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劍亮 甘肅省靜寧縣甘溝中學
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行為規范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有效途徑,也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所決定的。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教師如何發揮團體體育運動價值,幫助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體現團體體育運動的育人功能,從而讓兒童在體育運動中提高自信心、責任感和歸屬感,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是高中教師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常常是隔代教育,兒童與父母不能進行有效地交流與溝通,導致留守兒童的日常行為規范失常,抽煙、打架、喝酒、上網、早戀在留守兒童中很常見,隨著智能設備的發展,留守兒童玩手機游戲、運用QQ、微信等工具聊天的現象也非常普遍。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督和鼓勵,留守兒童會對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產生厭倦的心理,對自己放任自流,這就很容易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規范偏離預定的軌道,產生孤獨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一些自律性差的兒童開始通過網絡游戲、手機游戲來消磨時間,轉移負面情緒。
留守兒童在學習上也需要進行自我管理,缺乏父母的引導和鼓勵,很多留守兒童放任自流、不注重主動學習,常常出現遲到、在課上喧嘩、玩手機、逃課、睡覺等失范行為,當然大部分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還是具有高度的自控能力,認真聽講,自主學習。對于留守兒童在學習行為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兒童的熱情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也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而當學生情緒低落的時候,不能得到家庭的及時疏導,導致學生負面情緒的產生,久而久之,形成學習行為失范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一般處于向成年人轉變的過渡時期,這個階段對于兒童的各種行為規范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的兒童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學習,同時也要進行社會事物的參與,積極融入社會的大集體中,通過社會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等規范學生的社會行為,提升學生的規則意識、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一般留守兒童能夠正常參與家庭勞動、社會活動,并且很多留守兒童也愿意參與社會活動,幫助身邊的人,只有極少數兒童存在打架、夜不歸宿、欺負其他小同學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日常行為規范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課后缺乏父母有效的約束,學生獨來獨往,讓學生產生暴躁、孤僻、封閉的消極心理,繼而影響學生的正常行為。通過團體體育運動的干預,諸如足球、排球、籃球、拔河、踢毽子等,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集體中,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規則意識,獲得群體認同感,讓留守兒童的心靈和情感有了歸屬,從而改變留守兒童的日常行為規范問題,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周邊的環境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影響,留守兒童往往通過模仿和對比來形成日常行為。這樣,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開始追求所謂的“時尚”,產生攀比心理,進而導致留守兒童的日常行為失范,甚至成為“問題兒童”。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團體體育運動干預,可以讓學生融入具有積極拼搏、正能量的集體,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和價值,規范學生的言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
開展團體體育運動不僅有利于青少年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也能夠釋放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團體體育運動干預,體現了素質教育背景下,“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要求,是提高學生體育素質,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舉措。團體體育運動可以讓學生的個性充分釋放,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讓學生能夠對人生有充分地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和學習習慣。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會集中精力,跟著教師的節奏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幫助學生逐步克服課堂上的行為失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而起到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的目標。
體育運動的精神是追求卓越,做到“更快、更高、更強”。團體體育運動干預更有利于留守兒童之間形成牢固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基于團體的共同目標,成員之間的互相信任和依賴也會逐步增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留守兒童也可以在團體運動中獲得情感的滿足,找到人生的意義。農村留守兒童常常由于沒有父母的陪伴倍感孤獨與寂寞,導致與社會脫節,與外界產生交流壁壘。而通過團體體育運動干預,可以讓留守兒童在團體中打破與外界溝通的隔膜,加強與社會的信息交換,這就更加凸顯出團體體育運動干預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社會行為規范方面的作用。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監督、引導,往往容易在日常生活、學習和社會行為中失范,加上學生的價值觀還沒有形成,容易收到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產生一系列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教師通過團體體育運動干預,不僅能夠強健學生的身體,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矯正學生的行為規范,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