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萍?魯俊


摘 要:由于新生與畢業生的更替,諸多高校的自行車停放處擠滿了無人認領的廢舊自行車,影響了學校的空間利用以及整潔美觀。本文致力于探討如何利用廢棄自行車創造獨特的校園景觀模型,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并產生文化效應。
關鍵詞:高校;廢棄;自行車;雕塑;環境
1 研究背景
1.1 廢棄自行車的產生原因
(1)畢業生無暇顧及。大部分畢業生在畢業前期都忙于各樣的應聘或論文提交等事務,而無暇顧及自行車的后續處理問題,又因為學校與家相隔甚遠,攜帶不便,而不愿帶回家中,且自行車購買價格便宜,使用幾年后丟掉也不心疼,因此,每到畢業季學校便會多出許多廢棄的無人認領的自行車。
(2)使用過的自行車轉讓率低。由于大部分學生購買的自行車造價不高,使用幾年后各處都受到磨損,各部分零件也開始老化,愿意購買繼續使用的人不會很多,因此,這類自行車不是被主人賣給廢品回收站,就是被放在某個角落無人繼續照看。
(3)學生更換自行車。由于生活質量的日漸提高,學生群體使用物品的更換頻率也逐漸提高,因此,廢棄自行車的出現頻率也隨之提高。
1.2 廢棄自行車的危害
(1)影響校園環境和校榮。
(2)一定程度上影響校風,若所有人都認為自行車放在那里,自會有相關工作人員前來處理,便會形成不良的行事作風。
(3)造成停車困難。由于大量的廢棄車輛無人處理,占用極大的停車空間,為他人使用停車區域造成不便。
1.3 研究的意義和作用
(1)“改革開放以來,隨之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源利用與資源消耗一直是我們十分重視的話題,與此同時,能源再利用也迫在眉睫……居民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商業垃圾等大量的廢棄物出現,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導致廢棄物處理困難,而且會引發社會資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資源的惡化,環境問題與資源再利用都面臨著嚴峻形勢?!薄豆腆w廢棄物》梁之煒
本文所提的改造,是利用自行車的鋼架及其各部件的重新建構,形成有審美意味的雕塑,使得部分資源被合理利用。
(2)重新構建的雕塑可具有警醒及審美的作用。第一,利用廢棄的自行車部件構建的雕塑,可時刻提醒使用停車區的同學合理利用資源,牢記愛護環境的重要性,也要看顧好自己的車,不要隨意放置;第二,此種雕塑具有強烈的標識作用,使人一眼便可明了這里是自行車停放區,不要隨意放置車輛,使用隱性標識來規范人的生活習慣;第三,此種雕塑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可為構建特色校園風光增添一抹亮色,不需要整齊劃一的石雕或是路標,結構特色鮮明且不可復制的由自行車部件所制雕塑顯得更具本校特色。
1.4 對環境的影響
使更多人在看到雕塑的同時思考被自己丟棄的自行車或是其他東西是否能夠繼續使用,拉長大家物品使用的時限,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也減少了工業品回爐重造帶來的工業消耗。
2 實施構想
2.1 在校內成立實驗小組
收集少量廢棄自行車進行初步實踐,了解自行車的詳細構造,根據其自身結構制作出更符合其本身特色的雕塑作品。如圖一
2.2 參考學習,并進行設計
(1)這個課題的最初來源是在畢業季的那段時間,我看到每一棟宿舍樓下都停放了許多被遺棄的生銹了的自行車,便萌生了將其改造的念頭,于是參考了一些設計大家的作品。
首先,在芝加哥舉辦的一個關于自行車零件變身雕塑作品的展覽。他們大膽地將自行車的各個部件重新組裝,構成了奇妙的視覺體驗。設計師們將自行車的各部件進行重新噴漆和組裝,塑造出心形、鴕鳥等具象卻又使人能明確聯想到自行車的雕塑作品。
然后是畢加索的雕塑作品《牛頭》,有人評價他說“畢加索的匠心獨到與他那種適時適地的敏感結合在一起發揮作用,因而使最微不足道的材料成為一種新的、富有生命的雕塑,實際上就是一種新的藝術。在漫不經心的人看來顯然是無生命的地方,他不用什么技巧,只用神奇的一筆便賦予生命”,他總是能看到每件物品不同的美。
這些給了我很多啟發,我們不需要禁錮在自行車本身的外形和功能上,可以借助雕塑作品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或是簡單的裝飾也有其獨特的價值。
(2)我借鑒了許多他人的作品,貼近生活,并且很實用,可以很好地表達我們的主題。第一,凳子,將自行車的車輪和腳踏板結合在一起,將腳踏板置于車輪中心位置的左右兩邊,下方用鐵片固定,上方添加圓形坐墊,這樣制造的凳子既有趣味性又很實用;第二,使用車輪鋼架部分做裝飾,再用玻璃做桌面,形成了極具裝飾性的桌子;第三,還有直接將完整的自行車作為洗手臺盆的底座,既起到裝飾作用,又可以利用底座部分的空間做置物臺,車筐部分也能很好地被利用起來;第四,一個極簡風格的鐘表,將輪胎除去,只留下其鋼結構部分,保留原本的顏色和質感,搭配紅色的指針,簡單卻大方。
(3)對他人作品的參考給了我們一些靈感,我們嘗試將想法繪制出來。第一,如圖1,這是一個工業風的屏風,將大小不同的車輪拼接懸掛在黑色的框架中,可以成為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第二,如圖2,是對車輪的不同處理方式,將其不規則地拼接在一起,和紫藤蘿等可以纏繞的植物放在一處,使雕塑可以和周圍環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上幾點描述與設想僅是利用自行車各個部件單獨形成的作品,我們可以更多地將各個部件結合起來,定會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碰撞。
2.3 實施過程的難點
對于我們來說,構想設計方案可能并不是最困難的地方,最不易學習的就是處理工藝方面,我們初步構想了以下幾種方法:
(1)我們可以和學校其他專業的同學一起合作制作模型,如此可以使更多同學參與這樣的活動,也能有更大范圍的同學來接觸我們的研究課題,更利于我們節能環保理念的推廣。
(2)我們可以和一些加工廠合作,讓他們明白我們的意圖,并且進行這樣的公益項目對于他們公司形象的提高也是有好處的,使社會人士加入我們,將這個話題推入更多人的視線中,使更多公民關注到這個話題。
2.4 研究的后續工作
(1)將所制模型擺放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將設計意圖附在雕塑旁,使同學們認識到這不僅僅是一件雕塑作品,更是一個保護環境的呼吁,并附上社交賬號,與同學們進行深度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提供改進的建議及意見。
(2)可以舉辦對社會開放的雕塑展覽活動,使城市居民參與進來,也以此提醒我們更多地關注“節能環?!边@個話題,使“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理念再一次進入我們的生活。
3 結語
在這個越發重視環境保護的時代,我期待借用與本專業相關的形式去提醒更多的同齡人重視這個問題,發現“廢棄自行車”不僅僅是一個扔垃圾的問題,還是沒有合理利用社會資源,與環境保護背道而馳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李俍蔚.廢棄材質再設計研究:舊自行車的解構與重生[D].上海師范大學,2016.
[2] 鄭麗霞,李玉茹,關穎怡.淺析高校廢棄自行車管理與服務模式[J].科教導刊(上),2017(03):158-159.
[3] 徐盛,蔡莉,陳雅雯,吳鳴華.高校廢舊自行車回收處理——以江南大學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6(07):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