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嫻 李婷婷
21世紀,科學技術不斷創新,交流溝通渠道更加廣闊。新媒體這種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形態逐漸成為了大眾生活工作的首選,實效、便捷的傳播途徑無疑是最能跟上新時代學習,工作,生活效率的方式、方法[1]。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國家建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綜合素養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接受高等知識的大學生,也是社會思潮傳播的主力軍。然而,由于大學生群體雖然具有足夠的好奇心與探索力等優點,但依然存在著盲目跟風,沒有個人思想與觀點;適應力不足等問題。因此需要對大學生網絡意見引導路徑展開積極探索。研究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見引導路徑,不僅能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2],喚起他們勇于擔當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心,而且對人才培養和社會進步有重大意義。
1.大學生個體心理行為有偏差
作為21世紀的花朵,祖國的希望,大學生無疑還是“脆弱”的,由于沒有在社會大環境下錘煉,大學生普遍思想單純,缺乏個人主見觀點,沒有特別獨立的思想人格[3]。面對紛亂的網絡環境,思想較容易遭到侵襲而“跑偏”,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造成思想混亂,嚴重可能形成思想偏激,以至做出危害個人,危害社會的事情。
2.網絡大環境及輿論有迷惑性
大學生介于孩子和大人的中介點上,他們急于表現自己但不善于把握分寸。他們把網絡作為發揮個人觀點的最好平臺,在真真假假的網絡世界中,沒有社會經驗的大學生更是無從分辨,所以他們極有可能在大眾輿論中隨波逐流,不加以自己的判斷便肆意發表不良言論與觀點,造成中傷他人、傳播不良風氣等不好的影響。
寶劍未佩妥,出門已江湖。遠離家的大學生們迫不得已要獨自去面對社會壓力,因此,內心受到強烈的撞擊也是必然現象。大學生普遍是祖國的嬌花,在生活、學習上很少受到挫折與打擊,而大學生活的開始也是他們邁向社會的開始,大學生作為擁有高等知識的人才,思維活躍,本該通過不斷的磨礪,逐漸成長,直至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離開了父母織就的庇護所,初入社會的大學生肯定會難以適應,而網絡虛擬世界則給他們很大的心理安慰,在網絡世界中,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各種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他們找到了安心與自我的釋放,但這同時,也會讓他們更加喪失大學生應該有的朝氣與生活的動力[4]。在持續虛擬的空間里,甚至會誘發大學生產生“網絡孤獨癥”,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表現冷淡,甚至產生逃避否定現實生活的心理。
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抵制網絡輿論及不良信息的傳播是引導進步的前提,只有減少不良信息所帶來的危害,人們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面對紛亂的網絡世界,社會各界應不斷傳揚積極正面的思想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這樣不僅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求知環境,同時對于凈化網絡大環境,減少網絡輿論不良信息的傳播也極為有效。
此外,大學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限制難以有效甄別網絡信息,因此社會各界的包容顯的至關重要,作為初入社會的青年[5]。大學生思想上的稚嫩導致了他們行為上的欠缺,需要社會各界的包容與引導。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對此提高關注度,在政策改革,文化創建、學生生活保障等方面共同努力,讓大學生這一群體更加向社會高知人才邁進,努力為社會做貢獻,齊心協力,共建和諧網絡大格局。
思想對于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高校應該在學生思想方面積極加以引導、改正。面對紛亂的網絡,應教導大學生學習積極正面的信息,做到三思而后行。高校應在充分發揮教書育人主陣地的基礎上[6],做到傳授互聯網知識與技術與加強法律法規意識、道德自律行為、心理健康的引導與培育相結合。認識到網絡成癮的嚴重性和危害性,首先要讓學生們承認并正視這個問題,認清成癮行為的危害,從而主動尋找幫助。另外,高校可以適當進行案例教育,讓他們從思想深處認識到沉迷網吧的嚴重后果,從而把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投入到自己的專業學習中去。
同時,高校是學生大學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所,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個性完善、習慣養成、學習風氣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高校應不斷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充實大學生的精神,讓他們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在生理上已經逐漸踏入了成年人的行列,高校老師應該將他們視為成年人對待,減少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通過不斷地實踐,拓寬思維意識和實踐渠道,減少他們對網絡的依賴。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也會減少網絡輿論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同時也減少他們對網絡輿論的傳播,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不良信息的擴散。
家長在孩子上大學以后,應該給予孩子重新定位,扭轉孩子在思想上的稚嫩,讓大學生思想更加成熟,鼓勵他們建立自我思想發揮的空間,但同時要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孩子思想“跑偏”。作為家長,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們明白網絡虛擬世界的利弊,因此,面對半成人化的大學生,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與愛護,合理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面對大學生,家長應開放自己的思想,對孩子從全管到助力,在給予他們平等的對待的同時,鼓勵孩子多實踐,培養他們的吃苦精神,在孩子適當的接受到社會所給予孩子的磨煉后,積極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防止他們出現行為上的消迷。對于網絡信息給予的各種暴擊,培養大學生更強的承受能力,學會面對網絡,做出自我的正確抉擇。
大學生應做到不斷調整心態,結合科技不斷發展,網絡信息愈加便利快捷的現狀,不斷培養自我分辨能力。面對雜亂的網絡世界時,堅守本心,不跟隨網絡輿論或虛假信息跑偏,讓自己擁有一定的認知力。同時,構建好應對社會各種挫折磨難心理是一個重要前提。不能一味的在網絡虛擬世界尋求安慰,要認識到自己生活在現實世界,需要不斷充實自我,讓自己具備更強的學習、生活能力[7]。在網絡信息的運用中,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網絡這一便利渠道,成為大學生工作,生活的助力,讓高知識人才可以更好的為國家做貢獻。
在實踐方面,大學生應不斷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通過實踐,開闊自己的眼界,尋求最準確的認知,而不是在面對眾說紛紜的網絡信息,不斷辨認,走進一個死胡同。大學生要明白實踐的好處,通過實踐充實自我,有效的制止網絡輿論及不良信息的傳播和危害。所以說,當代大學生對待互聯網的發展,不能僅憑個人興趣,而是應該把個人價值追求同汲取科學知識、積極精神和藝術熏陶等先進的文化與觀念結合起來,以實現個人價值和堅持真理標準為前提,堅持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一觀,趨利避害,謀求自身不斷發展。
21世紀高速發展的新媒體網絡對大學生產生著深遠而復雜的影響,對于其中負面的影響應積極探索,采取措施,為大學生提供網絡行為準則,加強他們網絡法制、網絡倫理的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觀。面對新媒體時代,一定要以清醒的頭腦,清楚的認知與極強的行動力,讓積極正確的思想觀念引導大學生行為,讓有效的實踐行為充實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引導大學生學會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假性,減少網絡輿論與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危害,給大學生一片生活學習的藍天,讓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