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敏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地區養老問題更加突出。將農村養老與現代科技結合,充分利用大數據科技優勢,能更好地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以常德市為例,分析了農村養老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數據;常德市;農村養老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6-0054-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69.6 ? ? ? ?文獻標志碼:A
1 ?常德市農村養老現狀
我國農村養老主要有3種形式。一是傳統的“養兒防老”式家庭養老。二是社會養老。由政府和社會組織牽頭,建立養老機構,提供養老服務。三是自我養老。其前提是經濟獨立,這將是未來養老發展的趨勢。
對200名60周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以調查問卷形式進行情況統計,并走訪了部分農村家庭。統計數據表明:被調查老年人中有54%與子女同住,有3人居住在敬老院。家庭養老仍是常德市農村養老的主要形式。
從1996年起,常德市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常德市轄9個縣(市、區)和6個管理區,總人口621萬人。截至2018年底,常德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137.9萬人,人口老齡化率近22%,超全國人口老齡化率5個百分點,在湖南省排名靠前。
常德市農村老年人口94.02萬人,農村失能(傷殘)老年人58 821人,農村貧困老年人57 967人,農村空巢(獨居)老年人數132 725,農村老年人口占常德市老年人總數的74%。為了破解養老服務難題,民政部門加強指導,充分發揮基層和群眾的創新精神,積極探索農村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目前,常德市村級老年協會覆蓋率已達90%以上,城市社區老年協會覆蓋率已達95%以上。常德市積極建立專業養老機構服務模式。例如石門縣康樂福服務中心是縣民政局批準成立的公益性養老服務機構,現有工作人員8人。常德市大力推進以村為單位建設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和城鄉養老服務示范點。市、縣兩級多方籌措資金,建成了農村幸福院584個、日間照料中心262個、城鄉養老服務示范點507個。以現有鄉鎮敬老院為基礎,拓展業務職能,充分發揮本地留守婦女和空巢勞動力等資源,培訓了一批養老護理員,為農村敬老院提供護老服務。
2 ?常德市農村養老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集體養老占比極低
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是“養兒防老”。農村絕大數老年人與子女一同居住,靠子女贍養。但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比例較高,農村空巢老人以居家照看子女小孩和種田為主。和全國絕大數農村相似,常德市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同住。受傳統觀念影響,幾乎沒有子女送老年人進養老院,老年人自己也不愿住進養老院。
2.2 ?養老照料以家庭為主,精神文化生活單一
在常德農村,照料老年人的主要是家庭成員,以配偶和子女為主。在年輕人外出務工的家庭,主要是老年人相互照顧。一些只有一個老年人的家庭,老年人生活缺乏照料。這主要是現實經濟壓力所導致的。務工子女外出掙錢養家,無力照料老年人。
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比較單一。一些老年人在家需要照顧小孩和做農活,基本沒有較多的時間自我放松和休閑。打牌、串門、跳廣場舞是農村老年人的主要休閑方式[1]。
2.3 ?養老費用無保障
常德市農村老年人的開支費用主要包括生活必需品開支和醫療開支兩方面。大部分老年人無退休金或金額不高,收入來源有限。少部分老年人依靠務農收入或其他經營收入(開店),大部分老年人開支依賴子女,日常開支沒有太大壓力,生病醫療費用開支困難[2]。
2.4 ?缺乏技術支撐,專業化服務人員少
常德市農村通信網絡條件不完善。利用大數據智慧養老,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和專業服務人員,但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需要大量資金。引進專業化人才,需要政策鼓勵和提高待遇。農村養老資金投入不夠,留不住專業服務人才,農村養老和城市養老差距較大。
3 ?大數據背景下提高常德市養老水平的對策
3.1 ?建立農村老年人信息數據庫
大數據時代,充分利用數據會提升工作效率。要進行頂層設計,完善信息傳輸系統。建立老年人數據庫,對農村養老服務十分必要。將農村老年人的年齡、性別、家庭住址、職業、子女、和親友等信息進行統計整合,以數據形式上傳到中樞系統。完善數據感知系統,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處理與應用,為決策提供依據。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和大數據技術,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提供有效路徑。
3.2 ?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招募專業人才
資金短缺問題是農村養老的最大障礙,僅靠子女贍養很難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新農保是解決養老資金的基本途徑,要加強宣傳,大力引導中青年農民積極參保。對年紀較大的貧困老年人,應結合扶貧政策重點關注。
政府需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建立科技服務網絡指導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吸納勞動力。這樣既可以解決養老資金問題,也可以使農村年輕人就近就業,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出臺鼓勵政策吸引人才,讓專業人才能夠安心發揮所長、服務基層。
3.3 ?建立特色服務平臺
剛退休的老年人體力較好,具有一定的工作和學習能力,突然離開工作崗位感覺空虛,收入也大幅減少。可以嘗試建立特色服務平臺,為年紀不大的老年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讓老年人的生活充實起來。比如退休教師可以輔導中小學生作業,有文藝特長的老年人可以教授周末特長班,有農業技術的老年人可以指導特色農業發展,甚至有些老年人可能自主創業等。通過搭建特色服務平臺,對政策、農村家庭和老年人提供幫助,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實現了一部分養老需求。
3.4 ?建設滿足老年人需求的社交網站
如今,會使用網絡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但在網絡中,老年人警惕防范性較差,容易被騙。為了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社交需求,可以建設保證安全的老年人社交網站,方便老年人交流。老年人社交網站的主題可以是聊天、打牌、健康養生等,也可以組織線上、線下文藝活動等,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紀春艷.新型城鎮化視角下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困境及優化策略[J].農村經濟,2018(1):90-96.
[2]李兆友,鄭吉友.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強度的實證分析——基于遼寧省S鎮農村老年人的問卷調查[J].社會保障研究,2016(5):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