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持續繁榮發展的強大軟實力,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因此,我們應在高校學生中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研究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及其培育路徑,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樹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目前,世界形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在當前世界的背景下,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構想,讓中華民族走上偉大的復興之路,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須被樹立起來。這樣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才能被有力地推動,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1 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構建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住它的科學內涵,了解其發展特征。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胡錦濤提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有一些學者,例如,劉林濤這樣認為:“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所處環境中的文化進行思考、批判、認知、比較到認同的整個過程,形成一種肯定并確信自身文化的重要價值和蓬勃生命力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狀態”。 [1]
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提出來的文化自信的概念都不完全相同,但是總體內涵是一致的。從對文化自信內涵的定義可以看出,文化自信除了對我們個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外,其對國家和社會也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情感的培養。
所謂文化自信,就是人作為文化的主體,對于自身文化及價值的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認同以及對外來文化的理性態度。文化自信的概念可以分為3個層面:首先,文化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作為主體,需要對自己創造的文化及其文化價值保持肯定、認同的態度。其次,我國要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中,仍然對我國文化的生命力保持高度的認同和堅定的信念。最后,在現代化信息社會,我們面對各種各樣的文化,需要有一個明確并且理性的態度作為引導,對外來文化做到“揚棄”。
2 文化自信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是更廣泛的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自信思想中,文化自信也有著多種特征。
2.1 鮮明的時代性特征
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的情況下,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我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聯系與交流進一步加強,愈發凸顯了樹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3]我們在現如今信息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中,更要堅定高度的文化自信。
2.2 獨特的民族性特征
從文化自信的內涵來看,文化自信的思想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既一脈相承,又有其獨特的中華文化的特征,被打上中華民族深深的烙印,具有中華民族的屬性和相對穩定的民族性特征。不管哪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心,都是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從而建立和發展的。我國的文化自信既體現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上,又體現在新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具有獨特的民族性特征。
2.3 強大的可塑性特征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文化自信繼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在新時代的先進文化當中得到了發展。在我國當今社會中,在新時代文化條件發展的環境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不斷創新與發展,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反復接受檢驗,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只有具有超強的可塑性,才能在全民族建立起文化自信。
3 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
3.1 增強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一個民族的文化代表著本民族的特色,對于民族身份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標志。現在的中國經濟水平相比較之前來說大大提高,文化軟實力也逐漸提高,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具有更高的認同感。
隨著當前中國在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上的提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表現出讓人振奮、重現昔日輝煌的良好態勢。培育當代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就需要高校學生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生命力上表現出堅定的信念,提高當代高校學生在我國傳統文化價值上的強大認同感。培育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態度,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區別其中的精華和糟粕;要做到繼承傳統文化,就需要持續更新,把過時的傳統文化淘汰掉,創新能夠體現當下時代精神的新文化,做到推陳出新。
3.2 提高當代大學生對西方外來文化的辨別能力
當前,世界上各個國家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西方國家的文化對我國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已經日趨明顯。我們要幫助大學生提高對西方外來文化的辨識能力,堅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堅定地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面對這樣的現狀,應當提升我國大學生對外來文化的警惕性,對于傳入國家的與西方文化有關的東西,要擦亮眼睛不被表面的虛假現象蒙蔽了雙眼,從而對事物本身的理解形成偏差。大學生應該保持既尊敬又有原則的態度,對西方外來文化理應保持清醒和理性的態度,不應當不經大腦思考地全盤接受。不盲目模仿西方電影中的情節,也不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對西方外來文化有清楚、清晰的認識。
3.3 引導大學生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認識
中國的先進文化是在我國人民的不斷實踐中產生的,要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提升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并且加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宣傳力度,使當代大學生自覺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中。要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必然要先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要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當代大學生也要加大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和弘揚力度,使得更多的高校學生了解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而更好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做到真正的“文化強國”。
文化自信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提出來的文化新概念,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培養。對于目前來說,大學生是我國進行文化創造的主要力量。我們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就必須要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樹立起他們自己的文化自信,充分弘揚和宣傳我國的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提升自己的辨別眼力;在斑駁交錯的文化環境中堅定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堅持走自己的路,這樣以身作則,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輝煌和燦爛。
參考文獻:
[1] 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3]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6-07-01.
[4] 王麗麗.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及教育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3.
[5] 高國衛.試論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路徑選擇[D].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3.
[6] 陳朝陽.高校大學生政治信仰研討綜述[D].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
[7] 畢研永.論習近平的經驗觀[D].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
[8] 徐秦法,林勇靈.當代大學生中政治信仰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D].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
[9] 周新城.哲學社會科學的階級性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D].中國人民大學,2016.
作者簡介:崔玉瑩(1995—),女,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