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元丹 遼寧省體育事業發展中心
通過實踐分析,本文簡單總結了曲棍球運動員賽前綜合強化力量訓練對策,希望分析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有效參考,具體分析如下。
作為同場對抗類運動項目之一,曲棍球運動對運動員的體能、對抗能力、速度都做出了要求。當今世界的曲棍球項目領先國家或地區是歐洲、南美與澳大利亞的運動隊。這些運動隊成員大多具有身材高大、爆發力與耐力強等特點,因此能夠在賽場上展現出明顯的緊逼與擺脫、進攻與防守、控球與破壞的優勢。高速度、長時間的握桿跑動、揮桿擊球三者是現代曲棍球運動的三大趨勢,而這三種趨勢對運動員的上、下肢的力量素質、核心力量提出了很高要求。由此可見,運動員的力量是決定其在曲棍球運動中能否掌握主動權的核心素質。至于對力量素質的訓練,則可以在訓練基礎力量的基礎上,通過訓練奔跑動作實現對停球、帶球、傳球、射門、防守等專項技術動作的訓練。
力量的對抗與運動功率的對抗,在曲棍球比賽中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由于運動員的力量大小與功率大小沒有絕對關系,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應當結合曲棍球項目的運動特點,重視力量訓練的幅度與速度,尤其是最大力量、肌肉耐力、爆發力方面對的訓練。訓練項目設計的目的是協調肌纖維與肌肉之間的運動、訓練神經抑制水平和反射調節能力、提升運動員力量的形成速度等等。
諸多研究結果表明,縱跳高度、立定跳遠、30m跑等能夠反映運動員爆發能力的指標,在經過系列力量強化訓練后均有所提高。與此同時,運動員的下肢、腰腹部力量也相應提升。因此,本研究的訓練計劃能夠有效提升運動員的跳躍能力、腿部力量、腰背力量和屈足肌群力量。與此同時,肌電圖數據顯示,股外側肌、腓腸肌、趾長屈肌和股后肌的收縮功能能夠直接影響運動員向上跳起的高度——這也證實了本力量訓練計劃的合理性。
超出運動員的原有負荷進行核心力量訓練,能夠讓訓練的負荷強度超過運動員所能夠適應的強度,使相關肌肉或肌群實現收縮的最大力度,同時還能夠刺激人體各部分產生升力適應性變化,從而進一步提升身體力量。當機體對超負荷訓練產生適應后,應當適時、適量地增大負荷強度、運動量,同時改變負荷方式,讓運動員進一步適應更大的訓練負荷。負荷安排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當依據運動員的身體情況、適應狀態和訓練效果進行調整和修正,最終實現人體機能盡量靠近最大運動潛能,即運動訓練中的“超量恢復”原理。
曲棍球專項技術特點練習的方法依據是專門性原則,其要求力量訓練的手段與專項技術和專項力量的要求相符合。這就要求力量訓練計劃的設計以運動員的需要和項目需要為基礎,使練習內容與實際運動情況更加貼近,即應當重視對專項運動有關肌群的訓練,提升力量練習動作幅度、速度、方向與專項技術的一致性,同時應當要求練習力量與專項技術力量的一致性。與此同時,力量練習過程還應當與比賽運動技術類型的完成過程相關,以最大限度提升力量訓練的效果和效率。
運動員單位體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稱為相對力量,這是在對抗性強的競技類體育項目中所需要的重點力量。在訓練這一力量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對運動員肌肉協調能力的訓練,使運動員能夠達到最快的速度與動作。與此同時,對相對力量的訓練還能夠在增強運動員自身的最大力量的基礎上,對其體重進行限制。
肌肉收縮過程中所產生的力量被稱作絕對力量。通常情況下,絕對力量和運動員的體重成正相關。然而,曲棍球運動對奔跑速度的要求較高,因此運動員的體重不能太高,否則將影響奔跑能力。因此,訓練絕對力量不能單純增加運動員的體重,而應當實施較大強度的絕對力量訓練,使訓練強度維持在70%左右,同時控制其不要超過95%。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可以采取75%的訓練強度,同時每種訓練重復7次。
傳統力量與核心力量在曲棍球運動中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對兩種力量的訓練應當在體系上結合、互為補充,以保證運動員的身體對抗能力、重心控制能力的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還有助于運動員各種專項技術動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訓練核心力量的內容多種多樣。通常來講,核心力量的訓練應當以曲棍球運動的技術特點、項目規律、運動員個人身體情況為基礎,首選訓練平衡性與穩定性,隨后是本體感應能力,最后再提升神經對運動單位的募集能力和肌肉協調能力,最終實現核心部位力的傳導的最佳化。訓練方案應當按照這一順序進行,同時遵循運動量增大、運動強度降低的靜力性為主原則,同時還應縮短負荷時間、增加負重次數和訓練組數,同時縮短間歇時間。
總之,通過以上實踐研究,總結了提高曲棍球運動員賽前綜合強化力量訓練的對策,希望進一步分析能夠不斷提高曲棍球運動員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