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文亮
讓學生熱愛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每個語文教師追求,也是語文課程本身對每個語文教師的要求。我們常常設想了無數種方案采用了無數個辦法,但實際現實卻總是會給我們澆冷水,不少學生仍然對語文的態度是為成績而學習,成績卻又不理想,學習中“完任務”心理嚴重;或者學習效率低下,總不能使我們滿意。個人認為,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因素是綜合的、復雜的,不能單純在語文本身和教學方法上下功夫,還應該站在學生的視角看待語文,可以在語文本身之外會影響語文學習的因素中尋求原因,解決問題,促進語文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老師永遠是他們最崇拜、最相信的人之一。他們總是會模仿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個或幾個老師,從日常的一言一行到興趣愛好都是學生模仿的內容。在學習上,學生對某門課程任課老師的喜歡程度也往往會決定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喜歡程度。如果某位老師因為一些原因讓學生畏懼了,不喜歡了,他所教的這門課程也會大概率進入學生的厭學名單。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尤其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讓學生喜歡自己是開啟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熱愛語文的第一把金鑰匙。事實情況是,不少學生對我們的畏懼比喜歡多。造成這個事實的原因往往是我們對學生命令多,強迫多,溝通少,尊重少,總是端著“管理者”的架子,居高臨下,從來不俯下身平視學生,傾聽學生。沒有平等,沒有尊重,何來理解?于是師生之間的誤解和隔閡開始慢慢積累,不斷加深,直至升級為對抗。我們要讓一個總是在對抗語文老師的學生去熱愛語文,難度何其大!因此,我們需要從內心深處,而不是在喊的口號中,把自己真正定位為學生的學習伙伴,知心朋友,把學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再去與他們交流,引導他們學習。我們會發現,學生的世界是那么豐富而生動,絕非我們固有認知中的那一種形態。當學生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和親近,他們會毫無保留地給你他們的敬愛,從而喜歡上老師,愛上語文。當然,走近學生,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了學生,也會幫助我們修正改進教育教學中的策略和方法,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更加高效。
車需要一臺強勁的發動機來驅動它不斷向前,學生的語文學習同樣需要“發動機”,需要學習動機來驅動。我們常常表揚一些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而積極主動的背后是有驅動他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他們或是喜歡語文,或是認為學好語文很重要……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有“我要學好語文”這樣一個內在的動力,有著良好的學習動機,就像給一輛車安裝上了強勁的發動機。但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是被動的,是老師和家長的硬性要求。這些學生不是自己要往前走,而是在別人的要求下往前走,甚至是被別人推著往前走,拉拽著向前行,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面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需要做的是幫助那些沒有或缺少語文學習動機的學生找到學習語文的動力,從而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
我有一位學生很調皮,語文成績一直處于末尾,作文字數從未超過一頁而且很亂。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作文題目是《我》,他洋洋灑灑寫了一頁半,雖然還是很亂,但內容尚可,我于是當著全班同學贊揚了他一番。等下次作文交上來時我吃了一驚,整齊得都讓我有些懷疑是不是他本人寫的。我有一次在班上特意表揚了他。此后,他的作文一次比一次寫得好,進步很快。到六年級畢業測試時,他是全年級語文分數最高的一個。后來,他給我談到為什么進步那么大的原因,竟然只是我在班上的那一次表揚。“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得到老師的表揚,看著同學們懷疑的眼光,我想,我一定要加油,給自己和老師爭口氣,讓全班同學對我刮目相看!”他給我說。這個“給自己和老師爭口氣,讓全班同學對我刮目相看”的信念成為他學好語文的動力,支撐他走過了最艱難的追趕過程,成為了品學兼優的學生。
我們當老師的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的祖先也告訴我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生的學習動機決定了他會不會努力,那么,學習方法則決定的他的努力會得到多少回報。有的學生有了學習的意愿,也能堅持不懈,但效率總是低下,成績總是不高,是因為他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老師有責任幫助這些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授人以漁”只是第一步,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我們傳授的捕魚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把老師教的方法接受了,拿去就用,也很好用,效果顯著,但有的學生用了之后如同邯鄲學步,步履更加艱難,反而更加讓學生失去信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我們老師在教給學生語文學習方法,在“授漁”時要因“生”制宜。在日常仔細觀察每個學生,詳細了解每個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自己是否意識到這些困難和原因……教師在觀察、了解、分析的基礎上和學生共同思考如何解決,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只有適合學生個體的方法,才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利器。
為了集思廣益,我們還可組織學生在班級內把自己好的學習語文的方法進行分享。這種分享可以讓學生相互借鑒,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積累,我們可以把學生分享記錄、分析、提煉,形成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會更快更好地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們都知道好的習慣受益終身。孔子說:“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呂叔湘先生也曾說過,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的力量在孩子成長中起到的作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它在我們不察覺中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只要教師要求了就可以養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的,乃至艱苦的過程。小學生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相對較弱,要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僅憑要求教育和引導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時候學生是知道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是錯的,他們知道該怎么做,但就是管不住自己。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的點點滴滴中嚴格要求的同時更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訓練,督促甚至監督性地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我們要求學生課前要準備好學校用具,那么,在上課的時候就一定要檢查學生是否準備好,每一節課,每一天,都要檢查督促。我們要求學生養成讀書時勤動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就要定期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這些,都需要在教師的督促下以“年”為時間單位,才可以形成習慣。只有老師長期的堅持不懈的督促,學生才能慢慢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當習慣真正形成之后,在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中,他們才會自覺地去做。這些良好的習慣也就會變成學生的個人素養,對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乃至對他們以后的個人成就都會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作用。
總之,要讓學生學好語文,我們不僅僅要緊盯著語文本身,還要在語文之外的可以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其他因素上下功夫,想方設法,讓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學有所成,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