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瓊
(四川省遂寧市玉龍初級中學校 四川 遂寧 629200)
備課作為教學活動的準備階段,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保證。以往教師在備課時,往往首先考慮教師怎么教,而不是考慮學生怎么學,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過程,盡管也強調備課要備學生,但在教案中卻很少涉及對學生情況的分析,只是在教法上考慮了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問題,對學生已有知識的分析只是來自于按照教材的編排體系。
但是實際上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在日常生活,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些問題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但呈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往往可以根據已有的經驗、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所以,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過程,學生和教師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人,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師的備課思路必須由從教材出發轉化為從學生出發,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狀況。
一個優秀的組長是小組活動的靈魂,既是小組活動的領導者,又是小組活動的組織者,同時又是教師的小助手。我們把他歸納為“三者”,即:組織者、協助者、學習者,小組長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更好的發揮組長的作用,班主任對組長的培訓就顯得十分必要,并在工作中隨時隨地對組長的工作加以指導督促,就像教師開會一樣,每周都要給組長開小會,針對小組內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給以幫助,幫助組長建立一個比較全面的組規,形成積極向上獎罰分明的小組氛圍。
導學案課,既然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必然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在自主學習和交流協作環節中,給學生以時間,讓學生真正地利用起課堂時間,真正用讀用寫用思考走入課本中,開動思維。開頭一段時間,難以掌控,但時長了,學生形成一定的自學習慣,效率自然提高。學生的發現探索學習是有過程的,他們不可能一下子說出問題的答案,也許會離題萬里,這事就需要我們耐心用語言激勵學生間展開討論或辯論,然后因勢利導,將孩子學習引到正途,當然,學生開始必然會摸不著頭腦,成績下降,但是,我相信,長此以往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成績自然也會提高。
課堂上,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并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教育情景,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在組織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要精心設計能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去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把“演講者”轉變為“編劇”和“導演”。
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看學生是否有發展,而不是看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再認真,也是低效或無效教學。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轉變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思路,從“以教論學”到“以學論教”。
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除了關注他們的知識技能目標達成以外,還應關注他們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還應關注教師的行為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何組織學生討論、如何評價激勵學生和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等。
課堂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而每一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并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之中,使教學真正產生質的變化,這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共同參與和努力。