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瀟
在當前進行性別與文學相關的研究時,主要敘述為西方女性主義發展出現了新的態勢,從而讓學術研究從女性研究像性別研究演變。而對于性別與文學的研究上我國古代文學研究來看,最早的研究思路最早明確的出現在1988年的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一書當中。作者在書中明確的表現了性別視角,但是并沒有將作者進行兩分,而是在整體論的意義上。同時,進行女性的文學和文學的女性兩種思路研究,對古代詩歌的題材和主題進行重新分析。研讀這本書,我們可以發現,主要是將古典詩詞分為兩種類,彰顯出了不同的兩種精神和趣味,并且書中對于文人于女性,政治與愛情,詩歌與音樂等多種性別因素進行了分析,彰顯了古典詩詞當中的性別意味和兩性關系。
此外,這種研究方式和思路,在各種文學體裁的研究當中也有所體現,如葉嘉瑩曾經探討了《花間集》當中關于18位男性詞人借助女性形象和語言進行詞的創作,從而映射出雙重人格。葉嘉瑩認為這種方式是男性作者,對于女性化情思和身份的認同,正是男性詞人所表現出的雙重人格,讓花間詞自成一派,形成了“幽微要眇且含有豐富之潛能”獨特審美。《宋元話本敘事視角的社會性別研究》的作者馬玨玶在這本書中也從敘事學的角度研究考察了性別在宋元話本中的體現;李舜華也發表了他對明清至民初小說中性別的研究著作《“女性”與“小說”與“近代化”》,李祥林將性別視角應用到戲曲研究中,編寫了《性別文化學視野中的東方戲曲》等書籍。
在研究典型文本和文學現象中,部分學者將性別視角作為研究的思路之一,并且提出了新的見解。典型的著作就是孫紹先在1987年發表的第一本以“女性主義文學”為題目的《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一書。書中以性別視角出發,分析了我國古代文本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對于性別在文學經典作品中的深刻內容進行闡釋,是典型的性別視角下的文本分析和文化批判作品。孫先生在解讀《紅樓夢》時,將曹雪芹描繪的大觀園是“女兒的樂園”,該觀點站在民主主義和良性平等的基礎上是受到廣泛認可的。對于書中的性別觀點,《論〈紅樓夢〉 的女性立場和兒童本位》、《從女性主義觀點看紅樓夢》等文章中都對這部作品的性別問題提出了觀點。
研究者對經典文本借鑒女性主義進行研究時,會因為個人的理解和取舍不同,呈現的觀點也就大有不同,有互補也有反差。以對《聊齋志異》一書的愛情故事研究為例。比如,在學者馬瑞芳就在其編寫的《〈聊齋志異〉的男權話語和情愛烏托邦》這本書中,分析了聊齋志異中的性別傾向,對書中的故事所具有的反封建色彩進行肯定,同時又將書中很多由男權話語為起源創作的烏托邦愛情故事進行標注。何天杰在對《聊齋志異》的研究中表現出了與馬瑞芳不同的看法,并不贊同馬瑞芳的觀點,認為該書中的情愛故事的性別基調是女性的雄化和男性的雌化。蒲松齡這樣的性別倒錯寫作方式,實際上是對女性的正視,是中國古代文學始上的首創。再比如,在關漢卿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典型的作品就是《竇娥冤》。在以往的文學史和文學評述上,都認為在元雜劇都是在表達同情婦女的不幸遭遇,贊揚她們的反抗精神。而潘莉在《關漢卿雜劇的女性主義闡釋》并不認同這一觀點,認為作者筆下的人物是古代封建男權文化的產物,是被規范化的角色。
女生在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體系中總體呈現弱勢狀態,這種現象在文學作品中有明顯的反應,呈現出復雜的文學面貌。基于這樣的社會思想根源,研究和分析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因素必須要對特定的歷史時期社會文化語境進行研究,而可以明確的是,古代學者和作家的思想、理念和創作心態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有重要的關系。所以在研究古代文學中,很對的學者從作品的創作語境、批評傳播、閱讀接受等環節為切入點,辨析性別因素,對個體作家的性別意識的文化思想和文學文本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舒蕪經過多年來的研究發表了一些列思想領域中性別問題的探討,涉及了古代文學中性別的現象,又飽含當下的人文關懷,對當今的學者研究有重要的啟發性。
比如《論明代中后期女性文學的興起和發展》、《從“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變》等文章探討了明代女學、女性的自省、男性的參與、社會思潮等多方面的探討,并且對明代為什么會在中后期出現和興起婦女文學的原因和發展,對作品中出現的社會性別文化演變進行了分析。學者黃仕忠針對《詩經》之后文學作品中的母題表現進行了分析,探尋了該題材存在的社會根源和文化背景。《明清俗文學中的女性與科舉》這一作品中講述了小說、戲曲、彈詞等多種形式的文學作品種關于女性和科舉方面的分析。比如,馮文樓對《金瓶梅》的研究,并且撰寫了關于該書中身體敘事與性別文化的關系。從黃霖對該書的評析文章《笑笑生筆下的女性》中從兩個角度來品析書中的女性,“作為小說家”的笑笑生的角度和“作為道德家”的笑笑生分析了書中的女性問題和女性觀。
近年來,我國文學界對于建立古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之間的聯系越來越重視,意在開拓文學研究的視野和方向。陳千里曾經有作品剖析了曹雪芹和張愛玲筆下相似的故事情節所展示出不同的敘事態度。晚清是中國社會重要的轉型期,對于我國的社會思想和文學都起到了重要的轉折作用,所以對這一時期的研究成為了學者關注的熱點。《清末女權:從語言到文學》這篇文中,對于中國文學中展示的女性和女權問題作出了現代性的思考,還加入了本土特點的分析。王緋其編寫的作品中闡述了晚清婦女文學的數學特征和婦女的文化身份,對于維新時期的社會政治和婦女文學的關系進行了闡述。黃嫣梨對清代呂碧城、徐燦、吳藻、顧太清四位女詞人進行了探討,結合了社會背景和思想文化研究了這幾個人的思想和創作。通過分析和研究發現,在對古代文學內容的研究和分析上,結合社會思想文化和性別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讓研究者清楚的認識到社會與文學的關系,還能夠幫助學者在復雜的思想文化環境中,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文學創作主體活動。
在當前的學術研究中,張宏生、張雁編寫的《古代女詩人研究》一書對我國古代文學的重的婦女創作情況作出了全面的梳理和清晰的檢視。兩位張先生在書中對20世紀研究古代女詩人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梳理。這本書中涉及到的有關女性作品的探討和文學史等相關的研究論文進行了宏觀考察,探討了不同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創作,討論了較為有爭議的學術問題,解讀和闡釋了文學經典作家作品等。在書的“導言”中,能夠發現豐富的學術性論述和新的古代文學性別研究理念,該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奠基作用,對后來者研究古代文學性別提供了參考。
站在女性主義批評角度上分析,在以男性中心為主導的社會環境下,這種思想意識對文學作品的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關于女性的文學作品,這種思想會場所誤讀的引導。可以發現在很多的學術研究中都出現了批評和糾正文學作品中的男性話語霸權的現象。以賀雙卿這個清代著名的農家女詞人為例進行研究,在真實的歷史上,對于這個女詞人的是否真實存在,籍貫,生卒年,作品的真實性等問題,從上世紀20年代末被胡適質疑之后,就一直存在著爭議。90年代后至今,不斷的有學者對賀雙卿其人和相關的作品進行研究,運用“內證”與文本細讀的方法確認其該人是否真實存在和其作品的真實性。這些研究奠定了今后的研究基礎,從女性主義視角對往昔男性文人“再表現”的文本書寫進行了重讀。比如《賀雙卿傳》(杜芳琴)、《才子“凝視”下的才女寫作——重新解讀〈西青散記〉中的才子才女關系》都是典型的學術代表著作。鄧紅梅考察了《西青散記》記載的賀雙卿信息是否真實,撰寫了《雙卿真偽考論》,鄧紅梅提出了這個人是“天上絕世之佳人”的看法。這個觀點與杜芳琴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盡管觀點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這樣人的觀點都涉及到了如何對待歷史上保存(或塑造)了女作家創作的男性文人的性別文化心理問題,這一觀點對于古代文學的研究有重要的創新意義,打破了沿襲已久的有關“才子—佳人(才女)”模式化概念的浪漫想象和神話的意義。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在近百年來我國逐漸開始并重視古代文學中的性別研究,并且研究理念和成果日新月異,對于我國文學史的研究和古代文學的繼承弘揚都有重要的作用。性別研究必須要立足于我國古代文學領域的時間,結合現代新理念和傳統意識,積極探索性別研究實際情況,為今后這一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在今后的發展中,只有守正創新、扎實前行才能夠取得沉實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