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聰敏
摘 要:德育具有實踐性和體驗性的特點,教師應重視組織學生開展德育社會實踐活動,最大化地發揮活動的德育功能。教師通過開展社會活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策略有:構建活動情境,樹立責任意識;團隊合作配合,提高責任動力;組織親子活動,強化責任習慣;重視活動心得,加深責任領悟。
關鍵詞:德育;責任意識;社會活動;活動情境;團隊合作;親子活動;活動心得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9-0023-02
德育具有實踐性和體驗性的特點,新課標明確指出德育應積極貫徹和落實到社會活動中,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對品德內涵、法治意識、生活規則等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在參加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行為習慣能夠得以規范,道德認知能夠得以提升,道德情感能夠得以深化,道德行為能夠得以踐行。因此,教師應重視組織學生開展德育社會實踐活動。教師開展德育社會實踐活動時,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進而提高國民整體素質。
一、開展社會德育實踐活動的意義
如今,學校德育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德育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如果教師單純就社會責任內涵進行硬性灌輸,則會限制學生的領悟程度。同時,德育內容也會因其枯燥性而限制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社會活動是一種實踐性、探究性很強的活動,教師以社會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德育工作,所呈現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德育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德育內涵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對生活中的相關規則,以及身為公民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有進一步的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教師要重視德育社會實踐活動的優化組織與實施,最大化地發揮活動的德育功能。
二、開展社會活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策略
1.構建活動情境,樹立責任意識
在組織具體社會活動之前,教師需要根據活動主題和內容,構建直觀的情境,促使學生通過情境觀察與體驗加深情感認知,并且樹立良好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在接下來的社會活動中表現更加積極,態度更加端正。通常情況下,在社會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與活動主題相關的圖片或視頻素材,促使學生在視覺的刺激下加深情感體驗,從而樹立自身在社會活動中的責任意識,并明確責任范圍和具體要求。比如,教師組織“節約是美德”社會活動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活動主題直觀展示給學生,如農民伯伯在田地里揮汗如雨、一些國內外名人有關節儉的典型事例、舊時代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等圖片或視頻。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對節約形成正確的情感認知,并積極參與到“節約是美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計“節約是美德”宣傳板報,在學校周邊范圍開展“節約是美德”主題宣講活動等。教師合理構建情境,能夠加深學生對社會活動的思想認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促使其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參與到社會活動中。
2.團隊合作配合,提高責任動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需要創新社會活動組織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需求,組織合作型社會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責任動力,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參與社會活動,并在活動實踐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和品德素養。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參觀科技館”社會活動。在前往活動目的地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并在各小組內選出小組長,讓其負責組內人員人數核定、組員職能安排等工作。在參觀科技館活動期間,各小組要做到人員職能明確、分工合理,成員之間團結互助、互相關心,從而提高大家的責任意識。同時,在活動期間,各小組內成員應該科學地分工合作,通過對科技館科技項目進行記錄、團隊配合操作科技模型等方式充分體驗科技的魅力。或者,各小組可以開展科技創新比賽,小組內部成員要協調配合,彰顯科技創新靈感與思路,發揮各自的潛能和優勢。比如,小組內有人負責出點子,有人負責實踐,有人負責統籌……小組成員通過科學的分工合作共同探索科技的奧秘。
3.組織親子活動,強化責任習慣
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組織社會活動時可以與家長建立有效聯系,如組織親子社會活動,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和引導下自覺規范活動行為,強化責任習慣,提高社會責任素養。教師組織親子活動可以實現對家長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能夠保證社會活動的內容、情境更加豐富合理,使學生的責任意識得到有效激發。親子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家長的榜樣模范作用,讓學生以家長為標桿,自覺規范自身活動行為。比如,教師可以組織“綠色生態文明”社會活動,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到活動中。在教師的組織下,家長帶領學生在社區周邊進行垃圾清掃活動。在清掃垃圾活動的過程中,家長要向孩子滲透此次社會活動的意義,告訴他們保護環境對未來社會發展和建設,以及優化自身生活條件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活動過程中,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展現嚴謹、認真的活動行為,并規范學生的清掃行為,引導學生注重對角落衛生的清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態度。學生在家長的教導與行動的影響下,能夠自覺規范活動行為,積極參與到社會環境保護實踐活動中,并且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養成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
4.重視活動心得,加深責任領悟
教師在組織社會活動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對活動心得與體會的總結,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社會活動項目,就活動中所蘊含的德育內涵進行分析,并圍繞自身在活動體驗過程中的收獲進行總結。學生通過活動心得與體會的總結,能夠加深對社會活動的責任領悟,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圍繞具體的社會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實踐交流和探討。比如,在“保護校園環境,建設魅力校園”社會實踐活動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談談自己在本次活動中有哪些收獲、領悟和體會。學生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實踐活動,自己意識到亂丟垃圾是不好的習慣,損害了校園的生態環境,在今后的校園生活中要自覺維護校園衛生。學生們通過交流心得體會,能夠加深對活動內涵的理解與感悟。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根據學生們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性發言,用有內涵、有哲理的語言緊扣社會活動主題,如“保護環境,構建和諧生態家園”,從而提升學生的德育認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切實實現德育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教師積極組織社會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德育社會實踐活動的優化組織與實施,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積極構建活動情境,創新活動方式,注重學生對活動的心得與體會,讓學生在良好的社會活動環境中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提升思想品德素養。
參考文獻:
[1]趙麗霞,曹瑞,麥清.天津市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調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5(01).
[2]徐韓紅,譚麗娜.小學生責任意識培育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德育,2018(04).
[3]吳凡.中小學生公共責任意識培養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5.
[4]李小月.小學責任教育的問題與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0.
[5]王植林.小學生責任意識與主題教育活動[J].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6]陳璐璐.從品德教育實踐談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02).
[7]程東峰.青少年責任意識形成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