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順學
語文的課程特性在于語言和閱讀,語言能力和閱讀能力關系著學生問題意識建設的基本,語言能力的培養又與閱讀相輔相成,互促互進。而閱讀課能否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很多時候是由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的性質決定的。好的提問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而且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語文的特性表現在很多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文體形式和語言情感等等之上,所以說語文是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建立的獨特平臺,抓好語文課堂對問題意識的培養,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把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舊知識中,在他們心理造成一種懸念,置學生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就能引發他們的好奇和思考,激發他們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教師的語氣、態度要誠懇,用真誠的微笑、親切的話語、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用注視、微笑、點頭、手勢等方式鼓勵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充分地發表見解,提出疑問;在學生積極主動提出問題時,無論提得正確與否、簡單與否、問題質量高與低,教師都應給予適當的鼓勵,告訴他們能站起來提問是有勇氣的表現,是積極參與新知學習的表現,值得肯定。對于學困生,如果他們愿意提問,更應積極鼓勵、耐心傾聽,保護他們提問的積極性。同時,設計豐富的課堂提問,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考,是學習深入的源頭,啟迪知識宮門的鑰匙,溝通智慧之路的橋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這是學習語文的關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重在啟發學生思考,以平等對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其主觀能動性得以更充分的發揮,使其學習變為愛學樂學。
1.氛圍營造,興趣激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產生疲倦,沒有歡心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努力創造使學生輕松愉快的愉悅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來培養學習興趣。
2.走出課本,再現生活。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都莫過于理論聯系實際,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在課堂是不夠的,必須走出課堂,進入到生活中去。再說,小學生的思維還是偏向于形象思維,只靠教師的講還不行,要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學語文,要讓他們知道語文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3.師生換位,同教同學。讓學生參與講課,來設計和共享自己的問題,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問題意識,讓學生做到心到、口到,而不是學生被動接受。
4.開展活動,拓寬空間。在教學中,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熱情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去開拓、去創新,讓學生去做感興趣的事,從興趣中發展興趣,從中萌生問題意識。
掌握一定廣度的知識量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辈┎杀婇L,涵攝百家,這是問題意識產生的前提。如,文史不分家,且大文科中,地理、人文等等都相互交錯成面,有的問題甚至要跨很多學科領域。當下,是信息變革的時代,新媒介、新媒體的發展已經是膨脹式的,我們每敲擊一次鍵盤就完成了一次信息更新,所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新媒介來拓展認知廣度雖是當下小學教育一個薄弱環節,但絕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認知廣度的正向拓展,是學生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問題意識建立形成的基礎,因此,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及他人的研學成果,努力學習,汲取營養,只有學好課內知識,又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才能厚積薄發,形成敏捷的思維,產生各種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難,形成成熟的問題意識。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眴栴}是思維的起點,任何思維過程總是指向某一具體問題的。問題又是創造的前提,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創造型人才素質的核心。所以,正如文章起始所言,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建立是一個全社會共建的項目,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從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從全社會角度去系統地建立培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