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卓,馬皓月,孫 淼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自貿區戰略以及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物流行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1]。作為國與國之間經濟往來的橋梁和紐帶,國際物流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樣的時代背景對《國際物流(雙語)》課程的教學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目前,高等學校的國際物流雙語課程教學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內容繁多復雜、教學采用傳統灌輸式模式、實踐教學創新性不足等。傳統模式下的“填鴨式”教學不僅束縛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無法充分實現“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而且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獨立從事國際物流相關業務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因而很難形成創新實踐能力。
《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中也指出,要加強國家物流樞紐及物流網絡的建設,而在我國六大物流樞紐類型中,陸上邊境口岸型物流樞紐作為口岸區域發展、跨境電商發展的支撐,在國際貿易、國際物流中承擔著通關、過境運輸等重要任務。而要實現國際物流通關一體化以及過境運輸的便捷化就需要有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加入到國際物流行業中去。這也意味著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國際物流專業素養以及英語水平、更要關注學生的實務能力,來更好地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學習產出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稱OBE)理念是由美國教育學家Spady于1981年最早提出來的,在國外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也在很多國家的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中得到廣泛運用。OBE 注重以學生為本,注重教學效果及課程學習與目標的契合度,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因此在當前國內教育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盡管國內各大高校逐漸認識到國際物流雙語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由于課時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各高校開設的國際物流課程仍多以理論教學為主,對于實踐教學方法多處在不斷探索階段。高校多以鼓勵學生參加相關比賽、校企合作、企業參觀和企業實習等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比賽、企業實習提供的機會有限,這些機會無法滿足莘莘學子的實踐需求;部分院校購買、配備了相關軟件設備以供使用,但由于實驗設備價格昂貴,設備數量與選課人數存在嚴重不匹配現象,且學生必須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進行實驗、了解國際物流通關的工作流程,實驗教學成果并不理想。不僅如此,學生非常缺少實務英語的交流環境和機會,這些都限制了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深入學習和工作探索。
鑒于此,本文針對國際物流發展對于國際物流人才的要求,基于OBE教學理念,以東北林業大學物流工程專業《國際物流(雙語)》課程為例,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進行研究,開發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軟件并付諸于教學實踐當中,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實踐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在雙語教育方面,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美國、日本、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在長期實施雙語教育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且各具特色。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國外許多學者就開始對雙語教育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陸續出版了許多著作,形成了一定的理論研究體系。國外雙語教育的開展,促使著雙語教育理論的發展,雙語教育理論的不斷豐富,指導著雙語教育的健康發展,進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環。
國外研究的方法非常豐富,包括定量研究與質性研究兩大類,早些年的趨向采用實驗法,近些年的研究多為質性研究,具體研究手段有問卷法、調查訪談法、個案法、實地觀察法等[4]。例如,Marinova-Todd等人[5]曾向學校及臨床專業人士搜集資料,了解他們在為有發展障礙的學生提供雙語支援方面的意見。Rudas等[6]強調雙語教育模式是保護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雙向模式之一。Turnbull[7]以多元能力和跨語言為框架,進一步探討了外語學習者作為新興雙語者的重要性,希望人們認識到在外語教育中這種思維模式需要認識論上的改變。
從實踐方面來看,沉浸式雙語教育等幾種國外雙語教學模式的應用都有特定的社會意圖與教育目的。也就是說,國外實施雙語教學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實踐模式,包括雙語政策和雙語師資培訓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范圍較廣,研究形式多樣。
國內雙語教學研究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自2001年以來開始出現蓬勃發展局面。近年來,國內學者在雙語教學方面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例如,鄭洪清[8]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提出了雙語教學應當注重實用性、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盡量選取中英文雙語教材、加強雙語教學的師資力量等建議。白韜喆和李星儀[9]結合當前“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以及“翻轉課堂”的蓬勃發展,綜合考慮了學、教以及學與教之間的紐帶,從學生素養、師資力量以及學習資源三方面對影響雙語教學過程的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層次分析法建立了AHP模型,同時結合了問卷調查,科學地判斷了影響因素及其重要性程度。王錦[10]認為雙語教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初創期、示范推進期和分化發展期。在建設過程中,反映出幾個主要的問題:課程建設者對雙語課程的價值和目標認識不全面,雙語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課程能力不足,課程建設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規劃和實施,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在國際貿易以及國際物流相關領域的教材和參考書相對比較豐富,同時知識結構體系也相對比較完善,這種情況致使大部分課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思路趨于固定化和同質化,缺少對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很難將學到的知識消化理解并靈活地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近年來,一些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始關注雙語教學在物流專業應用于發展。高珊等人[11]根據物流工程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設計了基于“Kemp”《物流工程》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模式,確定以“學習需要”為起點,以教學目標為考核體系,重視教學活動、課程和任務等過程培養;葉勇等人[12]從雙向浸入式教育研究的課程體系、過程監控、學生意識和網絡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教學改革對策研究,認為浸入式教學的實踐應用對提高物流雙語教學水平有著推動作用;韋蘭萍等人[13]首先根據物流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及《物流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情況。闡述了基于TOPCARES-CDIO 的《物流信息技術》課程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其次,對課程實施過程進行了探討與闡述;最后,對實施效果進行了分析;馬從安[14]從工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角度進行了雙語教學的實踐與反思。於軍和曲林遲[15]從教材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式選擇、教師組合及其安排和多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后,提出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旨在讓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真正獲得語言優勢、思維優勢、專業優勢和本土優勢。卞琦娟和唐力[16]以管理學概論課程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對比研究高校不同年級學生對雙語教學認知評價、對教學模式評價、對課程實用教材和教學資料的評價以及對雙語教學效果的評價。調查結果表明,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應當從教學時間安排、師資、教學方式、模式、教材等方面進行改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具有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傳統的以理論教學為主、案例教學和實驗驗證為輔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這一新時代的要求。目前,我國很多高校也陸續開展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韓芝俠等[17]結合應用實例,介紹了仿真虛擬實驗教學技術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并指出了其相對于具體實物實驗的優缺點,探討了實驗教學的一些新思路;蒙艷玫等[18]對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進行實驗教學改革,構建了以實驗獨立設課為主線,涵蓋機械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全過程的開放式實驗和實驗教學體系。通過科研成果轉化、自主研發和聯合研發,建立了必修與選修實驗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開放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內容,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的學生課外實踐和科技創新平臺。陳鐵等[19]利用三峽大學的水電特色,從教學設計出發,提出了工程性、綜合性和科學性的水電運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的設計理念,設計并建設了水電運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的實驗平臺、實驗資源和實驗項目,改革了教學模式,用安全、可靠和經濟的實驗項目替代了高危、不可逆操作的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儲伶麗和郭江[20]以西安翻譯學院國際貿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為例,分析了該中心的特色、項目資源、教學資源建設效果等,認為該中心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符合國際貿易專業的發展需求,能有效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在國際物物流雙語課程建設,尤其是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方面的研究還未系統化。隨著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深入,我國各高校對于雙語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將進一步加強,以培養新時代人才的國際視野,進而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同時,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以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基于OBE理念的《國際物流(雙語)》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軟件使用人群為授課教師和學生,二者的需求分析如下:
“教師”角度:軟件由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進行設計,在保證軟件實務性的基礎上突出課程的重點與難點問題,規范單證填寫、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其嚴謹的工作態度。整合不同的角色(企業、海關)功能于一個軟件平臺下,同時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學生”角度:課前學生可以通過操作軟件明確課程學習目標,確定具體的學習方案。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后,此軟件可作為檢驗學習成果的工具,從而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

圖1 軟件操作流程圖
該軟件作為《國際物流(雙語)》課程的實驗教學輔助軟件,主要設計思想是以學生為本,拓展其學科知識和相關的業務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為其個性化學習需求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從“企業”、“海關”兩個角度出發,采用實務設計與教學設計相結合的方法將軟件劃分為10 個模塊,即企業功能方面的進口報檢單、出口報檢單、報關流程、代碼查詢、進口報關、出口報關、單據打印和海關功能方面的待審單證查詢、審核進口報關單、審核出口報關單[21]。
軟件依托Visual Studio 2012,使用C#語言進行數據庫設計編程,充分考慮功能實現與系統運行效率及其穩定性,全面分析并設計最佳實施方案。軟件操作流程圖如圖1所示。軟件運行時,首先進入“登錄”界面,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登錄的用戶類型。選擇“企業”類型時,可模擬貨物報檢單和報關單的填制、發送、修改、打印及代碼查詢等流程;選擇“海關”類型時,可模擬海關進行報關單、報檢單審核,以及查驗、征稅、放行等手續。
本課程的實驗主要是圍繞國際進出口貨物通關來展開的。為了在所開發的軟件上順利開展實驗項目操作,需要事先準備大量的雙語教學案例,其中包括貿易合同、進出口報關報檢文件、保險合同、海運提單、國際貨物托運單、商業發票等文檔。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教師以一個案例為例,教授學生如何去收集以及撰寫相應的雙語案例。本課程以2016 級學生為實驗對象,將學生分成五個小組來收集和撰寫案例。最后,將所有的案例匯總給老師進行審核并修改,符合要求后,整理成案例庫,供實驗使用。該項研究內容不僅激發了學生雙語學習的興趣,還使學生對知識學以致用,鍛煉了實踐操作技能。
另外,在授課形式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改革。改革傳統實驗教學手段中以教師為主的被動學習方式,將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網絡學習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東北林業大學《國際物流(雙語)》在線課程教學平臺,通過引導學生在實驗課前做好課前預習和準備工作。將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的實驗教學資源上傳到在線課程的資源庫,供學生下載使用。實驗課上由老師講解軟件操作的重點以及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并給予一對一的及時指導。課后,學生有任何問題,可以在在線課程的討論區進行互動,授課教師給予解答。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指導,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鍛煉口語能力。
在實驗教學結束之后,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以《國際物流》(雙語)課程2019年注冊的75 名學生為問卷調查對象,分別從實驗教學的學習成果、前沿性、創新與實踐結合、知識網絡體系、課堂氛圍與學生參與度幾個方面進行了效果評估。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66 份,結果統計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學生對課堂氛圍和參與度整體持滿意態度,“OBE”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值得注意的是,學習成果卻并未完全達到相應的狀態,仍有小部分同學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持不滿意態度。通過進一步了解發現,這些學生的英語功底較為單薄,對教學資料中的英文轉變不適應,課后自主復習難度大。授課教師可采納學生建議,通過增加課堂提問的頻率實現知識的溫故知新;教師也要不斷精進教學計劃,可預先進行學生能力水平測試,了解學生基礎情況,依據結果調整學習資料中的英文內容比例。
實驗教學軟件的性能評價結果如圖3所示。結果顯示,本課程自主研發的國際貨物通關教學輔助軟件操作流暢度、便捷性、運行穩定性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可,這也為學生課下自我練習提供了保障。62%的學生認為該軟件對課程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加深了對課程知識的理解,36%的學生認為該軟件對課程知識理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的學生認為軟件對課程有促進作用,但仍需精進。據同學反饋,目前報關單填寫步驟有待簡化,希望改善“代碼查詢”界面與“新建報關單”界面的兼容性。此外,實驗指導書可以以情景案例的形式給出并隨附貿易單證,取締以往直接羅列實驗信息的形式,給予學生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機會,滿足學生自主探索的需求。對于本課程自主研發的軟件,92%的學生表示是第一次接觸。事實上,學生對于實驗教學的興趣比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要高,但由于實驗設備的局限,學生的實踐機會少之又少,從教學成果以及設備購進資金等角度來看,自主研發軟件應用于實踐教學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圖2 “OBE”理念下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評價結果

圖3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軟件性能評價結果
本文以東北林業大學物流工程專業的《國際物流(雙語)》課程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目前國內國際物流教學情況進行分析,探究改善學生的理論學習情況以及實踐技能的教學改革方法;應用自主研發的實驗教學軟件實現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有效結合,總結出一套創新型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并對教學改革后的實驗教學模式和自主研發的實驗教學軟件進行評估,通過總結經驗改善不足,為更好地開展本課程及相關課程的實驗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