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 閔壯軍
【摘要】“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將不同專業層面的數學教師組織到一起,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在學習與研究中共同成長,實現數學教師專業的整體提升。文章重點論述了在指導小學數學教師進行文本閱讀中實現共同成長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文本閱讀 ;青年教師;共同成長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研究”(課題批準號XJK17CZXX0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普遍存在對《新課程標準》、教材不熟悉,不善于利用《教師教學用書》;中老年教師、骨干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專業成長的“高原期”。這些都會給學校、教師、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
因此,“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將不同專業層面的數學教師組織到一起,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在學習與研究中共同成長,實現數學教師專業的整體提升。
我們作為“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師學習共同體”課題組的核心成員,也是教學共同體的教師,擔任小學數學的指導教師已經四年了。在這四年中,指導青年教師進行文本閱讀,備課研課,聽課評課,看著一批批的青年教師走上了專業成長的幸福之路。下面就重點談談在指導青年教師進行文本閱讀中的一些做法。
一、用示范課引領,幫助青年教師讀懂教材
讀懂教材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基礎和源泉。只有讀懂教材才能駕馭教材,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安化縣師資匱乏,近幾年來招聘了大量的非師范類教師,對于這些才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尤其是我鎮的栗林、田心、雙云等學校,地處偏遠,往往一個人教一個年級,遇到教學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如面對教材上一幅幅主題圖和幾個簡單的對話,往往感到無所適從,一片茫然,只會照本宣科,看到什么就教給學生什么,成了知識的“搬運工”,給教學造成了極大的困惑。
因此我們“共同體”利用示范課幫助青年教師讀懂教材,透過現象看到數學的本質、過程、思想和結構,在讀教材的顯性知識同時,讀出其包含的隱性知識。這樣,教學時就能教到一些別人教不出來的內容。那么如何讀懂教材呢?下面就以劉老師的示范課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例4”一課為例來談談對教材的解讀。
(一)讀懂例題呈現的知識點,把握教學的三維目標
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教材上例題呈現的是哪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把握教學的三維目標。
如本課例4呈現的是:用同數連加來解決問題(教學重點)。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習了一些基本解題策略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不同于以往的用兩數直接相加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學難點)。這個知識點的地位和作用:搭建由加法到乘法過渡的橋梁,便于學生今后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本質,經歷動手操作、匯報交流、比較優化,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和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二)讀懂教材中的插圖及對話,找到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教材中的插圖(包括主題圖、實物圖、示意圖、表格圖、線段圖、幾何圖等),這些有機的編排成分往往是教學的重點、難點、計算法則、概念等等,讀懂了可以幫助教師找到突破重難點的方法、指導教師的教法。
如例4可指導學生觀察主題圖,找出題中已知的信息和所求的問題,信息和問題的出示讓學生從情境圖抽離,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考空間。學生對原題中的“每人折了6個”這句話難以理解,可設計對比讀題的環節,引導學生變換敘述方式讀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為突破重難點找到方法。
讀原題:3個同學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個,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小星星?
換個說法讀題:佳佳、浩浩和小芳一起折小星星,佳佳折了6個,浩浩折了6個,小芳也折了6個,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小星星?
(三)讀懂解決問題的策略,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個人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之一。
本課中設計讓學生動手貼星星,列表、列式連加等解決問題的策略,解決了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引導學生回顧反思與優化策略,幫助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讀懂“做一做”和練習題,在精講巧練中促進知識的內化
文本習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消化所學數學知識并轉化成技能的重要載體。我們要讀懂習題的層次和功能,弄清基本題、變式題、綜合題、發展題與開放性思考題。推敲每一個層次習題設計的目的和要求,根據練習題型、容量和時間,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進行適當的調整,增加思考性開放性問題,精減雷同的習題,真正做到精講巧練,提高教學效率。
如本課中筆者將教材中“做一做”,進行了修改,設計對比練習如下: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每人摘了7個桃子,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
豬八戒摘了7個桃子,唐僧師傅摘了3個桃子,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
對比練習之后,引導學生同桌討論反思:“同學們,我們解決的這兩個問題,都出現了7和3這兩個數字,為什么算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呢?”通過獨立思考,嘗試練習,匯報對比,同桌討論,學生從中發現它們的異同,明確了“7+7+7”和“7+3”的區別,促進了知識的內化。
二、用競賽課實踐,幫助青年教師讀懂《教師教學用書》
實踐出真知。為了讓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梅城鎮中心校“共同體”每個學期都組織青年教師進行教學比武。先由青年教師獨立進行文本閱讀,設計出教學預案,然后由指導老師和青年教師一起討論修改教學預案。
青年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往往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不能很好地讀懂《教師教學用書》。《教師教學用書》是直接由教材的編寫者編寫的,對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的編排意圖、教學目標有準確的定位,有教學重難點分析及突破建議,有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是理解教材的好幫手。
下面就以指導李老師執教的競賽課三年級上冊“認識幾分之一”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幫助青年教師讀懂《教師教學用書》。
(一)讀懂教材分析,弄清所教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教師往往注重本課的教材分析,忽視所教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聯系。
如“認識幾分之一”這一課是通過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五年級進一步學習分數奠定基礎。本節課是學生在數學領域中第一次認識分數,是從整數到分數的一次數的概念的擴展。讀懂教材分析,能使我們在教學中樹立整體觀念。
(二)讀懂編者意圖,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
能否領會編寫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例題為什么這樣設計?習題為什么這樣編排?結論為什么這樣引出?等等,都值得好好深思。
李老師第一次設計:讓學生把一張圓形紙片對折后表示出“一半”,然后明確這個圓形的一半就可以用分數二分之一來表示。閱讀《教師教學用書》:“小精靈對話中的‘平均分和‘它的是關鍵詞,明確指出了分數概念的基本要素。”“借助學生已有的每人得到‘半塊的生活經驗,在如何表示‘半塊的過程中引出分數。”
因此我們就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數學活動。“(老師課前給學生準備了一些學具)你能用手中的學具表示出你心目中的一半嗎?”學生們利用學具進行對折、對切等直觀操作,紛紛表示出了一張長方形紙的一半,一個蘋果的一半,一根繩子的一半,一張正方形紙的一半,4顆糖果的一半……體會“平均分”的結果有時能用整數表示,有時不能用整數表示,激發認知沖突,就產生了一種新的數——“分數”。這些“一半“都能用分數二分之一來表示。這樣設計,豐富了學生對“一半”的理解,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了新知識的生長點。
(三)讀懂教學建議,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和內涵
李老師第一次設計:引出分數后,就接著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介紹分數的讀寫,沒有突出分數這個概念的本質特征。
其實學生認識分數后,理解幾分之一的本質含義是關鍵,這個關鍵點不僅體現了數學的魅力,而且蘊含著思索探求的動力。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本質呢?根據《教師教學用書》教學建議:“體會二分之一不僅可以表示半塊月餅,還可以表示許多事物的‘一半,感受數學模型的作用。”
于是我們修改設計了下面的探究活動。老師提問:“這些一半的事物,它們的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呢?”這一問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把學生的思維帶到探索分數的本質意義和內涵上來。
原來只要將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了兩份,取了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二分之一,這個整體可以是一張紙、一個蘋果、一個月餅等,也可以是一些事物如4顆糖果等等。這樣設計不僅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分數的本質含義,建立起了二分之一的數學模型,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用評課賽提升,幫助青年教師讀懂《新課程標準》
評課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評課活動是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青年教師評課時感到無話可評,大多只會說“這堂課上得好”。好在哪?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如何使青年教師盡快提高評課水平,在評課中有自己的教學觀點、評課意見!這就需要青年教師不斷地閱讀《數學課程標準》及相關書籍,讓自己的教學觀點有理論支撐。
梅城鎮中心校“共同體”在教學比武的基礎上還進行了評課比賽,促進了青年教師評課水平的快速提高。
下面就以閔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的評課為例,談談如何指導青年教師讀懂《數學課程標準》。
(一)讀懂課程理念,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它明確提出了10個核心素養,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從學生發展和數學課程教學的角度理解,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達成的有特定意義的綜合性能力。在“用字母表示數”這節課中,評課時如果能聚焦核心素養,注重評價數感、符號化思想、推理能力及建模思想,將會使評課高瞻遠矚。不僅知道某個環節上得好,還知道為什么好,好在哪。
評析:田心學校青年教師楊老師評課:閔老師的教學從學生感興趣的富有思考性的內容入手:“為什么加法交換律要寫成a+b=b+a?而不寫成3+4=4+3?寫成a+b=b+a有什么好處?”
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明白字母的作用,即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數,還可以表示未知數,滲透符號化思想,讓學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數是一種需要,使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每節課中。
(二)讀懂課程目標,評價教師基本功的新內涵
《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進行了修改,從一維變為三維,雙基變成四基。教師只有讀懂課程標準,才能將課上出新意。
教師基本功的新內涵包括:解讀教材的能力、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能力等。青年教師評課時就要著重評出執教者基本功的新內涵,能看懂執教者的設計意圖,知道執教者這樣設計的理論依據,那么評課時就會有理有據,從無話可評變得有話可說了。
如“用字母表示數”教學片段。
○給出老師的照片,猜老師的年齡可能是多少?(x)
○給出侄女的照片,用字母表示她的年齡?(用兩個不同的未知數字母)
○給出侄女的年齡“x-20”,從中你知道了什么?(相差20歲)30——10,31——11,32——12,什么東西不變?(年齡關系)
○還帶來了一個神秘人,猜是誰?給出x-1,是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不能確定是誰,但是年齡關系可以確定。
○回顧:字母可以表示什么?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什么?
評析:栗林學校青年教師謝老師評課:年齡情境是教材本身就有的情境。在生活中,能夠如此簡單、直觀地表示出兩個數量變與不變的情境就數年齡了。閔老師的這一設計在珍重教材,沿用經典情境的基礎上進行了設計細化,增強了學習的層次性。也由此看出閔老師掘地三尺般挖掘教材的能力和課程開發的教學功底。
(三)讀懂課程內容,評價課堂教學維度的把握
《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標準》中對4-6年級“用字母表示數”的基本要求是:在具體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數;結合簡單的實際情境,了解等量關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青年教師上課時把握不住教學維度,有時把簡單的知識教復雜了,有時把復雜的知識教繁瑣了。評課時就要善于發現執教者對教學維度的把握情況,并能學以致用。
如“用字母表示數”一課,閔老師設計了以下教學內容來達到要求:
○談話導入數學上也有用字母表示的數;
○用加法交換律來說明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數;
○用兩個儲蓄罐說明字母式既可以表示運算也可以表示結果;
○用老師年齡和侄女年齡說明字母式既可以表示數量也可以表示數量與數量之間的關系;
○用故事來解釋省略乘號的原因。
評析:雙云學校青年教師龔老師評課:閔老師敢于創新設計,在對教學維度有了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選擇了很多貼近學生實際的情境,使教學更加貼近教學目標,貼近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有限的課堂空間和時間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如“儲蓄罐”這個設計特別好,一個儲蓄罐放入已知的錢數,貼上標簽5元,另一個儲蓄罐有錢未知,貼上標簽a元,一共有多少錢?讓學生體驗理解“a+5”既可以表示算式,也可以表示結果。
五個環節層層遞進,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內容的深度,直指目標,學生體會非常深刻。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如果在文本閱讀中讀懂了“教材”,領悟了《課程標準》理念,科學利用了《教師教學用書》,將會加快他們成長的步伐。
而指導教師在指導青年教師進行文本閱讀中,不知不覺地在專業成長上也得到了飛速發展,教學理論水平不斷提高,輕松走出了專業發展的“高原期”,真可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師學習共同體”搭建了教師共同成長的平臺,真正實現了小學數學教師的共同成長,是我們數學教師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吳正憲.聽吳正憲老師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