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靖 陳愛平 韓芩
【摘要】地方本科學院培養人才的目的是向社會輸送能服務地方經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然而由于目前校企兩方面對人才培養的合作鏈條脫節,對學生的就業造成了壓力。綠色風機制造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平臺在機制專業中開設風機方向實驗班,在課程設置上增加風機專業課程,培養服務湖北省內風機生產企業的本科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風機方向;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計劃項目“風機的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研究”(T201833)。
武昌工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校創建于2002年,由以前的獨立學院通過教育部轉設評估成為具有獨立自主招生資格的二本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隸屬于武昌工學院的二級學院,現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工業設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四個本科專業。
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中開設風機方向是武昌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根據湖北省綠色風機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的精神與湖北省風機行業聯合橫向交流形成的新的培養模式,也是民辦高校唯一開設此方向的學院。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主要面向湖北省內風機生產企業,就業定位為服務各類流體機械的生產、維修及應用。通過近三年的試點,我們在該方向人才培養模式上通過不斷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通過對近兩屆風機方向畢業生就業的調查,下一步我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爭用三年時間培育形成一個為湖北省區域經濟服務、面向省內的風機生產企業、能適應行業需求的省級優勢專業。
一、基于協同創新平臺開設風機方向班的背景
綠色風機制造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是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財政廳批準成立的湖北省首批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單位之一。協同創新中心以武昌工學院為牽頭單位,聯合湖北省內裝備制造領域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校華中科技大學、風機行業大型企業湖北風機廠有限公司、武漢鼓風機有限公司、風機應用企業荊州市峪口禽業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作為協同創新體參與單位,圍繞綠色風機設計制造相關項目,學校利用人才優勢、知識創新優勢,企業利用技術創新優勢、生產平臺優勢,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及校內學科交叉合作的協同創新模式,建立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科技資源與生產應用體系相結合的“科研-制造-應用”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中心,致力于綠色風機制造協同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我國風機行業生產總值連續三年占全國GDP的1‰左右。同時,風機行業對資源冶煉、能源生產、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國民經濟命脈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我國開設有風機專業的大專院校,僅有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等少數幾所,存在著風機行業地位與行業人才供給不對等的問題。湖北省風機生產制造企業約有30多家,但開設風機專業的高校目前只有華中科技大學的能源動力學院,遠遠滿足不了風機生產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作為地方院校的武昌工學院,應該為湖北省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幫助。經過廣泛調研和論證,我們在機制專業中選拔一些學習成績好,愿意從事風機生產制造的學生專門開設了風機班。
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科學設置課程,在滿足學生通識課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專業課中應用性強的課程,如開設有限元分析、泵與風機、FLUENT入門的課程,推進專業課程群建設,確定本專業七大核心課程如機械工程制圖、控制工程基礎、機械設計、電工技術基礎、電子技術基礎、流體力學、流體機械原理。
由于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還未建立起完整的技術培訓體系,為了適應市場對產品的需求,縮小產品的研發周期,迫切希望高校能培養出很快適應工作要求的“專門化”人才,以解決企業所面臨的生產、技術、銷售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這樣就產生了學校的教育模式與企業的經營理念之間的沖突,產生了寬口徑人才培養與專門化人才需求的矛盾[1]。因此,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把企業的需求和學生的就業作為課程導向,使學生真正能夠在企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在實踐課程的安排上,重點突出學生的基本能力、綜合能力和實戰能力的訓練,安排大量的實訓、實習、實驗和課程設計內容。
三、加強風機班的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風機方向的專業課程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師資隊伍的培養方面學院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如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保證教學的正常進行。
第一,聘請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動力學院蔡兆麟教授為首席專家,全面指導幫助教師掌握風機方面的理論知識。
第二,聘請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的教授為學院機制專業的教師進行流體力學、風機原理等方面知識的培訓。
第三,委派老師進駐風機生產企業湖北三三重工有限公司跟生產技術人員一起工作,使老師得到了實際鍛煉,再回到課堂講課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第四,招聘具有企業工程背景的從事流體機械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專任教師,聘請湖北省內風機制造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作為特聘教授定期給風機班的學生開展專業講座。
四、自編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材
針對目前風機方面的教材適合地方本科學院教學比較少的情況,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和一本院校一樣,雖然教材也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十三五規劃教材”等,但其理論性和學術性很強,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要求不適應,教材內容滯后于實際生產,一些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沒有在教材中體現出來[2]。為了增強風機課程的針對性,結合機械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任課教師自編教材和實驗指導書,我們正在抓緊時間新編風機原理的教材,所有專業課程均選用突出應用型的實用教材。
五、實驗教學信息化,訂單培養風機人才
優化和完善實驗中心的網站和網絡教學平臺,完成實驗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統平臺建設。以教育部高校實踐教學裝備研究中心、湖北省綠色風機協同創新中心為平臺,繼續開發虛擬仿真在線學習實驗項目。由于湖北省風機專業的高校只有2所,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2014年機械工程學院與湖北三峰透平裝備有限公司、湖北三三重工有限公司合作,在機制專業中挑選29位學習成績良好且具有一定創新素質的2012級優秀學生,校企協同共建,為“綠色風機”制造設立“風機班”,為企業定向訂單式培養風機方面專業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實行“雙導師”指導,由學院教授負責學業輔導,企業專家負責職業引導。
六、加強風機方向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
在現有實驗儀器基礎上增加實驗設備和實驗室面積。力爭三年內風機實驗室面積達到320㎡,每年新增設備生均值0.5萬元,在目前已有的湖北三峰透平裝備有限公司和湖北三三重工有限公司實訓基地基礎上另增加一個學生實訓基地。在實習內容上,實物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虛擬仿真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兩者的交叉互補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在實習管理上,既有長期的統籌計劃,又有分段的具體要求和考核,實習目的明確;在實習場所上,既大力建設校內實習基地,又積極穩固校外實習基地。以校內實習為主,內容安排豐富,校內實習基地工程實訓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國內20多所高校參觀了該基地,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培養的實踐型技術人才受到企業的歡迎,很多企業愿意免費為我院學生提供實習場地。校外基地受限于生產條件,時間安排一般一周時間。采用這種實習模式后,學生有了更多的動手機會,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調動了教師指導實習的積極性。
七、推進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方式改革
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是本科教學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衡量本科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我們要求2015級風機班學生的畢業設計采用雙導師制,即學院老師與企業聘請的企業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題目以優先解決企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主,將實踐教學環節進行重組。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提煉具有工程應用背景的專業實驗,培育原創性實驗,持續提高設計性實驗、研究創新性實驗的比例[3]。將機械零件設計、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進行整體規劃,在這些實踐性教學環節中結合設計理論和現代設計方法的綜合訓練,有計劃、分階段地對學生加強計算機基礎訓練,如CAD、數據庫、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商業軟件應用、計算方法與數值計算等。
八、加強風機方向的產學研結合
聘請風機生產開發行業的技術人員為學院的名譽教授,定期邀請風機生產企業的負責人來校為學生開展培訓和講座,構建“知行交替”的教學模式,開放實驗室,實現儀器設備及實驗室共享機制。根據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打破學科體系,機械工程學院已與30多家省內外企業深入開展了實踐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企業家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4]。聘請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企事業專家擔任特聘教授、實習指導老師、校外專業指導顧問、兼職畢業設計(論文)指導老師,為機械工程學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指導性建議,提高了企事業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本專業教師要利用假期深入到風機企業進行調研,與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動力學院進行橫向聯系,了解風機行業最新的發展成果并與教學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徐冰.產學研協同創新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24):42-43.
[2]戴風華.應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設和管理的幾點思考[J].池州學院學報,2009(04):126-127.
[3]李秀文.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16(23):37-38.
[4]高軍,朱書卉.協同創新機制下創新人才培養有效的路徑探析[J].黑河學刊,2016(0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