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吳利娟
摘 要:幼兒園主題性游戲從突破區域活動傳統形式出發,以文學作品為切入口,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求創設具有游戲性、情境性、探索性的區域活動,實現文學作品與區域活動、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有效整合。主題性游戲的實施抓住了幼兒的生長點,促進幼兒在活動中不斷發展;抓住了教師的成長點,促使教師在活動中反思、成長。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主題性游戲研究之路的思與行。
關鍵詞:主題性游戲;研究之路;思與行;幼兒園;生長點;成長點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9-0071-0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那么,在實踐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獲取經驗的需要呢?筆者所在幼兒園嘗試從突破區域活動傳統形式出發,以文學作品為切入口,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求創設具有游戲性、情境性、探索性的區域活動,實現文學作品與區域活動的有效整合,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和探索欲望,讓幼兒在親手操作、親身體驗中自我發現,推動主動學習的發生。
一、前奏——敲開游戲之門
1.明晰一個概念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學中最能體現幼兒自主活動能力的一種組織形式,但是在傳統的區域活動中,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局面,區域間的整合性、聯系性弱。而主題性游戲則是根據幼兒的年齡與學習特點,通過選擇適宜的文學作品,充分挖掘文學中的有益元素和教育價值,根據教學目標提供并創設適合幼兒游戲的材料與環境,通過有效的策略整合各區域之間的聯系,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構建整體經驗,獲得整體發展。
2.選擇一個作品
文學作品是否適合幼兒的發展,是否能和區域進行整合,作品的選擇很重要,因此在選擇作品時,應遵循以下原則:小班在作品的選擇上以動物為主,故事場景和道具變化少,情節簡單,重復的句子多,幼兒容易模仿,如《咕咚來了》《拔蘿卜》《挑食的小姑娘》等;中班在作品的選擇上以動物或人物為主,主題突出,情節曲折,語言表述和場景變化較豐富,如《黑貓警長》《白羊村的蔬菜基地》《老虎拔牙》等;大班在作品的選擇上以多個人物或動物為主,主題更多元,情節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語言規范,具有感染力,場景能隨著故事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如《皇帝的新裝》《小樹和它的朋友們》《老鼠嫁女》等。
3.梳理構建關鍵經驗
為了使主題性游戲實現有機整合,教師可結合文學作品的內容以及區域特點,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恰如其分的引導,梳理構建幼兒關鍵經驗,從而將幼兒的零散經驗串聯起來,構建完整的經驗體系。
二、和聲——踏上游戲之路
主題性游戲是幼兒圍繞文學作品自主生成各類區域活動,所有的區城并不是在主題活動建構后馬上就能創設出來的,可能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兩三個區域與主題有關,但隨著主題活動的持續開展,區城活動會越來越多。這些區城呈現了自然性、延續性和發展性,推動了主題性游戲的深入開展。那么,文學作品如何自然地與區域整合呢?
1.文學作品與區域活動的整合
(1)語言區:文學作品從陌生到熟悉的轉化。一個陌生的文學作品,僅僅靠課堂教學是無法滿足幼兒發展需求的,這時語言區就自然生成。在語言區,教師可以把文學作品中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內容通過各種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操作,以加深理解和記憶,如“皮影戲表演”“故事大王評選”“故事盒”等。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在集體活動中還沒有來得及掌握的幼兒繼續學習,讓已經掌握的幼兒進行強化,讓學有余力的幼兒得到提升。(2)美工區:文學經驗到美術經驗的轉化。《指南》指出:小班幼兒“能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大體畫出自己想畫的人或者事物”。中班幼兒“能用繪畫、捏泥、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現自己觀察和想象的事物”。大班幼兒“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擬人化的動物形象充滿活力,教師可以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在美工區提供不同的材料,鼓勵和引導幼兒們通過觀察想象等方式以全新的視角塑造心中的形象。(3)表演區:文學經驗到表演經驗的轉化。《指南》中指出:“鼓勵幼兒用繪畫、表演等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故事的理解。”表演是以文學作品為藍本,孩子們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用語言、肢體、表情等表現故事的情節,表達他們對作品的感受。把文學作品變成故事并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劇本的創編、角色的塑造、角色心理的揣摩等一系列內容都可以通過表演區讓幼兒自主選擇、自由探索、自信表現。(4)其他區域:文學經驗到其他經驗的拓展。文學作品因為內容不同以及幼兒關注點不同,有的可以在科學區呈現,有的可以在建構區呈現,有的可以在棋類區呈現,但這些材料的投放,都要貼合幼兒的興趣,抓住幼兒的興趣,進行靈活調整。
2.區域與區域之間材料的整合
在傳統游戲中材料一般有嚴格的分類放置要求,各種材料都有固定的位置,幼兒只能在某一區域內操作相應的材料。而主題性游戲不僅要關注材料的多樣性、層次性和趣味性,還要將區域材料進行整合,增強游戲區之間的關聯性與互動性。整合幼兒獲得的相關主題經驗,能避免出現區域之間的孤立現象。(1)美工區與表演區的整合。背景、服裝、道具、海報、門票等是表演游戲不可缺少的物質材料,它能吸引幼兒,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和意愿,提示幼兒在一定的游戲情境中進行表演。在以往的游戲活動中,教師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制作自己認為需要用到的精美的道具,然而一段時間后,孩子們對這些材料就失去了興趣。因此,教師應巧妙地整合美工區,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興趣、文學表演主題等,與幼兒討論、制作,從而實現美工區與表演區的整合。(2)美工區與語言區的整合。美工區除了制作表演區所需要的材料外,還會有一些小型的繪畫、手工等作品,這些是幼兒文學經驗到美術經驗的轉化,那么這些作品要放到哪里去呢?可以投放到語言區,成為“皮影戲”的表演道具,成為“故事盒”的操作材料,讓幼兒的作品成為輔助幼兒語言學習的工具。除此以外,在美工區內,教師也可以根據幼兒的需要,投放幼兒錄制的音頻、圖書等材料,通過傾聽音頻、閱讀圖書等方式幫助幼兒了解故事內容,再現故事場景,從而建立新的美術經驗,創作新的美術作品。(3)語言區與表演區的整合。表演需要劇本,需要臺詞,需要表情、動作,這些怎么來?文學作品中常有一些描述性的語句不適合直接表演,這要怎么辦?可以通過創設一些與表演區聯系密切、具有操作性的游戲活動,啟發孩子們開動腦筋,想辦法設計角色語言,使之成為集聚幼兒集體智慧的創作過程。(4)其他區域的整合。除以上三個區域以外,還有一些區域根據文學作品的內容也可以進行整合,如可將美工區制作的材料送到建構區,使之成為建構區的輔助材料;可讓幼兒利用建構區中的大型結構材料搭建一個牢固、美觀的舞臺,請美工區的幼兒對舞臺進行裝飾。
三、間奏——反思游戲之行
主題性游戲的開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幼兒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游戲的設計者、參與者,真正體現了“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在游戲中,幼兒參與積極性高,能積極動腦、大膽創作,通過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討,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有效促進良好個性的發展。
主題性游戲的實施讓教師重新審視區域活動的開展。以往教師在創設區城活動時,總是單一地考慮某一區域的特點,總是孤立地進行思考。而在主題性區城活動中,教師要進行文學內容與區城設置、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整合,必須時刻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不斷發現、分析、解決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們學會了用心去發現、去感悟、去思考,最終會將教育理念轉化為自覺的教育實踐。
總之,主題性游戲的開展,消除了區域與區域之間互相割裂、互不相融的現象,實現了在主題背景下的教育目標、內容、材料等各方面的相互滲透、交叉聯系和有機整合。課題研究還在繼續前行,教師應繼續邊探索邊實踐,邊實踐邊調整。相信在全體教師、幼兒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主題性游戲課題研究將會更加深入,以更好地促進幼兒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亞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健康成長的現實參照[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29).
[2]曹飛.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推進路線規劃探究[J].成才之路,2018(29).
[3]龐帥華.幼兒園語言與藝術整合課程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7(06).
[4]張娜.學前教育課程模式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