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摘要】長文閱讀一直是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的弱項。教師嘗試不斷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法來指導農村小學生進行長文閱讀,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聯系上下文感悟人物性格和形象,預測內容發展趨勢,讓學生體會文本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從而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長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收錄了三篇文章:《小英雄雨來》《我們家的男子漢》《冰項鏈》。這三篇課文的共同特點是篇幅比較長,內容比較曲折,對于農村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中年級段學生的閱讀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聯系上下文感悟人物性格和形象,預測內容發展趨勢,讓學生體會文本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從深入研討教材開始,幫助學生化繁為簡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最后實現課堂閱讀教學的課外遷移,促進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自主閱讀的有效融合,讓學生收獲更多的語言知識,從而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研讀教材,“吃透”教學要求
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收錄了三篇文章:《小英雄雨來》《我們家的男子漢》《冰項鏈》。這三篇課文的共同特點是篇幅比較長,內容比較曲折。單元教學的要求之一是:學習怎樣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孤立地看待一篇文章,要仔細地研讀教材,關注教材的縱向、橫向聯系,準確進行教學定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從教材的縱向來看,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已經對“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有所要求,教學要求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掌握把握主要內容的方法。而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要求提升了,就是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突破一個“長”字。
從課文的橫向聯系來看,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是圍繞著“成長的故事”這一主題來編排的,《小英雄雨來》《我們家的男子漢》《冰項鏈》這三篇文章篇幅都比較長,要求學生初步掌握運用“小標題串聯法”來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學習“小標題串聯法”,而且要學會運用“小標題串聯法”,并通過自主學習、自主領悟,真正學會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
仔細研究了課文的縱向關聯和橫向聯系,我們知道了在指導學生進行長篇幅文章閱讀時,要引導學生準確地提煉文章的小標題,并通過小標題的串聯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筆者在課文教學前,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并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班級合作、師生合作等形式,共同選取最有助于把握主要內容的小標題,方便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梳理課文的故事情節,實現了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
二、化繁為簡,長文短教
當學生學會運用“小標題串聯法”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教師還要關注本單元的另一個語文教學要求:按一定的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前后聯系”,先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情節記下來,感受作者的寫作順序、寫作方法、表達特點等。例如,在進行《冰項鏈》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快抓住文章要點,聚焦文章核心情節,筆者把故事情節化繁為簡,為學生設計了故事情節卡。
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文學體裁,通過對文體的把握,進一步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內涵。例如,《冰項鏈》這篇課文改編自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小說《青銅葵花》,屬于小說類文本。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把焦點落在人物身上,讓學生談談對小說人物的感受和印象等。《冰項鏈》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是青銅和葵花,這兩個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情感貫穿整個故事,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整個故事的關鍵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這兩個人物,設計問題:“故事中,青銅和葵花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們怎么看待青銅和葵花之間的感情?”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人物談談印象和感受,然后寫下來,從而達到讓學生邊讀邊想,多層面、多角度感悟人物形象的目的,達到了化繁為簡、長文短教的教學目的,達到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抓住長文章的核心和要點的目的。
三、閱讀遷移,課內外閱讀融合
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老師曾說過:“教材把課外閱讀作為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克服了課外閱讀的邊緣化。”可見,課外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課堂閱讀過渡到課外閱讀,實現課堂閱讀教學的課外遷移,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文學天地中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積累更多的語文素養。
例如,本單元的最后一課,編者有意安排了《冰項鏈》這篇課文。而《冰項鏈》這篇課文是節選自曹文軒先生的小說《青銅葵花》里的一個小故事,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去自主閱讀小說《青銅葵花》中的其他故事乃至整本小說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青銅葵花》一書,然后在課堂中讓學生交流所讀故事的主要內容,故事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利,以及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學生的交流和討論,達到由一篇文章擴展到一本書的閱讀目的,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實現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自主閱讀的有效融合,促進課堂閱讀教學的課外遷移。
小學語文長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培養學生語言綜合素養的關鍵。針對農村小學長文閱讀教學一直比較薄弱的問題,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研究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法,深入研讀教材,“吃透”單元教學的要求,幫助學生“化繁為簡”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促進課堂閱讀教學的課外遷移,增強長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切實提升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汪紅梅.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2018(03).
[2]王艾寶.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9(01).
[3]吳倩倩,吳更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3).
[4]夏帥娥.淺析如何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下),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