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華蓉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寫作能力是檢驗學生語文知識積累和運用最直接有效的標準。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師應該加大作文教學改革力度,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明確作文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寫真實的事,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不斷提高作文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改革;教學目標;情感;修改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30-0071-0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目前,很多學生懼怕寫作文,不能領會寫作要領,沒有體驗成功作文的快樂,把寫作當作一種痛苦的負擔。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累積不夠,缺少對生活的觀察,缺乏寫作素材,語言貧乏,沒有掌握寫作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寫作教學目標,采取能引發學生興趣的寫作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人、事、物及環境入手,寫真事,抒真情,描真景,還要重視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教學效率。具體來說,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語文作文有效教學進行探究。
一、明確寫作教學目標
長期以來,中小學作文教學存在一些弊端,其中沒有明確的作文教學目標是弊端之一。教師只是按照單元后的習作要求安排學生完成作文任務,沒有明確每次習作要發展什么能力、達到什么水平等。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明確作文要實現的目標,每次作文都朝著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兩個目標方向發展,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對作文教學目標的理解是片面的,只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和寫作技巧,忽略了提高學生通過觀察、作文而提升認識事物的能力,導致學生的作文枯燥乏味,有骨無肉。其實,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能否寫好作文,既取決于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又取決于對各種事物的認識。例如,學生的作文語句不通順,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方面是學生詞語的積累不夠,不會在作文中轉變口頭語言為書面語言,另一方面是對事物的認識程度不深,只知表面,不知內涵,是認識上的含糊造成了文句上的不通。又如,學生的作文條理不清,往往是思路不清的反映。葉圣陶先生說:“寫作的問題主要是思想而不是技巧,一篇文章優劣,其根據都在思想。把思想條理弄清了,話自然就會清楚。”從這里不難看出,作文教學必須把訓練思想和訓練語言統一起來,把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統一起來。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是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而是讓學生背熟一些范文,教給學生一些改頭換面的方法,讓學生應付考試。這種做法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毫無益處的。例如,有位學生的作文水平不高,但在一次學區統考中正好套上了自己背的一篇作文,并得到了所有閱卷教師的好評。事后,教師也對他進行了表揚,以鼓勵他再接再厲。然而,在后來的作文訓練中,他的作文并不見起色。這個實例說明了“應試”作文并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排除“應試”對作文教學的干擾,就要求教師正確對待考試,破除“為考而教”的思想,還要靠建立科學的作文教學質量評價制度,發揮質量評價對教學的積極導向和促進作用。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教師應注重發展,引導學生“自己和自己比”,鼓勵學生不斷提升自己。
二、指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作文教學雖然是以班級授課的形式進行的,實際上則是突出地表現為學生的獨立操作。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對于同一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分析、理解,然后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寫作,把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想寫出來,先讓學生口頭講述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然后把口頭語言轉換成書面語言,這就是寫真情實感。教師要鼓勵學生的作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發展個性,培養素質。
指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意思,首先要讓學生有意思要表達。學生已經積累了很多生活經驗,其中有很多可拿來當作作文的材料,但平時學生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提起筆來卻覺得沒什么可寫。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學生對作文有抵觸感和缺乏信心。教師要幫助學生消除思想障礙,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比較流利通順的語言來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學生一旦樹立了這種觀念,寫作時就會感到有不少東西可寫。例如,教師出了作文題“車廂見聞”,有個學生本來經歷過這么一件事:“他乘車去姨媽家,售票員對乘客態度非常惡劣,并且還要多收車費。售票員和乘客吵來吵去,影響了他愉快的心情。”他覺得這件事有負面效應,不能寫進作文,有思想顧慮。教師知道這個情況后,鼓勵他大膽地寫進作文,讓大家引以為戒。于是,他的作文得到了同學的一致好評,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了寫作的信心。這樣,學生就能將生活中的見聞源源不斷地寫進作文中。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為作文積累材料,如觀看一些優秀愛國影片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引導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重視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修改同學和自己的作文的能力。但是,部分教師缺乏先進的教學觀念,對新課標研究不夠,一直沿用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修改點評的老辦法,阻礙了作文教學的有效發展。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讓學生把初稿和定稿對照起來學習,體會為什么要這樣改。另外,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也不必篇篇都精批細改,但每次作文應該也可以有計劃地精批細改幾篇。凡是精批細致的,就要充分發揮它對指導學生批改的示范作用。還有,學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慢慢引導,不能急于求成,要多交流、多鼓勵、多指導。隨著學生修改能力的提高,教師要逐步放手,讓學生獨立修改。在學生自改后,教師再檢查、講評,進一步指導。有了修改作文的能力,還要有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改”的習慣應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中。例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句子重復、破碎、不連貫、思路不清楚,教師就應當及時加以糾正。只有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注意改正學生不好的語言習慣,他們作文中的毛病才會越來越少,作文水平才能得到不斷提高。
總之,作文是學生語言輸出能力的直接體現,也反映了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引下,立足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養成積累素材的習慣,指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拓展學生寫作思路,重視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從而夯實學生作文基礎,實現作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夏多義.小學作文教學改革探析[J].甘肅教育,2017(07).
[2]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余錦.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觀察力培養的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2).
[4]陳全有.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摭談[J].甘肅教育,2018(23).
[5]陳霞.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求”真[J].基礎教育研究,2018(22).
[6]俞正娟.摭談小學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J].甘肅教育,2018(22).
[7]俞國方.試析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實現個性化作文的對策[J].小學教學研究,2018(29).
[8]余婷.巧激趣 多練筆——小學作文教學初探[J].黑河教育,2017(12).
[9]蔣艷紅.胸中有材才能心中有感——新課標下小學寫作教學實踐探索[J].寧夏教育,2017(12).
[10]祝成榮.改革作文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寫作興趣[J].教書育人,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