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文
新課程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再是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變成了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創造者,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發現式學習、探究式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的討論之中。根據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就必須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現就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精彩的課堂好比優美的文章,開頭寫好了,就能吸引讀者,有經驗的老師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精美的課堂導語,能使學生對這堂課一見鐘情,有先聲奪人之效,像一快磁鐵一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喚起他們求知欲望,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全身心投如到課堂中來。只有精心設計出精彩的導語,學生就會被所吸引,自然興致百倍,整堂課,學生都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沒有一個學生偷懶打瞌睡,課堂上激情飛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然,教學內容不同,教師的素質和個性不同,所采取的導語設計也不同,我們不管采取哪種方式,都要達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緒的目的。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架設一座橋梁,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刺激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并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在一堂語文課中,不僅開始階段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始終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升學生的學習情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都有優良的潛能,都有成長與發展的天性,只要條件許可都可以發展成為個性健全,富于創造的人,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民主的課堂氣氛,課堂上允許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讓學生在爭辯中逐漸成熟,形成判斷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來,主動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
我們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課堂上,任你老師講得東南西北,唾沫亂飛,可偏偏就有學生要么看小說,要么東張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實則“身在曹營心在漢”,有的精神不振,懨懨欲睡。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采取的方式各種各樣,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反而讓師生之間產生情緒上的對立。其實仔細想想,學生上課不能聽課,跟老師的課堂組織教學有很大的關系,說明我們的課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學生,學生不感興趣。所以作為課堂“組織者”的老師必須巧妙組織課堂教學,才能改變這種不同現象。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這些差異,任何整齊劃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敗的。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尊重差異,正確對待差異,把差異當作一種資源來開發。教師要全面觀察分析每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保護和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善于發現和平共處開發學生潛在素質和閃光點,決不能用一種標準衡量所有學生,應允許學生和發展程度和素質結構上存在差別,因勢利導,創設有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特長,張揚自己個性的學習環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
語文學科本身就是與日常生活聯系較密切的學科,若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能經常聯系生活實際,必將大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意識大大增強。語文的學習必須要經過大量的實踐才能真正掌握,語文文化中蘊含的人類智慧結晶,也必須在課堂和生活實踐中才能不斷被解碼、被領悟,才能真正轉化為能力,助力孩子一生成長。
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而多樣的工作,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老師,要努力加強自身修養、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做到“為人師表”的同時,還要積極組織課堂,采用靈活巧妙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從教案設計,課堂引入,到精妙組織課堂教學,使課堂呈現生動活潑的局面,這樣的課堂才是新課改下比較成功的課堂。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而又審時度勢地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