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語文能力分析為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1]口語交際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學依賴于教材得以展開,故而分析研究口語交際教材無疑是我們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的必經之路。
口語交際就是借助于口頭語言并綜合利用各種語境條件而進行交流的一種雙向言語活動。[2]口語交際基本能力包括傾聽、表達和交流三個方面?!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傾聽”提出的要求是: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3]這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學會理解語音形式之外的語言的、非語言的要素,比如說話者的表情、動作等態勢語。信息傳遞的載體不僅僅是話語,也同樣包含態勢語。第二層意思是學會正確理解對方的語義層面和語用層面。觀點即言語含義,意圖即言語目的,這兩者我們都需要從話語中進行真正的理解?!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說”的要求可簡單概括為以下四點:一是有明確目的地說,二是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地說,三是負責任地說,四是自信地說。通過口語主動表達思想情感的活動即說,這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際方法??傊?,口語交際,就是聽與說的整合。
《荀子·榮辱》中述:“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與矛戟?!盵4]口語交際從古至今都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無論是晏子使楚,還是諸葛亮舌戰群儒,都體現了古代杰出人物善于辭令、長于交際的特點,也都充分為我們展現了口語交際的力量。在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里,有聲的口頭語言比無聲的書面語言占有的影響力相對較大。而在語文教育領域里,口語交際教學一直在教材中都有體現,其必要性與重要性都要求學校須開展口語交際教學,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學科建設與課程教學的要求,更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
1.互動性
“口語交際”的核心在于“交際”,在于其互動性。在寫作教學中,人們運用書面語言表達思想情感,作者和讀者都不必當場有回應;而在口語交際教學中,通過語言進行信息傳遞,說話者和聽者都需要根據對方的反應來及時調整語調語氣并快速組織自己的語言,雙方的表達是相互促進的??谡Z交際的過程就是人們思想情感雙向或多向交換互動的過程。七年級上冊中的小組閱讀討論和讀書寫作交流會,都強調要集中注意力進行討論,并且對他人的發言可適時提出疑問及評價,而在七年級下冊中還涉及對別人進行調查訪問,在你來我往的言語交流中,工作能夠得以順利有效地開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得以建立。八年級的“復述與轉述”、“應對”以及九年級的“討論”專題等,都充分表現了口語交際的“互動性”特點。
2.階段性
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口語交際教學內容呈現出階段性的顯著特點。七年級教材主要將口語交際內容充分融入到綜合學習中,明確提出了口語交際的目標和一些注意點,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基礎能力。比如:七上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有朋自遠方來,口語交際內容是自我介紹,要求聲音響亮,語言簡潔清晰,態度親切隨和等;七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少年正是讀書時,口語交際內容是小組展開閱讀討論,禮貌耐心地傾聽別人發言,并予以回應;以及七上第六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文學部落,口語交際內容是讀書寫作交流會,要求用語規范、準備充分、自信清晰地發言;以及七下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天下國家,口語交際內容是愛國人物故事會,要求根據故事情節起伏調整語調和神態,語言生動流暢;七下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孝親敬老,從我做起,口語交際內容是班級專題討論會,要求簡單記下自己的發言要點及別人的發言重點,并大膽發表看法;七下第六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我的語文生活,口語交際內容是商場調查訪問及評價,要求提前準備好訪問內容,并禮貌誠懇地向別人提出問題。
而八九年級教材則以口語交際專題的形式對生活中常見的口語交際類別進行專項訓練,以規范學生口語表達、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素養。部編本語文教材中的活動探究單元中包含著相對獨立的口語交際專題,如八上第一和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主題分別是講述、復述與轉述;八下第一和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主題分別是應對和即席講話;九上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主題是討論。
在七年級到八、九年級的初中語文部編本教材中,口語交際專項內容形成了從一般到專門的序列,訓練的交際技能也漸趨復雜和專業。總的說來,口語交際教材由易到難,螺旋推進,逐步提高,呈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也遵循了學生逐步趨進的學習特點。
3.情境性
在八年級和九年級口語交際專題中都有一個“口語實踐”板塊。通過這個板塊,口語交際教學能夠跳出課堂,貼近生活,為學生們創設自然的、真實的、切合社會交際的情境。模擬某種特定的情境,塑造語境條件,組織不同形式的發言活動,讓學生在其中進行語言交流活動,調動學生多重感官,充分體驗“身臨其境”的現場感,有利于學生增強形象思維能力和人際交流能力,更好地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部編本教材中體現口語交際情境性特點的部分口語實踐有復述與轉述專題,其題目是根據材料,進行轉述訓練,并與同學合作,輪流扮演材料中人物,再現這件事情;還有應對專題,要求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下列一種情境,自主設計流程,分配角色,合作完成口語交際活動;以及即席講話專題,其題目是從下列情境中選擇一種,本組同學每人做3分鐘左右的即席講話。每組推選一名同學做代表,由語文老師指定情境和講話時間,分別做即席講話。
通過口語實踐習題,學生在情境中融入自己的角色,憑借合適的語言或非語言要素來完成口語交際活動,通過強烈的現場交流感來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1.教材缺乏口語交際技巧知識
部編本七年級口語交際知識多是一些言語注意點及交際要求,八、九年級的口語交際專題談到了口語交流技巧,但只是寥寥幾語且不成規范。如九年級上冊的“討論”專題,簡述了討論規則,并對其進行簡單說明,但并未陳述討論的技巧,以及如何進行科學有效地討論。又如八年級上冊“講述”專題中提到兩種敘事技巧,一是先述過再述因,二是適當在講述過程中進行停頓,這兩種技巧能夠勾起聽眾的好奇心,增強講述的效果,但其技巧知識傳授得過少,且其位置處于“講述”專題第二大點下面的小點,以致于學生容易忽略其所在,忽視其所具有的重要性,如此,學生便不能更好地了解及學會講述。同樣的,八年級下冊中有關“應對”的口語交際專題,也有這個缺憾。教材中明確提到了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應對技巧,并例舉了自嘲、歸謬、巧換概念、針鋒相對、轉換話題等技巧,但緊隨其后的不是針對這些技巧進行說明,也不是通過案例讓學生對應對技巧有清晰的認識,而是讓學生自己搜集例子并對其進行學習。顯然,部編本教材缺乏對口語交際技巧的知識普及。
2.教材忽視口語交際評價系統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口語交際的評價做了這樣的規定:“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查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5]據筆者統計,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提到“評價”一詞的次數屈指可數,僅是七年級教材中關于商店訪問有過提及,還有八、九年級口語交際專題中略微提到了在同學們小組討論后進行簡單評價的過程。而在教學環節中,生生評價或師生評價都會因課堂時間不夠、礙于面子等各種各樣原因而被忽視或遺忘。誠然,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口語交際教學活動,學生與老師對口語交際活動中的評價環節都未能達到課程標準的目標。但口語交際訓練效果評價系統的建構是評估口語交際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也是進一步提高口語交際訓練質量的重要步驟和手段,其具有的導向、調節、反思、增值和診斷功能,都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教材編寫和教學活動中,建構口語交際評價系統是不應被忽視的,是十分必要的。
出于推動口語交際課程的進步與發展的目的,筆者從編寫和教學等角度對部編本初中口語交際教材進行了簡單的一些分析,但仍有許多缺漏和疏忽之處,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