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朱東峰
(淮海技師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和《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由此,技工院校的教育特色重點體現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這也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促進技工院校教學模式創新、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的重要渠道。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模具工業作為國家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代表,處于高速發展的態勢。在此大好形勢下,模具企業急需大批掌握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知識與技能、模具產品形成工藝、模具生產設備操作、模具項目組織與生產管理的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因此,加快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是現階段技工院校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傳統的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學生深度操作時間程度不夠,導致所培養的學生難以滿足模具專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和核心,也是改革的重難點。”因此,為了構建適應現代模具企業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技工院校應緊密圍繞模具行業企業的技術崗位對學生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及綜合素養的要求,積極實施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統一、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統一、專業教學與崗位需求相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構建以職業能力發展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教學體系,最終實現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一體化教學模式,為模具相關企業培養從事模具設計、制造、生產、管理、裝配、管理等崗位的技能型人才,從而積極加快國家模具行業的發展。
由于模具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為此,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模具專業課程教學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課堂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做中學習模具理論知識、在做中掌握模具設計、制造及安裝等實踐技能、在做中培養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真正地實現“教學做合一”,從而推進模具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
傳統的模具專業教學教師更多是以教材為載體,使得課堂教學具有一定局限性和狹隘性。但實際上,模具設計與制造相關技術隨著模具行業和科技手段的快速發展,也不斷向前在發展,模具企業需要具備前瞻性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背景下,模具專業課程應在行業崗位技能需求的基礎上,融合最新理論與實踐知識,并建立靈活可行的課程教學體系,讓課堂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培養適合模具行業發展的專業人才。
“學以致用”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模具專業課程教學應針對學生學情和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學會知識遷移運用,并能在實踐中進行靈活運用,從而獲得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實踐技能的提升。
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理念的模具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即根據模具行業及企業的相關崗位技能要求,對模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重新定位,制定一體化的課程體系,確保專業課程教學有效的將生產與學習相融合,使得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模具專業人才的培養,從而形成“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一體化課程教學體系。
技工院校是為社會經濟及企業發展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模具專業的建設必須適應社會及企業需求,而校企合作成為有效解決該問題的重要渠道。因此,以校企合作為載體,加強對模具專業建設是成功實現人才培養的關鍵。第一,應明確校企在合作過程中的各自職責,學校圍繞企業崗位技能需求對學生進行模具生產等基礎知識和技能教育;企業為學校提供技術指導,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并通過制定校企合作規章制度,促使校企合作規范化、科學化的運行,切實發揮校企合作價值;第二,將學校建設成為企業的科研中心與培訓中心,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培養資源,實現對人才的培養,有效降低人才培養成本,同時,企業還可以利用學校的人才優勢,通過組建科研小組,解決模具生產過程中的工藝難題及新產品的開發研發,既能為學校學生提供教學實踐資源,也能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第三,學校安排學生通過輪崗實習的方式,讓學生到合作企業中實習,掌握模具生產工藝流程和提高職業技能。這種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專業課程培養體系,能讓學生扎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
模具專業是伴隨著機械專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分工的細化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業,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模具設計、制造、裝配、維修、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以來,模具專業積極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技工院校鮮明特色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學年,學生主要學習模具專業基礎課程和文化基礎課程,安排學生到合作企業隨崗見習,讓學生了解模具企業文化、模具生產設備及相關操作流程,為學生模具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學年,學生主要學習模具專業課程,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實訓基地中掌握模具生產工藝與技能,在完成技能訓練和考核后,以輪崗的形式到合作企業中進行專業實習,通過崗位操作,親身經歷模具生產的整個過程,積累實戰經驗,提高操作技能;
第三學年,學生主要完成專業核心課程,并以頂崗實習的形式,逐步地幫助學生掌握崗位技能,適應企業的生產要求,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學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需要在企業與學校雙方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地完成不同難度的模具設計及制作整個流程,包括模具材料報價搜集、材料采購、模具設計、模具加工、模具試模和修模、模具設備操作、模具維修等全部流程,只有經雙方導師審核通過后,才能予以參與答辯,并在答辯合格后,根據其完成難以程度,授以不同等級技師資格證。
課程體系是技工院校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背景下,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是打破模具專業原有的學科體系,在遵循重基礎、重技能、實踐性、綜合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的基礎上,把整個專業課程分為三個模塊:專業基礎知識模塊、專業核心知識模塊和綜合素養培養模塊,充分體現“寬基礎、活模塊”的專業特點。其中:
(1)專業基礎知識模塊在遵循“夠用、實用”的基礎上,通過開設機械制圖與計算機制圖、公差與測量技術、電工電子技術、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技術、模具制造工藝學、機構與機械零件、工程力學、模具CAD設計、模具加工與編程等基礎理論課程,為專業核心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2)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主要開設沖壓模具設計、塑料模具設計、模具鉗工工藝學、數控加工工藝、模具設計與制造工藝、模具安裝與調試、模具特種加工、機械制造工藝等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程項目任務為載體,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訓練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校內實訓和企業實習結合的方式,實現學習過程工作化、工作過程學習化,從而推進一體化改革,實現模具專業教學與企業崗位需求、課程教學內容與實際生產過程、學校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資格證書之間的有效對接。
(3)綜合素養培養模塊,主要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專題講座、社會實踐等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文化基礎知識、人文教育、職業素養、職業道德、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養,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和職業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基礎上,構建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需要突破傳統教學觀和人才培養觀的束縛,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課程目標,形成“學校、企業、家長、學生”四位一體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根據模具專業的特點,建立完善的學生考評制度,對學生的校內學習、企業實習及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學業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個人思想品質、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評價,從而幫助學校、企業、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提高綜合能力,更好地適應崗位工作。
綜上所述,基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模具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探索與實踐,是以國家政策為引導,以培養具有模具專業前瞻性技能技術與創新性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為運行機制,實現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這既是技工院校教育成功的體現,是企業人才儲備實現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適應新形勢下模具產業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我國模具技術型人才的發展及社會經濟的改革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