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明
對老師,追尋“行動學習,助推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專業,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專業能力,還有專業品質(即尊重、寬容、理解等對待學生的基本價值品質)。在該校做的“好教師標準”的問卷調查中反應出,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即具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幽默風趣、寬容大度、認真負責的基本價值品質,學生需要的更多的是專業品質不斷發展的教師。
對學生,追尋“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校本課程的重要性在此凸顯,校本課程不但適應本校學生特點,而且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者,促進個性化發展的社團活動意義非常重大,例如該校的模擬聯合國就是遠近聞名的社團,吸引了許多兄弟院校的學生參與,同時,在社團里表現優秀的學生都考取了知名中學。據此反思,社團活動不單純是興趣愛好,它更多的是在鍛煉學生做某件事的專注力,專注力越高做事的效率就會越高,由此及彼,興趣和學習互相牽引,共同進步。
跟我們有著相似的辦學背景,同樣都存在民族生的教育問題,一小創設“一校兩區三部”,將少數民族學生專門設為“民族學生部”,同時設有預科班,民族學生在經過一年預科班的適應和學習之后才會被分到本地學生班。當然,這樣因校制宜的措施是在不斷地探索中一步步得出,學校曾經歷低谷期,在校的老師甚至都不敢進教室上課,再看如今的一學,井然有序,書聲瑯瑯,師生關系融洽,堅持,探索,是一小走出低谷的秘訣。
德育為先,承載教育之本:
第一、要強化師德教育,夯實德育理論基礎。發揮德育研究中心的作用,采用開班主任例會、開主題班會、班主任沙龍的方式強化班主任工作制度,在理論的指導下滲透著班主任工作的人文情懷。
第二、加強學生自主管理,落成養成教育。學校設有“養成教育月”、學生自主設計印發校報校刊,自主管理主要從高年級的學生會、自管會、學長制三種渠道開展管理,這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他們的自覺意識,又分擔了班主任甚至是學校的管理重任。
第三、整合資源,體現德育活動的課程化。學校將豐富多樣的蘊含著人文情懷的德育活動歸類為八個系列:主題教育(升旗、班會、少先隊日活動等)、社會實踐(軍訓、學農勞動等)、班級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隊、節慶紀念日系列、校本節日系列(3、4月的體育節、5、6月的環保科技節、9、10月的讀書節、11、12月的藝術節)、常規教育月、個性化教學的社團活動。各個系列縱橫交錯,相互推進,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
這樣飛躍式的進步,離不開學校精心的德育工作,以及該校的特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期五天的學習考察轉瞬即逝,但對自己的提升卻是永遠。堅持和探索是不變的話題,堅持該堅持的,探索未被開采的。總結來,結合本次赴天津學習到的新知識,我個人反思如下:
第一、追求新知,永無止境。作為語文老師,多讀書是畢生應該做的一件常事,一小語文教研組長李老師,僅僅是主持了短暫的教研會議,卻讓我心生敬佩,信手拈來的古典詩詞,深入淺出的教學理論,有趣大方的教態,原來,她平均每周都會閱讀“一書包”的書籍,這也是后來校長告訴我們的。
反思自己,雖然閑暇時間也會看書,但確實是“我看書非她看書”,看書的收獲在哪里?看的書又用在了哪里?看書不透不精不走心,如何將自己的學識落實到課堂中?
第二、探索個人特色,注重情景教學。一小的教學模式讓我深受啟發,甚至一小的老師做到了“一師一模式”,舉不勝舉,這才是教學的“百花燦爛,爭奇斗艷”。結合我自己的教學特點和性格特點,在向其他教師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已授課,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在此,我個人計劃初步探索一課一情景的教學方式,注重語文教學的情景化。當然,在教學實踐的背后,支撐教學實踐的還有扎實的理論基礎。
第三、夯實教育理論,提升專業素養。多年的教學,讓我對語文知識和教學目標等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在高年級的教學中,除了繼續增強對文本的自我理解外,還要積極參與教研,目的性地進行教學反思,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理論領域形成初步探索。
第四、堅守充滿人文情懷的教育。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讓學生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和空間里,沐浴著人文情懷的光輝,人格得到尊重,身心得到愉悅,智慧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完善,進而推己及人,影響社會,造福社會,使之成為“天下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