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 吳江經技術開發區山湖花園小學
參加教研活動,聽水平二三年級《蹲挑起與游戲》。
熱身結束后,教師帶領同學們做了個輔助性游戲:高人、矮人、巨人,通過游戲過渡到口令練習準備——下蹲——起跳。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用語言提示,讓同學們發現雙腳落地的時候聲音震天響,請同學們嘗試一下,怎么樣才能將落地的聲音減輕。大家通過積極努力的練習,發現可以用屈膝緩沖的動作來減輕落地的聲音。教師邀請了一位學生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模仿展示的同學的動作進行練習。接著老師又向同學們拋出來一個問題:蹲跳起的動作,我們是不是應該跳的更高,那我們怎么樣才能跳得更高呢?熱鬧的練習后學生也找到了雙腿用力蹬地才能跳得更高。隨后進行了轉向蹲跳起、小矮人跳起等拓展練習。主教材的學習到這里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輔教材游戲:跳流星。
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學生也能主動參與到學練的過程中,但是在練習中我們并沒有看到學生身上本該有的活潑童性。上課的紀律是我們上好課的前提,但是在這節課上學生可能因為是公開課,有那么多的老師在看他們的表現而顯得拘謹。而教師并沒有深入把握學情,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通過設置活潑、有趣的學練環節,把學生引導到快樂的學練中,而教師卻是一板一眼,在預期的教學中穩步有序的與學生配合默契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所以在本節課的主教材部分沒有讓聽者感覺到充滿童性的體育練習。
輔教材游戲部分,因為器材的制作,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經常性的停止,雖然在游戲中學生已經體會到練習的目的,但是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讓學生更深的體會游戲的樂趣與運動的快樂。直到最后放松的環節,教師語言提示學生自由的發揮,展示自己舞姿的同時放松自己的身心,此時部分學生才開始放膽舞動自己的身姿。
輔助性游戲:高人、矮人、巨人,通過師生互動、轉換角色等方式進行,過渡到口令練習準備——下蹲——起跳。在蹲跳起的練習中,教師語言引導學生屈膝緩沖、落地輕巧。在練習中可以讓同學之間相互比一比,相互糾一糾,看看誰的落地更輕巧。在解決用力蹬地的時候,教師應提醒學生手臂向用力上擺,上下肢協調配合。為了讓學生充分做到蹬、擺,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動作,讓學生跳起后頭頂擊掌。來不及擊掌的學生說明沒有用力蹬地,充分跳起,在胸前擊掌的學生,說明擺臂沒有用力向上。在解決了屈膝緩沖、落地輕巧這個重點和用力蹬地的難點以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趣味的蹲跳起,例如:兩個同學一組,蹺蹺板練習。一位同學跳起,一位同學落下,兩人利用老師教的蹲跳起動作相互培訓進行練習。最后再進行拓展練習,轉向蹲跳起。
在輔教材游戲部分,教師可以改制器材,讓學生在游戲的時候更加連貫,提高成功率,體會成功的樂趣。
1.教學有“序”
“序”有兩層意思,一是順序與步驟,體育課堂教學場地大,不固定,隨時會調動隊伍,課堂教學的有序是教學活動正常、有效開展的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教學設計中無論教師創設多么新穎的情景,無論你采取多么花哨的隊形進行教學活動,作為教師必須要準確把握學情,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原有的基礎等進行預設,課堂上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引導方向,保證學習循序漸進。二是秩序,體育課堂絕大部分學生都處在動的狀態,教師一定要預設好學生學練的內容、方式,保證課堂要有秩序。本節課中不管是教學順序及步驟還是練習的秩序,師生都做得非常到位。
2.練習有“趣”
小學生天性活潑,喜歡新鮮有趣的東西。在沒有體育器材的練習中,教師必須要將練習的方式趣味化,簡單、枯燥的反復練習只會讓學生覺得疲勞,從而厭煩練習。應該讓學生在玩樂中得到鍛煉和提升,課堂上教師努力激發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和主動體育運動的欲望,讓快樂、有趣的體育練習常伴身邊。在課例中蹲跳起練習,在解決重難點以后,就是設置了趣味性較強的“蹺蹺板”練習,動態的練習中更讓學生體會到“趣”。
3.活動有“效”
結合教學實際,根據教師掌握的具體學情,選擇最佳教法,通過課堂教學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全面健康的發展。在游戲中,教師改制器材,讓流行貼著地面行走,讓我們的學生順利通過,連續不斷,這樣既鞏固了蹲跳起在游戲或實際生活的運用,又鍛煉學生反應能力,還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