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偉 寧夏醫科大學
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歷來有尚武的民風,學拳練武較為普遍。寧夏少數民族武術繼承了中華武術的優秀傳統,在拳術、器械、對練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武術文化。
在元朝,寧夏少數民族先民以武藝驍勇效命于蒙古王朝,作為軍士參加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戰爭,“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1]。后來“隨地入社”,成為封建時代的農民,所以寧夏地區少數民族尚武、習武之風就有了較好的基礎。不少寧夏少數民族武術家不僅以自己高超的博擊技藝譽滿中外,而且將中華武術的優秀傳統與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結合起來,豐富和發展了中華的武術文化。
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武術經過元、明的傳承發展在清代形成了蓬勃發展的勢頭。馬明達先生說“就我的初步認識,寧夏地區少數民族的尚武傳統主要形成于清朝”[2]。清朝涌現了一大批寧夏少數民族武術家,形成許多武術流派,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1.彈腿。舊有“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之說[3],而近代彈腿名家王正誼、楊鴻修等皆為少數民族。彈腿因發腿疾速、勁道脆彈而得名,彈腿的特點是左右對稱、上下相應、勢正步穩、循之有序。
2.查拳。著名武術拳種之一。清代以來主要在山東、河南等地的少數民族群眾中流傳,并由許多寧夏少數民族武術家傳習,舊中央國術館曾列査拳課程[4],現代流傳全國。查拳講究姿勢舒展,發力順達,動迅靜定,協調完整,節奏鮮明。
3.回回十八肘。寧夏少數民族武術中最有名的短打招法為回回十八肘,這種短打招法以肘尖和接近肘尖的臂作為進攻和防守的手段,并有十八種主要肘法。其名首見于甘鳳池所編“《花拳總講法》,至少證明清朝前期即以流傳民間”[5]。清代以來的傳人有白鎖成、李子光、楊萬祿、成奎。
當然,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武術除了以上幾種拳術以外,還有心意六合拳、通臂劈掛拳等幾種,可以說各具特色、各有風采,這些都是寧夏少數民族拳術的魅力所在。
1.沙家槍又名沙家桿子,明代槍術流派之一。何良臣《陳記?技用》:“復有馬家長槍,沙家桿子能,李家短槍之名,長短兼用,虛實盡其宜。[8]”據清朝吳殳《手臂錄?石沙楊馬少林沖斗六家槍法說》:“沙家槍之用在兩足,身隨其足,臂隨其身,腕隨其臂,乃合而為”[9]。
2.馬家槍明代槍法流派之一。清初吳鳳《手臂錄》中,有《馬家槍二十四勢說》篇目,“認為‘馬家之人只是之地’皆無可考[9]”。有人認為此馬本南京少數民族,古以天文武術傳家。明永樂年間遷至河北省青縣,有馬仲良者善槍法,世代相傳,至明朝中期,有名于天下[10]。
3.開平槍武術傳統槍法家數之一?!跋鄠鞒S龃荷茦尫?,步騎皆宜,奇巧無比,當時罕有當其鋒者,故有“常十萬”之號。少數民族武術家馬鳳圖曾得到《開平槍譜》,寫有《開平槍歌》以紀其事。
武術已成為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11]。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武術具有以下特點。
(一)技擊特點。“所謂技擊特點,就是說武術的大部分動作都表現了人徒手或使用冷兵器進行格斗時所使用的技術[20]。明代戚繼光關于中國武術的拳種問題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他說:“古今拳家,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12]?!睂幭牡貐^少數民族武術也如此,從技擊技術因為各拳種在實際運用時其技術都要圍繞著如何提高技擊技術和技擊能力進行。
(二)受到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武術無論是從它的運動形式、技術原理、訓練的過程和手段,還是它的拳理、道德規范、對技擊方法和技術的理解和運用,無不反映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光輝。拳理都反映出中國傳統哲學對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武術的影響。
(三)獨特民族文化。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武術與其他民族武術相比最具特色,受到本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影響,這體現在的拳法和器械上。
武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我國練習各種武術的個體和群體其既有進步性又有它的局限性,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武術是根植于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各種拳術、器械、對練的等,其中既有中華武術的傳統項目,也有風格獨特的少數民族項目,在它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受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引導和強烈影響,從而使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武術與中華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