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月星 廣東科技學院體育教研室 莫啟登 桂林旅游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導游教研室
攀巖運動歷來有“巖壁上的芭蕾”美稱,是從登山運動中派生出來的充滿冒險刺激與挑戰自我的極限運動,攀巖既要求運動員具有突破極限、勇攀高峰的拼搏進取精神,又同時具有很好的柔韌靈敏性、攀巖節奏及技巧。攀爬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亦是人的本能。攀巖是基于人類的攀爬本能,借助各種攀巖裝備作為安全保護,攀登一些因受自然風化的巖石而形成的自然巖壁以及人工巖壁的運動。攀巖是戶外運動項目之一,野外攀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要求返璞歸真、尋求刺激、挑戰極限、戰勝自我的欲望,這是其深受人們青睞的根本。攀巖運動要求攀登者必須集耐力、柔韌、平衡、協調及攀爬技巧于一身,充分利用那些難以把握的支點完成各種橫跨騰挪、引體跳躍、動態等動作,為了達到控制身體重心平衡,還需要不斷地用腳尖在巖壁可落腳的地方支撐及變換各種身體姿勢以便在巖壁調整重心,在巖壁上時而像壁虎一樣安穩,時而像矯鷹一樣飛騰,就如同芭蕾舞演員在巖壁上朗朗起舞,極具美感與驚險刺激。
本研究以競技攀巖作美學方面的特征分析,主要對攀巖比賽中包含的真善美內容進行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數據庫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查閱、收集及整理,歸納總結及了解前人對攀巖運動與美學特征的研究情況,為本文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同時觀看一些攀巖世界杯、世青賽、洲際錦標賽,洲際循環賽的視頻資料來進行分析,以此來結合相關美學特征理論來進行對比分析,為本文觀點提供依據。
1.攀巖運動的真
“真”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在體育中“真”是體育的根本之所在。真,是指客觀世界中自身的變化發展規律,是對日常進行攀巖訓練時需要遵循的客觀規律。在訓練中主要體現在:一是相對于符合人的自身運動客觀規律來講;二是訓練過程中受到一些客觀規律的約束。日常訓練是競技攀巖的主體部分,是作為特殊的物質實踐活動存在的。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以人為主體且以自然為客體及作為對象來進行的物質實踐活動,而在攀巖訓練中人同樣作為主體來對人自身的“自然屬性”為客體及對象來進行的物質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在攀巖訓練中運動員既是主體又是客體,那么在攀巖訓練中不僅要遵循外在對人體的基本規律,又要遵循人體自身的客觀規律。攀巖運動訓練不同于一般的體育訓練,它是一種要求運動員充分協調上肢與下肢和軀干力量、克服自身重力、克服對高度感的恐懼、具備極強的臂力和指力及手臂耐力、挑戰自我、不斷突破手臂耐力極限的一項運動。攀巖運動訓練中遵循人體運動的客觀規律與訓練過程中的客觀規律是訓練中最為重要的規律,那么對于競技攀巖而言,以身體為主要媒介、以身體極限的極量運動為主體內容、以創造優異的攀巖成績為目標所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攀巖訓練要綜合多學科的基本特征來進行訓練,科學化的訓練手段已逐漸成為核心,因此,訓練過程中根據訓練的客觀規律及身體運動規律并夯實攀巖的八大基本功形成運動員各自的攀爬風格、節奏。這便是競技攀巖中的“真”。
2.攀巖運動的善
善,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所追求的功利價值或是客體滿足主體的目的性需要。那么同樣的,在競技攀巖比賽中的追求或目的又會是什么呢?總結為以下幾點:(1)競技攀巖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極限能力,取得優異的攀巖成績;(2)競技攀巖以提高攀巖技術水平和創造優異的攀巖成績為主要目的;(3)競技攀巖以不斷增強自身的臂力、指力、手臂耐力、腰腹背力及夯實八大基本功來攀登攀巖技術高峰和創造優異的攀巖運動成績為主要目的;(4)競技攀巖是為最大限度激發人體自身的攀爬本能、身體能力等潛在的攀爬能力,為取得優異的攀巖成績而進行。總的來說,競技攀巖的目的就是為取得優異的攀巖成績。攀爬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也是最基本的本能。而攀巖則是基于人類的攀爬本能,借助各種攀巖裝備作為安全保護,攀登一些因受自然風化的巖石而形成自然巖壁以及人工巖壁的運動。攀巖是一項極限運動,驚險刺激是攀巖最根本的特點,那么,運動員在攀巖訓練中挑戰自我、突破極限、顯示“人”這一自然屬性的本質力量已經成為競技攀巖的追求或功利性目的。在此意義上說,攀巖是戶外運動項目之一,野外攀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要求返璞歸真、尋求刺激、挑戰極限、戰勝自我的欲望,這便是其深受人們青睞的根本及魅力所在,又能體現人類征服自然,同時將人類合乎自然規律的改造自然的大“善”縮影為競技攀巖中要遵循訓練規律及運動員自身運動規律來改造的小“善”。所以,為取得優異的攀巖成績,需要運動員不斷突破極限、挑戰自我,培養運動員的體育道德、公平、公正及公開的競技精神、堅定信念的意志品質,顯示人自身本質力量作為競技攀巖的目的或追求。這便是競技攀巖中的“善”。
3.攀巖運動的美
美,是掌握客觀規律時與人的目的一致的富有感染力的生動形象[1]。也就是說美是真與善兩兩相互滲透的結果,同時能在攀巖訓練中人所能表現出的能動性。創造性的具體形象,在感受中能激起不同的人對同一具體形象的情感與認識相統一的審美愉快及共鳴,并非直接進行理論概括或一致性行動,因此,體育美學中以真為基礎,體現了善,表現出美。到目前為止,美還未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定義,但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只不過因人而異罷了。那么,在競技攀巖中美又是如何得到體現的呢?當人們親臨攀巖比賽的現場,就會立即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攀巖之美:運動員健康的體魄、完美的肌肉線條、嫻熟的技術、現場的燈光及氛圍、完美的線路動作規劃……隨著現場極具觀賞性比賽及感染力的深入,從中不難發現攀巖運動的魅力所在、驚險刺激、柔韌婉曲、肢體靈動甚至是震撼心靈的美。感受到人之所以投身攀巖運動的本質所在,即勇攀高峰、勇往向上、永不氣餒的信念、無論輸贏與否、奮戰到底,體現攀巖運動員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之美,這些美的形式為外在的表現形式。美還有一種以內在的形式存在即潛藏在激烈比賽競爭的背后,這種美即體育道德美,它的美與善相關聯,在攀巖運動比賽的規程、規則的自覺遵守與無條件的服從并尊重裁判中體現出來,是體育道德層面上的美,即善美。競技攀巖中的美,是主體——觀眾的相互觀賞審美活動中所產生的美。總而言之概括為:(1)在攀巖競賽中運動員的客觀存在的感性之美,如運動美、姿態美、素質美、技術美、精神美等;(2)體現為攀巖運動員之間的主觀存在的理性之美,即體育道德美;(3)體現在主體——觀眾間通過觀賞審美活動產生的美。這便是競技攀巖中的“美”。
1.美與真
美與真的結合,在攀巖訓練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技術美,就技術美而言,要嚴格遵循訓練規律、訓練原理、身體運動規律及技術原理的正確認識、掌握與運用,總的來說要以運用科學化的訓練方法為前提,換言之鍛煉身體、打破紀錄、完成優美的動作,都需要科學的技術。攀巖技術要符合攀巖技術的原理,換手換腳、交叉手交叉腳、側身折膝、正身推膝、掛腳以及動態(dyno)為攀巖的技術基礎,這些技術原理要以相應的學科特征為支撐,才能更快速的理解、認識到在訓練中如何發力、調整身體重心進而更加完美的展現出優美的攀巖技術動作。作為攀巖運動員要夯實攀巖技術基礎形成自己的攀爬風格,進而學會借助慣性、巧力運用在相應的攀巖項目中,競技攀巖項目分為速攀、攀石、難度三種,三者所需的耐力、力量等都有所不同。那么在比賽中,運動員要根據不同的項目的攀爬線路選擇合適的技術動作,盡可能的讀懂定線員的的意圖,在攀爬時最大程度的展現定線員定出來的完美動作。但衡量技術動作還要與經濟性和實效性相結合,兩者結合的技術才能稱之為好技術或完美技術,若二者只有其一的技術,技術的展現程度與兩者結合恰恰相反。美是自由創造的積極成果,但積極創造并不是隨心所欲。所以,美依賴真,合乎規律性是體育美的前提。美要以真為前提,真是美的基礎,沒有真也就沒有美,但是真不等于美,而美與真在競技攀巖中的關系是統一的。
2.美與善
善是美的內容及靈魂,歸根結底美要服從善,這是人類物質實踐的本質所決定的。人類進行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是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的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審美活動也其是內容之一。人類遵循自然規律地改造世界的出發點及最終結果而進行的實踐活動都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同的社會團體或不同階級所需的利益,客觀事物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所追求的功利目的且對人利大于弊;或使人放松愉快、陶冶情操、愜意才是美的。因此,合乎人們所需的目的性也是美的前提,美依賴善。那么,在攀巖運動中最大程度追求自己擬定的所要達到的技術水平,通過攀巖增強體質,提高攀技術水平,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社交等,滿足人們個體之間不同需要的目的性即為善。而善是人類在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類的功利價值的實踐活動。在攀巖比賽中追求善需要公平、公正及公開的追求,而不能從旁門左道的去盲目的追求。攀巖比賽在賽前都會有定線員在巖壁上定好線路,定好后就會拆下來同時對線路的做好保密工作,直到運動員觀察線路運動員才會知道哪條線路是自己進行比賽的線路,這樣表現出善,體現美。
3.攀巖運動的真善美
真、善、美三者之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美和諧地融入了真與善中,盡管在攀巖中運動相互緊密聯系的真、善、美,但三者之間也是有區別的。合理的技術是美的,就因為它符合真的要求,合規律、合目的,而片面追求成績時經常會與合規律及和目的背離。在攀巖運動中,教練為了獲得好成績,要求運動員“拼命”的進行超負荷運動,不惜任何代價且不惜違反人體本身客觀存在的生理規律,最終導致運動員健康的損害,這就反映出了“真”與“善”兩者之間的矛盾。換句話說,真、善、美各自具有相對獨立性[1]。
攀巖是充滿冒險刺激與挑戰自我的極限運動項目,極具美感與驚險刺激,而競技攀巖既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又使得真、善、美顯示出相對獨立性。但是,競技攀巖唯有科學把握真善美之間的關系及內涵,才能更有助于促進攀巖的發展,同時使運動員在競技攀巖中追求真與善的基礎上實現對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