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使識字與書法學習成為學生一種愉快的、富有吸引力的學習體驗,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體驗。低年級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色彩豐富的畫面,有趣的故事情節,美輪美奐的聲音、動畫創設的情景都會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語言優美,充滿詩意的童話故事。它通過小黃鶯、小燕子和小麻雀的對話,展示了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課前先播放一段視頻:春天來了,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像春姑娘紡出的線,配之活潑輕快的歌曲《春雨沙沙》,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讓學生對春天以及春雨給大地帶來的勃勃生機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學生充分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美麗的桃花圖,朵朵桃花中插入了本課所要學習的漢字,動畫出示小黃鶯,說:“春天來了,桃花朵朵,假如你能認出每朵桃花上的字,桃花就變成粉色的。這種學習情景的創設不僅調動了學生識字與書法的興趣,同時還促進了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穩定性的培養。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表意文字,絕大多數的漢字是有規律可循的,尤其是占漢字數量90%以上的形聲字。按照漢字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教學,容易被兒童接受。這一過程的演示假如用語言來描述是很難表達清楚的,即使表達清楚了,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疑是緣木求魚。但如果用電腦展示造字的方法和規律,學生就會一目了然。
1.演示象形字的變化。象形字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它是用線條和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大體地勾畫出來,學生了解之后,可以有效地幫助識記。在低年級的生字中,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如第一冊《識字與書法一》中的《口耳目》一課,就向學生展示了象形字的特點。這些字看似簡單,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識記仍有困難。鑒于這一點,在教學中采用富有動感的畫面,演示從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簡化字的變化過程,使簡單的筆畫結構和其生動鮮明的表象統一起來,讓學生一目了然。例如,教學“火”字時,先借助多媒體出示熊熊的火把圖,讓學生觀察火燃燒時的樣子,再在電腦上畫出“火”的簡筆畫。然后老師相機出示“火”的抽象圖、古體字,最后在屏幕上打出楷體“火“字。引導學生把“火”的各部分與火把圖各部位對照,找出實物圖、象形字和現代簡化字之間的聯系。這樣,他們的思維由具體的圖形走向相對抽象的筆畫和部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展示會意字的字義。會意字是用幾個偏旁之意按事理聯系形成一個新義的方法造出來的字。第一冊識字與書法教學板塊中的《日月明》就是按會意字歸類識字與書法的。在教學時,就可以注意借助電腦揭示其構字原理,讓學生明白會意字與各部分自已之間的聯系。如:在教學漢字“明”時,屏幕上首先出現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和一個輪彎彎的月亮,隨著鼠標的控制,那圓圓的紅太陽就演變成了一個“日”字,彎彎的月亮也變化成一個“月”字,它們組合成一個光彩奪目的“明”字,明白了日月同輝就是“明”。學生看到這一奇妙的變化,就是一個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信息技術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了。再如:學習“煩”字,教師先告訴兒童,“頁”字在古代是腦袋的意思,加個“火”字就組成了“煩”字,人在什么情況下比較煩躁?為什么要加個“火”字?兒童發言極其踴躍,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此時就可以動畫演示人在比較煩時頭上冒火的畫面。通過觀看,學生知道了“火”表示熱,腦袋發燒時很熱,人在得病時心情煩躁,“煩”字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在展示中,學生對中國漢字的神奇產生了由衷的感慨和興趣,輕而易舉地懂得了會意字的構字原理,掌握了字的音、形、義,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了識字與書法經驗,提高了識字與書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