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書翰 韋冬余 謝惠芬
2016年,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面世,我國也迎來了語文教育的新時期。但是,許多教師還不能很好的適應、轉換到部編本教材的使用,并基于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內容變化和特色,開展教學。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部編本與蘇教版七年級教材古詩文的比較研究,深入探討了二者在教材內容方面的異同,并在此基礎上梳理出部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古詩文的特點,以便教師形成恰當的教學策略。
1.編排方式
蘇教版七年級古詩文編排有兩種方式。一是文言混編,選文按主題編寫,每個單元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專題內白話文和文言文混合編排。一是將自讀古詩文的編排位置放在單元的最后一課,但不是每個單元都有自讀古詩文,且自讀古詩文數量多于教讀古詩文數量。而部編本的七年級教材,注意循序漸進,讓學生先學習古詩,再閱讀文言文。古詩文以教讀課文為主,教師細致講解,學生得到更加細致、方向性地指導,奠定扎實的文言基礎。
2.數量占比
蘇教版教材,七年級古詩文數量合計為33篇,其中七年級上冊為17篇,七年級下冊為17篇,分別占該教材課文篇目總數的37.0%和32.0%(蘇教版七年級上冊選文總數46篇,下冊50篇)。部編本教材中,七年級上冊和下冊古詩文都收錄了19篇,但由于教材總篇數的不同(上冊選文41篇,下冊38篇),所占比例也不同,分別是上冊46.3%,下冊50.0%。從數據分析來看,兩版教材古詩文篇數都沒有有較為明顯的浮動,但總的來說,部編本古詩文篇數多于蘇教版,且蘇教版的古詩文以自讀課文居多,教讀課文較少。
3.題材和體裁
從兩版古詩文的體裁比較來看,兩版古詩文體裁廣泛性相近,都涉獵了不同體裁的古詩與文言文,主要包括古文、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古體詩、樂府詩、宋詞和元曲。其中部編本七年級古詩文七言絕句較多,共17篇,未涉及宋詞,而蘇教版七年級古詩文則古體詩和元曲都未涉及。相比較而言,蘇教版的體裁更為單一,且七年級上冊與下冊五言律詩的篇幅數相差5篇,七言絕句同樣相差五篇,學生不能合理學習足夠均衡的古詩內容。因此,部編本在體裁的兼顧性和合理性上更勝一籌。
從題材來看,我們發現,蘇教版教材古詩文主要有寫景抒情、懷古詠今、敘事抒情、托物言志、神話愛情、人物傳記、山水田園、說理、寓言、語錄、邊塞、愛國、思鄉九個題材,而部編本則多包含了紀游這個題材,共十個題材。但在題材的分布上,部編本七年級下冊古詩文更為合理,各個題材都有所涉及,且分布較為均勻,寫景抒情詩7篇、懷古詠今詩2篇、敘事抒情詩1篇、托物言志詩1篇、人物傳記詩1篇、山水田園詩1篇、說理詩1篇、寓言詩1篇、邊塞詩1篇、愛國詩1篇、思鄉詩1篇、紀游詩1篇。同時,在內容上部編本加強了學生對親情、友情和國家大事的關注。從選文作品分析來看,部編本七年級古詩文選取的作品也多為各朝代的名家名作,有利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文化認同、民族自信。相比,蘇教版七年級古詩文部分古詩則較為艱澀,如七年級上冊的《以蟲治蟲》、《梵天寺木塔》;七年級下冊的《蟬》、《孤雁》、《鷓鴣》。相同的是,兩個版本的七年級教材,寫景抒情、敘事抒情、寓言三方面的古詩文都占多數,寫景抒情尤為最多,蘇教版12篇,部編本16篇。
在具體篇目的比較上,以兩版教材共同選編的《木蘭詩》為例,分別在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古詩三首的第一首和部編本七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第八課。
1.課前導讀
蘇教版以專題編排課文,每個專題單元前設置單元導讀,具體課文前不設置導讀部分,但就《木蘭詩》所在單元的單元導讀而言,此處并未涉及《木蘭詩》的相關導讀內容。相反,部編本則課前設置了“預習”作為課前導讀內容?!澳咎m從軍的故事千百年年來廣為傳頌,多次被改編為戲曲、電影等藝術形式。這個故事的源頭,就是北朝民歌《木蘭詩》。借助注釋,閱讀課文,熟悉這首民歌講述的故事。這首民歌既體現了木蘭的英雄氣概,也表現了她的女兒情懷。學習時注意從這兩方面把握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盵1]第一部分介紹木蘭故事的影響力,激發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并產生閱讀興趣。第二部分為學生把握木蘭人物形象、了解該篇樂府詩的情感色彩指明方向。這種形式的導讀,表現出“先行組織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學習課文的同時,回憶相關的舊知識,激起學生學習延伸知識的興趣,提升知識量。
2.注釋
兩版教材的《木蘭詩》在注釋數量上相同,都是41個。具體分析注釋內容,可以發現,部編本在注釋的完善程度上更勝一籌。首先,共同點是兩版教材對重難點字詞都進行了注釋。不同點是,蘇教版注釋部分更關注學生易錯易混字的注釋,如“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2]的但字,注釋為“只,僅僅”[3],若無注釋,學生一般譯為“但是”。部編版在注釋上則更為細致,若無教師講解,學生基本也能自行翻譯成現代文,因此教師在講解時,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生易錯易混字的注釋。此外,部編本還對蘇教版的“惟聞女嘆息”[4]的“惟”,進行了更正和注釋,“唯聞女嘆息”[5],唯譯為“只”[6]。注釋拼音部分,蘇教版有7個,部編本有16個,對初一學生而言,部編本更有利于閱讀規范。
3.課后習題
在課后習題設置方面,就數量而言,部編本共3個,蘇教版就1個,但包含了兩個不同的問題。在習題類型上,部編本一共是兩個理解性習題和一個應用性習題,蘇教版則一個問題同時包含了理解性和應用性,都符合了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但具體分析,難度上,蘇教版習題的設置更有挑戰性,同時更關注學生自己的觀點看法。而部編本從課文全局出發,就課文架構對學生發問,并且還要求學生從寫作風格、寫作手法進行分析。部編本將古詩文內容與寫作訓練等其他知識技能融合,脫離了問題框架的束縛,這是部編本教材課后練習編寫的突破。
部編本七年級古詩文包括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兩個部分,其中相比蘇教版古詩文的自讀課文,部編本多了“旁批”和“閱讀提示”。
1.旁批
部編本在所有古詩文自讀課文中隨文設置旁批,這些旁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一般不以結論直接呈現,大部分以問題形式呈現,語言簡明,指向關鍵,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自學。旁批欄中除了編者給出的旁批外,還有大片空白,方便學生自讀時隨時將閱讀感受記錄下來。
2.閱讀提示
部編本古詩文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出現在課后,一般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據單元重點或選取文章的獨到之處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完成自主閱讀、獨立閱讀,同時盡可能向學生的課外閱讀和語文生活延伸,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二部分是開放性的思考題,這些思考題不追求統一答案,主要是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討論和體會。有時也以口語實踐的形式呈現,如講述、復述、討論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部編本七年級古詩文選文都遵循著“1+X[7]”的模式。如七年級下冊中第三單元講述的是人物小故事,這一單元的古詩文的教讀篇目是《賣油翁》,單元的課外誦讀選取了王維的《竹里館》。這種選文模式的設定,有助于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在語文課和學生語文生活之間建立了一條通道,提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解決語文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部編本七年級古詩文教材內容,可以發現,部編本注重學生的文化教育,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部編本七年級的古詩文教材都出自于《論語》、《世說新語》、《呂氏春秋》等中國經典文學著作。而且每篇古詩文的導讀內容,都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文體和寫作手法,而是引導學生挖掘其寫作背景,探尋寫作手法。在課外古詩文拓展篇目中,還加強了課文誦讀的要求,促使學生不僅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內容熟記于心,還能理解其中意義和內涵,有利于優化學習策略,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古詩文承載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是我國獨特的文學樣式,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原蘇教版七年級古詩文,部編本七年級古詩文從選編體例上看,注意循序漸進;選編內容題材廣泛,分布均勻,且體裁更加多樣,同時重視傳統經典篇目;數量占比更加科學合理。部編本七年級古詩文呈現出為自讀課文設置多層次助學系統;注重構建“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的特點??偠灾?,部編本七年級古詩文體現了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部編本七年級古詩文與部編本古詩文的異同,有助于教師更好的使用部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順利實現從蘇教版到部編本教材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