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唐 晗,霍 星,陸 垚,劉 洋
(1.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1756;2.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電子計算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81)
鐵路國際聯運是國際聯運的重要一環,對國際貿易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海鐵聯運為例,歐美發達國家的海鐵聯運占比在25%左右,其中,美國高達45%,德國高達40%,法國高達35%,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達到了30%左右的水平,而中國多式聯運量僅占全社會貨運量的2.9%,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2014年,由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多式聯運工程為重點工程[1];2015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多個部門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中提出了六大通道為國際多式聯運提供了便利的運輸環境[2];2018年,由交通部發布的《推進運輸結構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指出實施多式聯運提速等六大專項行動[3]。
俞纓(2019)在《我國鐵路多式聯運發展對策研究》一文中對多式聯運發展環境進行了分析,并指出要結合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推進信息開放共享[4];林備戰(2019)以“一帶一路”國際多式聯運作為切入點,總結了中歐班列近年來的運營情況與發展趨勢[5];李棟(2018)重點從鐵路國際聯運方面指出了鐵路國際聯運中存在的問題,他提出要保證貨運信息的一體化和統一化[6]。
截止到2018年11月,中歐班列開行數量突破12 000列,開行城市56座,到達歐洲國家15個,運行時速為120km,全程運行時間12-14d。班列開行情況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國家“一帶一路”等相關政策的扶持下,中歐班列自開行以來開行數量持續增長,鐵路國際聯運在此期間開始步上正軌。

表1 中歐班列開行情況數據表
盡管鐵路國際聯運的發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整體國際多式聯運服務水平相對較低,國際多式聯運服務還包括海鐵聯運、公鐵聯運、陸空聯運、海空聯運等,鐵路國際聯運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鐵路場站配套設施不足、服務質量有待提高、標準體系建設滯后、不同運輸方式信息異步嚴重等。
目前,鐵路國際聯運國內階段基本實現全程數字化,通過電子口岸頒發的IC 卡即可辦理國內的海關業務,但通關過境的整個流程涉及到多個檢查機構,包括海關、檢疫部門、場站以及貨運代理等。中歐班列的滿洲里口岸、二連浩特口岸以及阿拉山口口岸,在政策的支持下通過多方的聯合辦公基本能夠實現“一站式”簡化業務流程。自海關總署推行“互聯網+海關”平臺以來,不斷有地方海關開啟相應端口,實現無紙化報關[7]。
除開場站的換裝作業,班列通關過程最大的問題在于數據共享性較差,聯合辦公更多只是一種解決燃眉之急的方式,不能從源頭上解決數據異步的情況,更多是需要打通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渠道,這樣才能保證數據在整個運輸過程中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目前,鐵路國際聯運在數據交換技術上,沿用傳統數據交換技術。數據交換技術可大致分為線路交換和儲存轉發交換兩種形式,線路交換最廣泛的案例為有線電話,儲存轉發交換形式下又包含了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兩者都是基于報文文件進行傳輸,后者是前者在傳輸過程中的優化和提升。
數據交換的內部流程如圖1所示。系統A 下達數據交換請求并選擇交換的數據文件,數據文件通過數據交換平臺進行單證映射生成平面文件,之后再將其翻譯為便于傳輸的XML 文件,通過Web 服務進行數據傳輸,到達指定對象后再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對XML文件進行翻譯,生成相應的平面文件,最后通過單證映射復原文件。
云環境下的鐵路國際聯運數據交換架構由四個層次構成,分別是用戶、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圖1 報文數據交換流程
(1)用戶。涵蓋了國際聯運數據交換的各個參與方,包括鐵路、海關、檢疫以及其他相關部門。不同參與方通過平臺共享數據,獲取數據,保證了信息完整性的同時,又提高了作業效率。
(2)軟件即服務。通過WebService 來實現提前布局好的應用服務,就國際聯運數據交換平臺而言,其核心的應用服務是數據交換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能存在不同訂單之間的關聯匹配、資源分配和運維管理,此外,也需要對節點和流程進行管理和優化,實現對全局的把控。
(3)平臺即服務。該層是數據交換服務的核心,通過Sass層的指令將指定的數據轉換為指定標準的報文文件(XML 文件),運用分布式計算進行數據的傳輸和共享,對接收的數據也是在該層進行報文的解析和轉換,此外,數據的預處理(搜集、整理、清洗和轉換)也是在該層進行。
(4)基礎設施即服務。主要涉及基礎硬件、軟件以及服務三個方面的設施,包括數據源(數據庫、外部端口和資源調度)、主機、通信協議、交換機、網絡、云服務器等為上層運行提供環境支撐[8]。
云環境下的國際聯運數據交換架構如圖2所示。
Sass、Pass 和Iass 三個層次對應了三種不同模式的云計算服務,三種服務模型也能夠獨立為用戶提供云服務,三種服務模型之間也存在一定但不必要的依賴關系。

圖2 云環境下的國際聯運數據交換架構
目前,基于云計算的數據交換暫時沒有絕對的標準流程,結合云計算、分布式存儲和分布式計算的特點,云環境下的報文數據交換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云環境下的報文數據交換流程
在該環境下,數據的交換技術的本質還是儲存轉發技術,其傳輸的對象仍然為高拓展性的XML 文件,結合分布式計算,將其轉化為多線程任務進行指令語義解析,最后將多線程任務的輸出結果合并復原數據文件,按照一定的數據存儲架構導入至目標對象的數據庫中。
電子數據交換平臺采用了Hadoop 架構,其技術架構層次劃分自底向上分別為:系統層、數據層、存儲層、分析層、表示層五層。大數據技術在應用平臺的數據處理及應用流程,包括聚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和利用數據等基本環節。在數據交換方面,根據行業規范,中外鐵路間數據交換采用UN/EDITFACT標準,進行電子數據交換的技術操作程序如圖4所示。

圖4 報文傳輸處理流程
從圖4可以看出車站到鐵路局再到電子數據交換平臺,采用XML的傳輸格式;從電子數據交換平臺到外方鐵路按照EDI的標準格式。
(1)接收內網發送的聯運運單并轉發到運輸信息集成平臺:從MQ 隊列中讀取聯運運單,通過統一傳輸平臺,經鐵路局轉發到相應口岸站。
(2)運單入庫:同時,通過MQ應用安全代理和安全平臺,將聯運運單傳送到外網電子數據交換平臺服務器,根據預定義的鐵路內部格式,對運單內容進行解析及有效性校驗后,寫入數據庫。
(3)生成電子數據交換報文:根據預先定義的平文件與IFTMIN 報文間的轉換邏輯,生成IFTMIN 聯運運單,并對文件進行組合、打包,以備交換。
(4)運單發送:將EDI 報文格式運單發送到外鐵MQ 隊列中,并在收到外鐵發回的CONTRL 信息后,進行入庫、存檔、備份等操作,至此,說明該運單被外方接收,即完成了運單的發送過程。
(1)外方聯運運單報文接收:實時偵聽聯運運單接收隊列,自動接收報文,并進行報文格式有效性校驗,校驗通過后,發送CONTRL 確認給外方,確認收到該報文。
(2)報文解析及入庫:將報文進行解包、拆分,并根據預定義的轉換邏輯,將其轉換為內部報文格式運單(平文件或XML格式),寫入數據庫。
(3)報文的傳輸:將內部報文格式的運單,通過MQ應用安全代理和安全平臺傳送到內網,通過TMIS統一傳輸平臺,傳送運輸信息集成平臺。
云計算作為一種新型技術架構方法,在大數據處理、資源整合以及服務應用等多個方面有著較大優勢。通過對中國鐵路國際聯運現狀進行分析,明確其信息需求,并提出云計算這一新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構建了云環境下的數據交換平臺架構,梳理了數據交換流程,進而提出了新的數據交換方案,最后通過鐵路中外數據交換案例,驗證該技術能夠打通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通道,有效解決不同系統之間數據共享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