和消費欲望越來越強,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重視,對服裝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從而推動服裝的創新設計,科技的使用和新穎的面料層出不窮。
第三,藝術本身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定期在巴黎舉辦的巴黎時裝周,通過最專業的時尚服裝秀場給人以強大的美學享受與視覺沖擊,藝術作品進入市場,提高了大眾的審美水平,加深了大眾對服裝藝術的了解,喚起人們購買的強烈欲望,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生產水平和科技水平都得到了提升。服裝的加工廠通過制作成衣成為傳播服裝藝術文化的重要渠道,設計師們對新型服裝材料的開發與使用大大增強了服裝設計的表現活力。
3 藝術和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服裝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些款式和面料與時俱進,有些則隨著時代的變遷消失在歷史的舞臺。舊石器時代人們用針縫合獸皮,現階段人們會做貂皮大衣,在材料的加工上得到了改進,可見服裝文化的內部隨著經濟的變化也受到影響。在人類數千年文明演進的過程中,服飾的發展水平始終受到社會物質財富生產能力的限制。但是唐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服飾的發展也十分繁榮,尤其是樣式的開放性和服裝材料上各種絲織品的應用。宋朝結束了當時長期戰爭的局面,經濟得到發展;但在南宋時期,由于統治者的腐朽以及程朱理學的興盛,經濟發展緩慢,設計風格變得拘謹。民國時期,鴉片戰爭改變了民國的服飾形制,大袍褂已經過時,女式旗袍也改變了以前那種寬衣大袖的風格,吸取外來審美文化,變得修身,重點表現女性的曲線美,引進西式禮服,廢除了清代冠袍,并消除了婦女纏足、男子編發等不良習慣。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這也標志著一些生活方式的結束和與之相關的一些文化現象的消失,許多元素都要注意在服裝上的使用。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國仍處于經濟發展的初期,廣大人民群眾投入經濟建設中,工人、農民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為了利于勞動、方便出行,這時候穿長袍馬褂的人越來越少,鼓勵代表工人、農民和士兵形象的服裝,“工農兵”形象的服飾受到鼓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男士服裝大部分是中山裝,女士服裝則以列寧裝、大花裙為主。
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藝術的繁榮。但是,兩者并不是同步發展的絕對平衡關系。例如,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古希臘發展水平,但藝術發展水平卻不如古希臘,當時的服飾文明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不少靈感。藝術發展甚至有時會與經濟往相反的方向發展,如19世紀的俄國,雖然在經濟上遠遠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其藝術成就非常突出,在文學、美術領域都有極高的成就。這就是藝術與經濟的不平衡關系。有時,在同一經濟基礎上,某些藝術類型已經發展,而某些藝術類型根本得不到發展。經濟繁榮與衰敗不能成為制約藝術發展進步的直接原因,在當今社會成為流行的朋克藝術,是一種特立獨行的風格。朋克起源于二戰后,在英國經濟發展不景氣的背景下,是由一群失業青年和輟學學生組成的一個群體,他們不受束縛,旨在消除社會等級。朋克風格服飾用反常規的設計和鮮艷的色彩給人以視覺沖擊,在21世紀,這種非主流風格已經被設計師們改良,繼承朋克元素,與街頭元素相結合,少了些許夸張的裝飾,打破了傳統設計觀,迎合了現代年輕人的心理,成為另類時尚,對現代服裝產生了很大影響。朋克藝術就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逆襲。
4 結語
無論是像中國這種發展中國家還是像美國那種發達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必定會影響很多領域的發展,包括政治、文化、藝術領域,同樣還有藝術領域的服飾文化。新一代年輕人追求的流行風潮往往能更直接地反映出當前社會的經濟形勢。藝術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反映,是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其他社會成分的縮影和體現。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甚至改變了社會形態與審美意識。藝術與經濟日益融合,二者不可分離,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1.
[2] 駱佳.淺談藝術設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08).
[3] 李當岐.西洋服裝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曾文琳.淺談文藝與經濟之間的動態關系[J].才智,2013(11).
[5] 馮玉雪.藝術設計與社會經濟發展[J].美與時代,2003(09).
作者簡介:許琪晨(1996—),女,山東泰安人,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